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蓍名教育家。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1941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学工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1939年在田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
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事情有。”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其次,要打破先生关。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他提出:“中国是个穷国,必须用穷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不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不需要的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普及教育要从群众经济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五要攻破学校关。他认为专靠学校很难普及教育,因此必须采用自学团、共学团、空中学校等组织形式,广泛开展普及教育活动。第六在打破人口关。要实普及教育,必须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推行避孕、晚婚和只生二胎的方法,否则很难普及。第七要立法保证,“劝导与强迫并行”,同时要使一切妨碍别人求学的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陶行知一生为普及大众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师任教时就举办了暑假学校,带领留校学生教居民、车夫、商贩识字读书。1923年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编写了《平民千字文》,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教平民读书识字。1926年后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重点是普及大众教育。1930年担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义务教育组主任。与马寅初、朱经农共同起草了《实施义务教育初步计划》、成为当时政府推进普及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后又发起普及教育运动。在长期的普及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适合中国特别农村教育实际的宝贵经验,为普及教育作出了过重要贡献。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一句话,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在,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动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教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
创造教育思想
他指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换言之,“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就创造教育而言:“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认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他在《育才三方针》中规定“向着创生活前进”是核心,在致育才学校全体师生的《最后一封信》又以“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和大家共勉;他创办重庆社会大学,强调创造新世界是社会大学“主要的功课”,“社会大学之道”首先在明白人民的四个大德,即:觉悟、联合、解放和创造。凡此可见,创造教育理论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在的地位。
陶行知强调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即(1)“治学“能力,即自动、自学和自得的政治能力;(2)思维能力或认识能力,即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3)“治事”能力,即手脑并用,能言能行,善待人,会办事的能力。他主张创造教育应从儿童抓好。他撰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文章,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