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国家课程校本化四难题
怎么处理学生兴趣与高考应试的关系?
如何保护和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们不对学科知识产生排斥,不损伤他们的兴趣,这其实是基础性工作。但只有把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教学才能有发展。有人可能会问,北师大二附中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培养学生,怎么处理学生兴趣与高考应试的关系?
首先,界定育人和应试的关系:应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将应试和高考作为培养人的环节之一。我们从来不否认,考试是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让成绩提高成为学生充分发展的自然结果。比如我教的一个文科实验班,学生三年阅读量在900万字以上,写作量每个人在12万字左右,这12万字包括了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文学作品鉴赏和研究论文。学生达到了这样的阅读量、写作量的积累,将来的考试分数会怎样?所以,把高考视为重点而不是终点,这是我们总的策略。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课程管理上的一个重点探索,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不要把国家课程内容看成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适当调整不同模块内容的教学顺序,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逻辑。
例如二附中文科实验班,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个班的国家课程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说理科的国家课程,我们从教学内容到方式都有很大改革。数学按照高标准实施,特别注重数学思维训练;理化生这些自然科学,我们选择那些与学科前沿、科学史、生活中的科学有关的内容作为国家课程的必修内容。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文科人才需要逻辑思维、科学常识、科学精神、理性思考,这些对于未来非常重要,如果学文科的人只会附庸风雅滥煽情,那是成不了大器的。同样理科人才,如果未来想有所发明创造,到一定瓶颈后,也需要人文艺术的修养帮他找到灵感。
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避免画地为牢?
文科课程的改革就更大了,以语文为例,文科实验班的语文教材是我们自己编写的。我们请了国内 40多位语文教学名家、集全教研组教师之力,与几十名文实毕业生共同编写的。在这套教材里,我们把一些熟面孔的文章都删掉了,比如说一些文学史上很重要但是教学价值不大的文章,比如说一些政治色彩非常强的文章,比如说艺术性不高的文章。
我们要什么?首先是传统文化。这套教材中50% 是传统文化,经史子集都有。现在国家开始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鼓励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北师大二附中多少年以来一直在做这个事情。
现当代文学占了教材的20%,其中鲁迅一个人占了10% 以上,另外一部分是五四时期的启蒙者,还有一些典型的诗人。我们不按照“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顺序选文,我们是按照学生真正在这个学习阶段的需要,以及文章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对时代的启迪等标准来选作家作品。
还有20% 是外国经典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我们就兼收并蓄了,比如说卡夫卡的作品,一些哲学家的文章,我们把它也放到校本教材里。
最后10%,是文艺理论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文艺理论的基础。
再比如说政治学科,哲学和经济学占了很大的比重,这都是我们校本课程改革的内容。
英语学科,二附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高,以前有一个政策,让二附中文科实验班的学生可以在高二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基本上四级都能过,六级能过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讲语法的意义就不大了,那讲什么?英语文学鉴赏,从文学上来欣赏国外名家、名作原汁原味的东西。
我举这些例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根据学校情况实事求是地做,不要自我设限,不要画地为牢。
开发校本课程三大目标通过什么方式完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除了内容和顺序这两个维度,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维度,就是依据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对此,我们有三个目标,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研究性强。什么叫综合性,就是跨学科、跨领域;什么叫实践性,就是学生一定要参与、动手、实践、研究;什么叫研究性,就是要强调学术氛围。
这样的课程能使学生突破学科认知壁垒,使其获得的知识不仅仅依赖于老师讲授,而是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思索、克服困难、寻求佐证的体验过程。有了这个过程,知识就不再是语言符号,它变成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以致用的一种内化动力。
我举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文科实验班自主研修课程。
文科实验班教学最重要的是阅读,阅读里面最重要的是阅读品质,我们希望文科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课程,使他们从休闲型阅读向研究型阅读过渡。
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叫休闲型阅读,比如说看一本三国演义,我知道五虎上将是谁,我知道关羽是红脸的,刘备的耳朵大,这是休闲型阅读:看完以后只言片语地记忆了一些散碎的八卦,你感兴趣的只是碎片,拿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表现我很有学问。
还有一种阅读叫“学习型”阅读,学习型阅读是有很强功利色彩的阅读,就是我看三国演义,能从中积累出哪些关键、哪些素材,在我的写作里去用,他对我是有直接帮助的。
什么叫研究型阅读,与前两种不一样,研究型的阅读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国演义里面的君臣关系;三国演义里面的文臣和武将,它展现出来的传统文化里文武之间如何协作;我们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他的功和过……
你是带着这样一个主题去学习、去研究,或者在阅读中你发现了这样的主题。最后你要形成成果,这叫研究型阅读。他看似跟你考试的东西没有直接相关性,但是他必将会作用于你的考试,而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做这个课程,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所以最后我们定位这个课程:以文科核心概念为切入点深入拓展,以文献法为教与学的主要方法,以独立自主的研修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形成有一定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并持续关注,通过一两年的时间把兴趣变为专长。这就是我们自主研修课程的形态。
我们要训练学生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整合资源、形成见识的能力,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规范。最后我们要培养学生迎接挑战的习惯和品质,提升他的内驱力。这就是我们课程的重点。
以我教的这届实验班为例,学生一共有60个,有7个学生要出国,不参与这个课程。还有53个学生,这53个学生一年里一共写出了8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我曾把报告交给师大的专家,其中有本科生论文评审委员会的评委,经几个专家评审,50% 达到或接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水平。这就是我们强调的文科课程成果。
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走课制?
国家课程实施的第四个维度,是关于教学组织形式。各位老师肯定听说过北京有些学校,现在就实行了“走课制”。那么,二附中为什么不完全采取“走课制”呢?
我们有一个考虑,从管理和德育、从立人这个角度来看,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天然的优势,一个班级,学生固定了,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稳固,德育教育的某些优势是走课制不能替代的。
但走课制有没有好处呢?当然有,开放性强,选择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对老师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我讲不好人家不选我。
于是我们就想,怎么样把行政班和走课制的优势相结合,由此探索出了一个分级课程。
为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国家课程实施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将学科课程分为两到三个等级,供学生自主选择后实施走班教学。
我举个例子,比如数学,在理科实验班和项目实验班,学生都很棒,但是学生在数学学科上需求是不同的,其中可能有20 个人需要超越高考水平,达到数学竞赛的水准。可能还有20人需要达到高考高分的水平。
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数学考高分很难,需要基础课程,把简单的题做对。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数学老师要设计,同一个章节有三种不同的教法,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然后根据这个层次和教法写好课程纲要,给到各班让大家来选择。
这时候会出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比如数学考年级第一的那个人,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他不选A 级,当然也不会选C级,他选B级。老师问,你这个水平为什么不选A 级?他说数学对我来讲只要高考在145 分以上就可以了,我对它没有过多的兴趣,我的兴趣在化学上,所以我化学选的是 A 级,数学选的是B 级。这就是我们的分级课程。
分级课程跟应试教育下的分层教学有区别。我们不是把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不是人为的行政划分,是要让不同的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实际和目标需求,进行理性的主动选择。当然,客观上分级课程也可以提高高考成绩,加强竞争意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这也是走课,是在固定班级的大背景下的一种走课。下能保底、上不封顶,既满足了德育教育的某些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理性的选择机会。
作者 :李煜晖,2003年本科毕业任教师大二附中。先后担任北京师大二附中平行班、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副主任、教学处副主任等职。语文教学勇于创新和实践,开设多门国学选修课,深受学生好评。重点研究中国古诗文教学、写作教学和鲁迅作品教学。获北师大二附中首届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首届“西城杯”教学大赛一等奖、第四届“西城杯”教学大赛特等奖、师大语文学科观摩课一等奖。做国家级示范课5次,获多位语文教育专家肯定。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课程实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