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轻,多读点“无用”书
编者按:近日,著名作家肖复兴来到北京五中,与两届人文实验班70位同学进行交流。在这里,肖老讲他的读书、背诗和看戏的心得体会,一起来听听肖老怎么说……
不建议现在学生“摘抄”
肖老用中学时读的书开始了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他记得自己读的第一篇文章是《少年文艺》出版的一篇小说《马戏团来到了镇上》,这篇小说告诉他美好的事情往往不容易得到。它开启了肖先生读书的大门,以至于50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清晰记得。
肖老还记得,初一时,借来了一本《千家诗》,为了尽快归还,他用横格本把这几百首唐诗宋词抄了下来,这是他抄的第一本书。自此,他就经常找几本书来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把抄书当成一种乐趣,但他并不建议现在的学生“摘抄”,因为那与抄书是有千差万别的。
多读点“无用”的书,种下的种子总会开花的
肖老说,虽然高中读了很多中外名著,但由于年龄小,见识太少,很多书看不太懂。就在此时,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提问:“肖老师,看不懂的书为什么还要坚持看呢?”
对此,肖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答了同学的疑惑:每一朵在春天开的小花有什么用呢?春天一过,它就凋谢了,可来年春天它还会绽放。如果没有这些看似无用的小花,春天还能叫春天吗?
肖老说,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而不应该变得功利。现在读的每一本书,都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也许在考试的时候不会长出苗来派上用场,但你也别忘记,这是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的。
读点书背点诗 看点戏
说到书,肖老说,书不是一面镜子,不是现实的翻版,这就是文学存在的意义。然而每一本书都与你有缘分,选什么书靠眼力,读出什么靠本事。肖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书籍,“可以参考老师、家长和报纸等等推荐的书目,但一定要像大海捞针一样自己选书。因为读什么样的书别人说了不算,自己说了才算。”
谈到诗,肖老说,中国是诗的古国,学生要从读诗学起,不是背更不是说大道理,而是学会品。“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作者为什么用落花而不用开花,开花时节岂不更好?“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赠汪伦》)为什么不用梨花、杏花、梅花而非要用桃花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有桃花潭吗?又比如陆游的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4个字全是名词,你不去细品能发现得了吗?这就是古诗的意味所在,每一个字都有用处所在,经得起推敲。
对于戏,肖老说,自己是有着独特的情感的,也许是因为中国有着百年戏剧的历史,也许是因为小时候他自己经常去看戏。他坦言,在中国,戏剧教育的缺乏是一大问题,很多学生甚至高中毕业都没看过一部完整的戏剧。但我们又不能像古希腊、古罗马一样专门设定戏剧日放假看戏。
肖老回忆说,在他小学时经历的一场新年联欢会,老师排了一场他看过的抗日戏剧《枪》,表演时却因为充当地雷的摔炮没响,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戏剧不仅能使孩子产生幻想,更能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存在着像戏剧这样的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艺术。”
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就是开头和结尾
最后,肖老说,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开头和结尾。“开头结尾是一刀,这一刀,怎么切下去才是关键。”一个好的开头要有吸引力,不能千篇一律;然而结尾最好含蓄一点,长篇大论啰嗦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读者能领会得到自己的意图。
肖老举了自己的一篇文章《拥你入睡》为例,结尾最后一句就简单却含义颇深:“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肖老说,趁着年轻,请你多读一点书,多背一点诗,多看一点戏吧!让青春的那颗充满幻想的心永远跳动!
作者:肖复兴,中国著名作家,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