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生发展>>德育研究>> 文章
尊重生命,在教育的“禁区”中前行
发布时间:2015-01-16 作者:转摘 浏览量:6009次


陶继新 刘隆华

  编者按:教育惩戒是教育界的敏感话题,实施教育惩戒更是困难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关于教育惩戒的法规缺位,在一所省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实施教育惩戒是需要胆识、勇气和智慧的。贵州省实验中学从生命的高度出发,既为学生高考负责,更为学生一生负责,勇敢地踏入禁区,在法律的边缘上前行,探索与实践教育惩戒。从2005年以来,他们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和制约,坚持从严管理、强化养成教育、实施教育惩戒、真切人文关怀,构建学校文化与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今年8月,在重庆举办的当代教育沙龙会议上,刘隆华校长关于教育惩戒的演讲,引起资深记者陶继新先生的高度关注。于是,陶继新先生到该校进行专访之后,近日,与刘校长进行了一场关于教育惩戒的深度对话。
  刘隆华,数学特级教师,贵州省教育名师,贵州省实验中学校长,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和数学教育,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致力探索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形成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数学教育学报》等报刊发表《实验创新、内涵发展,建设优质精品学校》、《论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等80余篇论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融入中学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10余项课题研究。

  在禁区中实践
  【刘隆华】2005年以来,我校开始实施教育惩戒,制定了《贵州省实验中学教育惩戒条例》,要求学生明确、家长了解学生在省实中的学习期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做到位、努力做到极致,不该做的事一定不要去做,否则就必须为做错承担责任、接受惩罚、付出代价。几年来,我们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和制约,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切的爱心走近和关爱学生,以适度的教育惩戒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和提高学生基础道德水平和遵守行为规范的自觉性,以教育规律构建学校文化与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陶继新】在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你们出台惩戒的条例,似乎是逆风而上。不过,我觉得,你们如此而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不爱学生。相反,你们是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的。所以,看似有点冷酷的惩戒中,却深含着爱与责任。不是吗?现在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敢批评,更不敢惩戒,否则,就会受到家长的指责,社会的非难。可是,他们没有想,正在成长的学生,他们会犯错误,甚至会不断地犯错误。如果任其发展,就会由小错变大错,由大错到犯罪。到了那个时候,学生受到的就不只是惩戒。所以,通过适当的惩戒,是为了让学生少犯错误,特别是不让学生犯大错误,是让学生更好地走好人生路。
  【刘隆华】我校是贵州省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们既要为学生的高考高度负责,更要为学生明天的发展去奠基。一方面我校位于都市繁华中心,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也带来学校管理的困难;另一方面现实的家庭教育对规矩与习惯的教育缺失。学生虽然上高中了,但是基本的道德水准和年龄不相称,养成教育又不到位,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不很好,导致课程与教学的落实力不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提高缓慢。因此,我们从生命的高度出发,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以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为基础,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课程和活动的有效性为载体,降低养成教育的重心,坚持从严管理,强化养成教育,实施教育惩戒,真正人文关怀。
  【陶继新】习惯决定人的生命走向,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果听之任之,就会更趋恶化。循循善诱之教能够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惩戒也可以起到相应的效果,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红灯行,绿灯停的行路规则一样,遵规是一路畅通,否则就要受罚。这合情、合理、更合规。而且,这样惩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行人更好地遵守行路规则,也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你们学校地处特殊地段,初入学校的学生良好习惯又没有养成,为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安全,为了他们更好的习惯,实施惩戒教育当是一个无奈而又有效的选择。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刘隆华】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他讲的习惯包括卫生、学习和行为习惯。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漫长又极其艰难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要真正去改变他,到了高中犹为困难,因为他们要高考。作为高中的校长老师,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为学生生命的高质量负责,所以我们选择实施教育惩戒:让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去反思;犯了大错就得做好事补过;上课忘记带课本就必须回家去拿,不管家住有多远;横穿马路就得守路口;迟到就得停课学习校规;逃课间操就要强制锻炼跑操场;抽烟、喝酒就必须劝退,等等。曾有一个高三女生因为上课铃响而横穿马路,我们的保安就责令她守马路,她哭诉说是高三学生,因为赶时间才横穿马路了,保安说你命都不要了还参加什么高考?(生命都不知如何去保护的人,又如何懂得去高考呢?)这学生只得守了两个小时马路。
  【陶继新】对这个高三女生的惩戒,在一般人来看,的确是重了一些。可是细想一下,又觉得很有道理。这个时候对她的惩戒,会让她记得更牢。况且,生命比起高考来,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自己一生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直到临死,才释然地对他的弟子说启予手,启予足。意思是说,请你们掀开我的被子,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完好无损。他完成了对父母的承诺,让身体与心灵一起完整地走到了生命终点。曾子是儒家重要人物,他不但品德高,而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可是,有的学生既不自省,又无良好习惯,那怎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呢?学校教育,有责任与义务通过惩戒,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基。
  【刘隆华】对刚才说的高三女生的惩戒,当时家长和老师都说不理解。因此老师们也要求学校对高三学生的违规违纪从轻处罚,以保证集中精力和时间去备战高考,但是我们认为:高考是改变学生命运的最重要的大事,而遵规守纪、优良习惯则是学生一生优秀的品质。所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从严惩戒对高三学生一视同仁。当年我校考点的一个优秀考生因超过规定15分钟进考场的一分钟(第16分钟)就被拒在门外,失去了该场的考试资格,当然为这迟到的一分钟就得付出一年的补习代价。规则的严肃和残酷并不因为他是高考考生而例外。事实上,上面说的那位女生已经大四了,每年都要回学校看望她的老师,特别感谢学校对她的严格教育,使她认为在大学的班上她的习惯是最好的,她的成绩也是优秀的。确实优秀就是良好的习惯”!
  【陶继新】不少教师反映说,一些在学校里受到教师批评以致惩戒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逢年过节,大都会真诚地给老师送来祝福;而那些当时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反而表现得相对冷淡。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适当的批评与惩戒,会触动学生的心灵,随着其阅历的增多,他们会慢慢地体会与感受到当初教师对他们的惩戒里,有着让其成长的深深的爱。您说的这个女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没有恨您与学校,反而有了感恩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她从那次对她的惩戒中,有了越来越好的习惯,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感,从而开始了新的生命征程。可以想见,她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刘隆华】一个免费广告与大家共享:我们在试行教育惩戒的几个月后,由于学生迟到屡禁不止,2005年下半年的一天上午730,准时关闭校大门和可以进入学校的全部通道,一百多个学生被关在校门外面,一个小时后仍不能进校,社会大哗,门外聚集了不少家长,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记者似乎碰到了大新闻,摄像机、照相机纷纷聚焦现场。我宣布学校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可是一不小心接了电视记者的电话,我的一番直通通的包括质问记者的话当晚被电视台直播了,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我也不得不面对上级和媒体。一方面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和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接受电视专访,谈我们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管理的想法。没有想到电视的曝光和专访宣传了我校教育理念,为我校打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广告。为此学校的声誉大涨,次年的招生情况好极了。
  【陶继新】这是一个突发事件,也是一个热点新闻;在一般人看来,它会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可是,直面媒体与社会,恰恰成了宣传教育惩戒的一个最佳契机,成了提升学校品牌的一个难得机遇。其实,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愈是让惩戒教育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大家在热议甚至非议惩戒教育的过程中,对惩戒教育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于是,由反对变成了怀疑,又由怀疑变成了认可,再由认可变成了支持。近几年来,贵州省实验中学名声鹊起,固然与你们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有关,毋庸置疑,教育惩戒也成了你们学校的一个金字招牌。它让那些孩子问题多而又束手无策的家长,看到了破解问题的一个新天地,认识了孩子可以良性发展的一个好学校。

  41军规
  【刘隆华】20062月,我校在试行一年多教育惩戒的基础上颁发了惩戒条例41条,学生称为“41条军规,同时又颁发了《校规细则90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日常行为包括学习、生活习惯等进行规范,对违规学生按“41条军规进行惩戒,惩戒的方式有:口头训诫、取消特殊待遇、面壁思过、惩罚性作业、置留办公室、放学后留校搞校园卫生、停学回家反省,还有警告、校内通报且公布、记过、强迫性转学或退学、开除学籍等等。几年来处理了不少学生,也强迫转学和开除了一些学生,有因为抽一支烟的高三学生被劝退,有情绪激动参与打架勒令退学,有谈恋爱强迫转学等等。当然,我们在从严惩处的同时给予人文关怀,比如为学生联系学校,追踪学生的表现,保留学籍回来高考,关注走向社会的发展等。凡被处理的学生及家长很少与学校敌对,因为都他们认同学校的管理,接受学校的处罚,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知道了规矩的严肃性,从而敬畏法律法规,更加理解学校提出的尊重生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深远意义。
  【陶继新】你们的“41条军规是在学生入学前就明示家长与学生,并得到认可的。认同军规,就要敬畏军规,就要遵守军规。如果违犯,就是明知故犯,就要受到惩戒。这本应无疑义。中国人规则意识之差,可以说举世闻名。这固然与传统有关,也与学校教育缺失惩戒不无关系。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惩戒教育,就是要增强责任意识。惩戒的目的,是让人们认可规则,敬畏规则,营造一种遵规守纪的氛围,形成一种违规受惩的社会风气,造就具有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现代人。相反,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人,是不可能担当重任,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赞同与支持的。
  【刘隆华】选择省实验中学,就是冲他的管理来的711,在贵阳市2010年高中招生大型咨询公益活动现场,一位家长如是说。为什么我校的管理能那么引人关注?这就是我们实行规范+自主,从严治校,实施惩戒的管理;坚持从严管理、强化养成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实践;特别当教育惩戒成为学校教育的禁区时,我们更是有胆识的提出并实施教育惩戒,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塑的优良品质,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厚爱。
  【陶继新】家长为什么会冲着你们严格的管理来呢?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由于从小缺少管束与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越来越令人不满意。他们担心如此下去,孩子会没了好的习惯,没了规范意识,从而没了立身之地,没了发展的前程。家长们尽管也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可是,大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有了一种期待,那就是通过学校的严格管理,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通过惩戒教育,让他们更有规矩。可以说,你们的惩戒教育是应运而生,是得到广大家长心理认同的。这种惩戒教育,确实让不少学生旧貌换新颜,让家长看到了希望。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变化,给一个又一个的家长带来喜悦;而他们又不断地口碑相传着惩戒教育的效果。于是,被一些学校称之为禁区的惩戒教育,不但成了你们学校的一个亮点,也成了家长竞相送孩子前来上学的重要缘由。

  使命与责任使然
  【刘隆华】是的,不少学生因为来到实验中学后,家长说变了,学习自觉了,懂得规矩了,知道感恩了,学校也因此得到很好的社会声誉,我们很欣慰。作为一所省级实验中学就应当以开展教育科学实验为己任,观念实验、勇于探索,发现问题、提供研究的样本。
  惩戒就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惩戒,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清楚的认识,勇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促使学生自我醒悟、自我完善,并警示、教育其他同学,使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人格完善、知识健全的公民,这正是实施教育惩戒的目的所在。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所以,学校应当科学的实施教育惩戒。
  【陶继新】应当惩戒的时候不惩戒,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为师者人格的亵渎。中国古有严师出高徒之说,因为严由爱生,严有规矩,才有了德才兼备的学生。一味的迁就,即使错了还在欣赏,既混淆了是非黑白,也向学生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不管做好做坏,都会受到赏识,于是,对自己的错误不再思过,甚至自鸣得意。教师的权利义务,都在这种听之任之中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现在,一些学生目无校规,为所欲为,而教师却是听之任之,结果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那些违法乱纪的学生,反而在学生中成了英雄。这难道是真正的赏识教育?是真正地爱学生吗?
  【刘隆华】事实上,我们都清醒意识到,只要社会存在利益纷争,就不可能没有规则和惩罚。只是咱们国人的规则和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远离世界公民的要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要加上我的责任。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和管理社会,必须强化他们的规则和责任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惩罚,并以令人信服的进步和健康的惩罚方式,为学生在未来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失败、惩罚,并以恰当的方式使用惩罚,做出良好的范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创建一个健康而进步的未来社会发挥其积极的导引功能。
  【陶继新】遭遇失败与受到惩戒的学生,一般来说,会有挫败感。这当正常。任何人的成长,都是在失败又成功,成功又失败,失败再成功中行进的。这是生命成长之道,人们很难逆道而行。可是,如果失败之后一蹶不振,成功之后大喜过望,就会——失败更失败,成功者变成惨败者。看来,如何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面对失败与惩戒,应是一个重大课题。这其间有责任教育,也有心理疏通。而对于那些取得比较可喜成绩而骄傲自大的学生,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惩戒,不然,这种成绩只是暂时的,未来很难能有大的成就。我发现,所有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两种可贵的品质,一是责任感,二是健康心态。而这样的品质,需要在社会实践的磨砺,也需要从学生时代就进行培养。

  
  【刘隆华】惩戒不体罚是刚性要求,一旦老师把握不好惩戒的,惩戒就成了体罚,这样的老师就要接受学校的处罚。所以,必须明白惩戒与体罚的差异,要清楚其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身体或心理。惩戒虽然表现为以惩罚为手段,但是以尊重为前提,它适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体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惩罚学生抄作业:抄一遍叫更正,抄二遍叫巩固,这是惩戒,而抄十遍二十遍就是体罚了;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老师把他带到教室外面解决问题,或是让他到办公室反思,这是惩戒,而把学生赶出教室罚站超过30分钟就是体罚。我们要求老师不管有多么充分的理由,都不能有任何损伤学生身体和侮辱学生人格的言行。
  【陶继新】惩戒时,教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学生改正错误,变得优秀;而且要是理智、善意的。但仅此还是不够的。如果在惩戒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教师之爱之善,美好的愿望就会落空。所以,还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后续思想工作,从而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进而生成一种积极的心态,心无障碍地轻装上阵。体罚呢?多是非理智的,甚至是非常冲动的、过火的行动。学生是被迫接受的,是有屈辱感甚至气愤感的,是对老师有意见的。其结果是,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剧了师生情对立绪。惩罚最重的不是体罚,而是心罚,即对学生人格的侮辱,是让学生失去尊严与心灵自由。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罚的严重后果,并让这样的教师接受相应的惩戒。在惩戒面前,体现师生平等,体现对人格的尊重。这样,不但可以树立惩戒的权威性,而且也可以体现惩戒的公平合理性。
  【刘隆华】是的。为了达到惩戒的目的,又不违背法律规定,需要惩戒讲究艺术。学生犯了错后,老师们经常采用善意的补偿式惩罚:犯了小错给全班唱支歌;较严重的做一件好事补过;严重的就罚他写一篇1000字校园新闻稿件。常有教师以苦脏劳动作为惩戒,但在我们学校,劳动被当成做好事,比如同样是罚学生扫教室这件事,不是说罚你扫一天教室,而是说那你就做一件好事,净化环境,保持教室整洁一天或去给厕所美容,来表示你改正错误的决心吧。这就既能避免体罚之嫌,而且学生也乐意接受一些。
  【陶继新】同样是惩戒,因为不同的话语,就有了另样的味道。这确实需要艺术。有的时候,语气的不同,也会让受惩戒者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心怀爱意地笑着说话,学生会从教师那里体味到关切,会相对自愿地接受惩戒;如果阴沉沉地板起面孔大声命令学生去接受惩戒,就会让学生心生畏惧之情,感到那不是惩戒,而是惩罚。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高兴与郁闷的时候。可是,无论如何,教师在惩戒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要迁怒于学生,而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正能量,从而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那份美好期待。这样,惩戒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刘隆华】为了惩戒的权威性和效果好,学校严格规范了老师对学生的惩戒行为。因为老师也是一个的普通的人,具有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也会情绪化、简单化,也会激动和愤怒直至不能自控,也会判断失误,也会有偏爱和偏不爱,也会情绪转移伤及无辜,也会疏忽大意失去分寸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会在有知有觉或不知不觉地左右着赏罚决策。如何规范老师对学生的惩戒行为?关键不是规定老师不能做什么,这是规定不完的,理论上不能做什么有无限多项。关键是要规定老师只能做什么。也就是说,规定老师只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能使用哪些手段,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惩戒学生,以确保惩戒的权威、公平和实效。
  【陶继新】惩戒学生的主要责任人是教师,责任人责任不到位,是失职;如果惩戒过度,则是过失。所以,一定要有惩戒的尺度,不然,惩戒与体罚就难分难解,就会出现失职与过失。规定老师只能做什么,可以让教师有可依。这里面需要注意:一是要培养教师的公正品质,二是要让教师养成接受反惩戒的事实。尽管要求教师要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可是,有的教师依然会受感情左右,在惩戒的时出现偏差与问题。所以,要努力培养教师公正、公平的品质。如果违背了惩戒的规则,教师同样应当受到惩戒,甚至是来自学生的惩戒。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让惩戒教育产生预期的效果。
  【刘隆华】在实施教育惩戒中,我们对惩戒的方式、程序等作出严格规定,从维护学校利益、保障教师权益、保护学生权利综合考虑,制定出具体实施惩戒的办法,老师们按规定操作。同时严格惩戒程序,要把被惩戒事由、校规与条例、相关证据材料等事先通知被惩戒学生和家长,并应给予充分的申辩机会,公平、公正(不公开的为例外)。老师和学生都有举证责任,证据要充分,令人信服。学生对自己的处分不服,有向学校申诉的权利。一旦宣布处罚决定就会去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执行,特别是重大违纪的学生是没有机会的。
  【陶继新】惩戒有特别重要。因为惩戒本来是一个敏感的行为,如果操作不好,就会惩戒不当,不但对学生形成伤害,也会影响学校声誉。所以,惩戒的过程不但要公正、公开,而且要把握好细节,让惩戒过程与结果都无懈可击。这样,会在师生中形成一种公信力,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而一旦宣布惩戒决定,就一定要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因为对某个学生的迁就,有可能使整个惩戒教育的规定失去信任度,甚至会使这项改革半途而废。当然,这种当下的无情,还要有相应的有情支撑,即对学生力所能及的人文关怀,让受惩戒者不是走投无路,而另寻新途,争取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隆华】我们知道,当前,在教育惩戒法律规定缺位的情况下,实施教育惩戒是异常艰难和风险极大的,不知道全国有没有其他学校在实施教育惩戒,真希望我们共同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规避教育惩戒法的缺位,我们通过多渠道和多方式,特别是民主的渠道,让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制定惩戒制度(校规细则、班规班约、惩戒条例等)。这样,学生在实施违规行为之前就明白其行为的后果、接受惩戒、承担责任,不会怨天尤人、激化矛盾;教师实施惩戒有章可寻,不会轻易惩戒学生,从而远离体罚诉讼。当然,为了保障教育惩戒的实施,我们也请了法律顾问,有接受诉讼准备的。
  【陶继新】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制定惩戒规则,则让涉及到惩戒的人都参与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由于是共同制定的规则,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心理公约。一旦有谁触犯了规则,接受惩戒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因为有言在先,有约在先,即使有受惩戒者希望学校高抬贵手,可是,却从理上认定了这种惩戒。这样,就不会造成太多的争议与矛盾。由于教师系制定规则的重要人员,所以,对于细则大都了然于胸,实施惩戒时一般就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惩戒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规则意识增强了,有了接受惩戒的心理准备,以及接受惩戒的道义感。这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增强法制观念,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刘隆华】教育惩戒在当今一直是教育界的敏感话题,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热点话题,实施教育惩戒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没有惩戒权的我国教师对教育学生有极大的困难,造成了学校教育常常苍白无力、教育管理常常力不从心。几年来我校实施教育惩戒,是如履薄冰,在法律边缘上艰难前行。然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体罚是明令禁止的,但教育惩戒都是存在的,只是方式和力度有所不同而已。200841,英国一项新法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正式生效。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给予老师体罚学生的权力。在标榜民主、人权的英国出台这样的法律说明惩戒教育和赋予教师的惩戒权是十分必要的。还有号称儿童的天堂、世界上最民主的美国,也保留着学校的惩戒权,韩国也有《教育处罚法》,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对教育惩戒的范围、形式、程度等作出了明文的规定。在我国,教育惩戒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更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这都反映了教育惩戒是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
  【陶继新】这些发达国家在倡导充分尊重学生人权的时候,出台相应的惩戒法律法规,当有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而你们实施惩戒教育,不但迫不得已,而且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那么,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呢?这想,这是责任感使然。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不是为了他们未来发展更好,你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做这种冒险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您和你们的教师更加敬重。在体罚容易引发学校与家庭之间矛盾,体罚与惩戒又特别容易混淆的情况下,你们确实有点铤而走险。不过,在一般人看来一定会由此引发家长强烈反对的惩戒教育,反而得到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你们对孩子的惩戒,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是的,家长与教师,在孩子生命成长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如果对孩子不管不问,特别是在犯了很大的错误时听之任之,家长反而会生起担忧之心。所以,在惩戒教育实施这么多年来,虽不能说风平浪静,却可以说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刘隆华】联系我国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是否需要惩戒?我们不必完全依赖教育和心理学专家的看法。因为他们的理论研究未必全方位,他们的教育实践与成功的经验有局限,成功所需的各种边界条件不是古今中外所共有的。何况专家们对于教育是否需要惩戒的看法也未必一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生活、成长轨迹不同,决定了他们生活习惯、道德准则、思维方式、评价标准的不同。一群性格各异的个体共同在一起学习、生活与成长,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没有一套相应的办法去惩戒,孩子又难以自律,育人的目的怎能实现呢?如果让损坏公物不了了之,迟到早退随随便便,上课捣乱懒得管,考试作弊不处分,目无尊长不批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成人成才吗?对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惩戒,不用太多的大道理说教,时间短,见效快,既能惩戒犯错者,也警示了其他人,让学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要生存就必须遵规守纪,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需的品质,否则将难以生存。所以,我们只要思索一下,惰性,是不是人的天性?只要思考一下,世界上任何事情,只要能够坏下去,就会坏下去,是否正确?只要甄别一下,是否存在万能的教育方法,是否存在万全之策?就可以认定,教育惩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陶继新】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一出生,相差并不太远;可是,由于孩子生存的环境不一样,在入学之前,特别是进入高中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为什么会出现优劣不等的情形呢?就是在的时候,孩子的家长与教师没有让他们形成好的习惯与品行。到了高中,教师如果对这些学生依然不管不问的话,一些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将其劣性试探着延伸,甚至有的会肆无忌惮,以致发展到不可救药。所以,要什么呢?就是要学习得有规矩,要学习得有品行,要学习得会生活与会学习。与这样的背道而驰者,就要纠正,就要惩戒。思想教育工作是需要的,可是,任何教育都不是万能的,赏识教育也不能包治百病。所以,就需要惩戒教育。这是另一种,一种带点告诫与惩罚意味的。如果说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在中如和风细雨一般慢慢成长的话;那么,惩戒教育则有似一次棒喝,让学生在中猛醒,认真地思过与改过,并让其他同学的心理受到震动,引以为戒,不去触及自己生命成长中的那条红线。可以说,思想教育与惩戒教育之于学生,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以翱翔于太空。
  【刘隆华】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今天的重点高中备受关注,校长老师的两肩是沉甸甸的,一个肩头但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另一个肩头但着每一个学生的前途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我们必须要为孩子的高考负责,更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探索一种有生命力的教育。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违规行为,老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在弘扬学生个性、维护学生权利的同时,必须以遵纪守法为前提,对因自己的故意或过失而形成的有碍学生健康人格或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良习惯或行为,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对其进行批评和惩戒。
  【陶继新】学生上学,当然要学知识,可是,如果在做人方面出现问题,再多的知识都没有价值,甚至是负价值。中国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学,就是将做人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就有了他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学总纲。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更多地是在培养有德之人,学文只是放在了一个从属的位置。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的道德滑坡和人格失落,重新审视孔子的教学总纲,显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当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思想教育的时候,智育第一依然故我地在师生中稳如泰山。这种价值导向,不是要学生先学会做人,而是先学会知识,其结果是,道德滑坡,学习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重要意义。你们的惩戒教育,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做人。优良品德+丰富知识,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盼惩戒立法
  【刘隆华】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在提倡表扬、奖励和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作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终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的教育。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地推进,以人为本、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等理念越来越深入到课堂中,老师们不敢用严厉的方式管教学生。曾记得2008年国家教育部一位司长在一次新闻例会上说不提倡对学生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教师可以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这个话说得很好,但是解决不了教师教育惩戒权的问题。我们呼唤着教育环境的更加理智,我们期待着教育惩戒的国家立法!
  【陶继新】惩戒教育是应当呼之欲出的时候了。教育部这位司长的讲话我也看过,当时我的眼睛一亮,感到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同时,我也阅读了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惩戒教育的文章,特别是认真阅读了中国教育新闻网上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章。我发现,尽管观点不尽相同,可是,人们对于惩戒教育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处发展,对它的认可度也呈上升趋势。您的期待也是很多校长及其老师的期待,甚至也是家长的期待。因为惩戒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它会让我们的学生敬畏规则,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做一个真正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01017,第3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