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顽童到大科学家的华罗庚
发布时间:2010-03-24 作者:段锁庆 浏览量:448次
华罗庚教授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对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一个小县城里――江苏省金坛县。父亲华瑞栋,人们都亲切地唤他华老祥,在城里南新桥开了家小杂货店,卖些棉花,香烟、火柴之类的东西来养家糊口,家境是贫苦的。
华罗庚小时候贪玩,喜欢跑呀,跳呀,捉麻雀,看社戏,赶庙会。有一次东门外青龙山庙出会,“菩萨”骑着高头大马闯进城来,老百姓家门口有的摆着香火、供果,祈求“菩萨”保佑。华罗庚看得好奇,他要看个仔细,“菩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待“菩萨”回转时,接连跟踪了十里路,待“菩萨”卸装时,他才看清楚原来“菩萨”是人装扮的。有一次他和一个叫虞寿勋的小同伴,跑到西北城外去看石人石马,到了一处荒野之地,果然见有石人、石马竖立在地,后面虽是坟冢之地,但已看不到高大的坟冢了。两人抚摸了石人,接着骑在光滑的石马背上,拍打着石马,好玩极了。虞寿勋忽然问华罗庚道,你知道石马有多重?华答不知道。等了一回儿,华说,以后总会知道的。天色晚了,他们才匆匆回家。由于华罗庚从小贪玩,放松了课程的学习,小学毕业时就未能拿到毕业证书。拿的是一张修业证书,但同样可以报考初中。1925年8月,华罗庚考入了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他进校后语言风趣,体态轻健,常会逗人一笑。上早操,长衫必须脱掉,而他长衫外面还有件马夹,他便将长衫下面撩起来往腰中一塞,同学们说他长衫变马挂了。由于学习不专心,初一升初二时,数学还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通过以上教训,他领悟到,只有刻苦钻研,才能把成绩搞上去。在初中平几课上,老师讲到“面”的概念时说:“所谓面是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而无厚度。”同学们听了比较难懂,华罗庚马上举手,问老师可否举个实例,老师一楞,但一眼瞥见太阳照在玻璃窗投到地面上的影子时就微笑了,指着影子说这就是“面”,华罗庚便很快心领神会了。由于华罗庚学习勤奋,初三毕业时,数学全班第一,各科总评全班第二。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他要考高中,家中没钱,为了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他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费不要交,但一学期要交五十元饭费,进了一段时间,终因交不出饭费而退学了。在华罗庚成名后,有人问他,华教授你是什么学校毕业?他坦诚地说,我是金坛县立初中毕业。回家后帮助父亲站小店,由于他酷爱数学,想着数学,在柜台只要一有空就演算数学。当顾客问他香烟或火柴多少钱一盒时,他可以将刚做完的数学答数报给人家,几千,几百,吓得顾客大吃一惊。有时顾客要香烟,他拿的是火柴,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街坊人纷纷议论华罗庚“精神恍惚”,叫他父亲为儿子看看病。父亲认为儿子的“精神恍惚”,都是那些“天书”惹出来的,叫他不要读,他还是要读。有时想把儿子的“天书”和作业抢过来烧掉,每次弄得华罗庚狼狈不堪。华罗庚的自学是苦学,白天挤出时间学,晚上小店收门后,他又赶忙到自己的卧室里继续攻数学,寒冻腊月,寒气逼人,仍坚持到深夜;夏天屋里闷得象蒸笼,汗水直滴,仍不停地演算。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自学十个小时以上,有时候一天只睡四小时的觉。有时一觉醒来,脑子里忽然闪现了一道难题的解法,他连忙起来了又算又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一本《学艺》杂志上看了一篇苏家驹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的论文。而数学界均认为五次方程式不可以代数解,而苏家驹怎么会搞出了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经过华罗庚的反复推敲,终于写出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
一篇著名论文,好比一颗光彩奇目的明珠,抛进了中国数学界。这篇论文被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看到了,即在办公室里问,华罗庚是谁,是哪个大学的教师?办公室里刚好有位金坛籍的教师唐培经,他说,哪里是什么大学教师,是金坛的一个初中毕业生,现在金坛县立初中当庶务(事务员)。熊庆来很惜才,叫唐培经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经过一番周折,华罗庚终于来到了清华。因华罗庚先前在金坛生过一次伤寒,卧床六个月,未注意多翻身,致使他左腿僵硬变残。这样的残疾人,到清华干什么,就叫他在算学系里当个助理。所谓助理就是管管图书、公文、打打字,办点杂字。他既然到了这座高等学府,在工作之余,可以博览群书。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在美、德、印度等有影响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文章,清华破格提升他为教员。第二年发表的文章更多了,又宣布他为讲师。1936年,华罗庚经清华推荐,中华文化基金会的资助,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剑桥大学告诉他,他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但华罗庚告诉他们,我是为了求学问才到贵校来的,而不是为了学位。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要多学点东西,我只要求做个访问学者。他在剑桥两年共发表十八篇论文,其中关于《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在伦敦数学学报发表以后,引起轰动,至今仍被世界公认为该项研究的最佳成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1938年华罗庚毅然回国共赴国难,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因日机经常来昆明轰炸,只能住在乡下,全家人住在两间小厢楼里,下面是猪牛同圈,牛擦痒,危楼欲倒.在小阁楼上,晚上只靠自制的一盏小油灯,完成了《堆垒素数论》名著.有时在防空洞里还与其他数学家一起研究数学问题.有一次一枚炸弹震塌了防空洞,幸好华罗庚的头露在外面,别人扒得快,才保住了性命。
1946年下半年,由于白色恐怖,华罗庚赴美国讲学.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并在美国治腿疾,后又应聘伊利诺大学终生教授. 一家人住在一座舒适的洋房里,仅客厅就能容纳五六十人的宴会,坐的是崭新的轿车,年新丰厚.但美国的物质文明,未能使他产生久留之意,发岀“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的感慨,认为乐土还在故乡月明处.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它虽然是贫穷,但华罗庚坚信“中国是在迅速的进步着”1950年春,华罗庚率全家,他以到英国讲学为名,绕道欧洲到达香港,再回到北京,在清华大学执教,并帮助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数学研究所,培养了陆启铿、王元、潘承桐、万哲先、陈景润等一批批岀类拔萃的数学人才。
华罗庚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的科学家。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筛选出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主的“优选法”和改善生产组织管理的“统筹法“(下称双法),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拖着病腿,跑了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夏战浙豫冒酷暑,冬战松辽斗霜雪”,不是一般人所能坚持做到的。后来,在大三线工程中,环境更险恶,工程均在崇山峻岭之中。公路傍峭壁,临深渊,住帐蓬,睡铺板。厕所简易,难以登稳,他都安之若素。有人问华老,你为何这样不辞辛劳到西南这些地方指导工作,而对你的家乡江苏金坛却很少去呢?华老当即赋诗作答:“多来西南峰嵘地,少去江南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炼人乡”。在讲“双法”时,经常带了氧气袋。由于劳累造成他几次心肌梗塞,幸好医院及时抢救,方能转危为安。有一次他在新疆的座谈会上说,我觉得自已越活越年轻了,大有踏遍青山人未老之感,不由得使我想起爱恩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已经六十七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讣告那样的东西。我今年也正好六十七岁,但社会制度不同,人的思想也迥然有别,我要写的决不是自己讣告那样的东西,而是要给党写请战书。在推广“双法”过程中,他常把自已的工作与祖国的建设联系在一起,从心底里发出“祖国前程宏伟,死生甘愿同依,明知力拙才不济,扶轮推毂不已”的豪言壮语。他的作为,党和人民给予他的事业高度评价。毛泽东主席曾两次亲自写信给其勉励:“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他组织和领导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的应用范围遍及工农业生产的各行各业,甚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在节省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双法”在国计民生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无所不包,难以估算。“双法”大到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小到七个开关如何管住一盏灯都要用到它。仅淮南煤矿一个重点项目,取得了经济效益即达十多亿元。内蒙的同志说,“双法”的效果从包钢就可看出,过去包钢一年亏损一亿多元,现在是赢利几千万元,上述实例,俯拾即得,枚不胜举。在国外,有“华氏双法”和“为百万人的数学”之称。英国伦敦数学会秘书长辛麦斯特博士给华老的信中说:“您的经验除了中国外,对其他许多国家的情况也是完全适用的。即使在英国,好的数学家要解决实际问题,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华罗庚为“推进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1986年6月12日他登上东京大学讲坛,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他讲解生动,言简意赅,诙谐风趣,听众席上不时报以阵阵掌声。在讲话刚结束时,华罗庚心脏病突发,倒在国际讲坛之上,再也没有醒了过来。当时有首挽诗写道:“将军死在战场,学者死在书房,可敬的您耗尽一腔心血,光荣地死在科学讲坛的岗位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