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找寻语文教学中的“人”
发布时间:2014-12-12 作者:无 浏览量:4059次

语文教学中,一旦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语文就成了工具,成为考试拿分的手段和学好其他学科的文字桥梁。长此以往,技能、技巧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语文教育则离“人”渐行渐远,越来越目中无“人”。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时下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耳闻目睹了诸多的古文教学课例,对此有“切肤之痛”。

在一次徐州市初中语文教师评优课大赛上,为保证大赛的公平性,选取了一篇教材之外的《项脊轩志》,由所有参赛教师同课异构。《项脊轩志》是明代归有光的传世之作,文字浅近,情韵深远。但近十位教师执教的《项脊轩志》却令人瞠目:他们制作大量的课件,将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其他涉及到的古汉语现象详细地提炼出来,并加以细致详实的解释;而后是请学生逐段把这篇课文译成白话文……整节课都是知识梳理和技能训练,基础知识训练得比较扎实了,但归有光寄寓在《项脊轩志》中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诉说呢?那份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让人潸然泪下的因人生失意、家道中落而生发的孤寂与落寞呢?那份因看到庭中枇杷树而思念亡妻的物是人非的感伤呢?

无独有偶。朱自清的《背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教读课文,文质兼美,父子亲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位教师在执教该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理字词,接着由学生自主讨论理清《背影》的思路,最后要求学生:“如果你是中考命题人,就本文而言,你能命制出什么样的阅读题?”全班学生在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命制出近十道仿中考题模式的阅读题,老师在引导解题的同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篇经典名篇,被理解得极其浅表,肢解得支离破碎,让我无言以对。那浓蕴文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人性之善,在这节课上荡然无存!散文阅读练习化、试题化,“文”在哪里?“情”何以堪?

古文教学、现代散文教学尚且如此,古典诗词教学、作文教学情况也不乐观。古典诗词教学基本是释义和强记,作文教学则侧重于文体或模式的训练,为迎合阅卷者的口味而强化作文套路训练。技能增强了,但不同的生命个体在文中的个性少了,棱角平了,思想俗了,情感淡了,代之的是教学流水线和标准模式。

美国思想家、教育理论家赫钦斯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基督教徒、民主党员、工人、农民、商人,而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教育应该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即帮助每个人聪明地、愉快地、像样地活着。”那么,我们该怎样拯救日益缺失的人文教育呢?我想,除了转变教师的偏激观念和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错误认识外,不妨在教法、学法上多动些脑筋。

首先,教学中不唯考试,应基于“语文”。语文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支撑人生成长的知识结构里加重“文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为考试而教学的语文功利观,应尊重语文的自身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心气平和地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音律之美,在对语言的品析鉴赏中品味中华语言的深邃丰厚,在对形象的把握中感受人性之善,在对故事的解读中领悟人情之真。如能这样基于教学,则事半功倍,基于教化,则人文斐然。

其次,学法上要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文。所谓“知人”,就是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经历、志向追求、家道渊源、磨难际遇等等。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把这一环节等同于简单的文学常识介绍,其实不然——此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他将和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话交流,直至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甚至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学生在学习其文时才会“胸有丘壑”,理解品味才会情有所依,不至于天马行空、“我心茫然”。学生只有融入作品,才能深切感受其中丰厚的人文元素,人文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

再次,在教法上教师应不拘泥于成说,善于倾听另一种声音。善于倾听学生反成说的见解,也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润物无声的培养与鼓励。无需讳言,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依赖甚至无条件地服从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这其实也是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愿说话,甚至最终对语文“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很清楚,教参的存在也就基本否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话语权。是啊,谁能保证在不看教参的前提下,能和教参上的说法一致甚至相同呢?与其做不到,不如保持沉默。殊不知,恰恰是由于这样一种刻板的教学方式,封闭了学生鲜活的心灵,扼杀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马克思也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之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关注教师与学生、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就会不断绽放因思想碰撞而产生的人文教育的火花。

总之,只要语文真正走上一条尊重语文本身规律,关注人的心灵、尊重人的个性的教学之路,以文化本位取代技能本位,以价值理性来升华工具理性,那么逐渐缺失的人文教育一定会回归语文教学课堂。

■张功忠 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教育著作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突》等

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主要著作有:《这个时代的人》《现代的精神状况》、《尼采》、《哲学入门》、《什么是教育》、《大学教育中的自由》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