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6-08 作者:无 浏览量:4916次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彭钢

 

  摘 要:自上世纪末以来,江苏在努力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同时,不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实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对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分析了江苏普通高中教育未来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其中也反映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

  关键词:江苏;普通高中

 

  “普九”以后,江苏省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普及水平。到2007年,江苏全省已基本普及了包括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5年教育。15年基础教育的基本普及,意味着江苏以省为单位,继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11年后又率先实现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在高中教育的普及中,江苏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在适龄人口高峰阶段所实现的快速发展,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江苏普通高中教育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对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回顾分析,不仅对江苏普通高中教育自身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梳理、总结以及提升,而且对正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其他省份,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江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大体可以从1993年算起。从全省的角度看,江苏普及高中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以下特点并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1.高度重视并持续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

  江苏从1991年原锡山县获得全国第一块普及义务教育的金牌后,到1996年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随之便提出了“后普及阶段”江苏教育发展趋势和走向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始考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向两头延伸,即一头向幼儿教育延伸,一头向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延伸。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中教育普及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不断被写进“科教兴省”、“教育强省”、“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重要文件。2006年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事业发展的三大核心指标①其中,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0%”写进了由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江苏教育强省”的文件。

  其实,上个世纪的1986年,江苏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5.43%,水平较低,可以说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阶段。从1994年开始,江苏高中教育的发展开始提速,到1998年江苏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86%,前后共用了12年时间,每年平均递增三个百分点以上。到2007年江苏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90%的目标,由于近年来高中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到2008年已提前两年实现。

  为支持和服务于全省的高中教育发展,江苏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自1996年全国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当时的省教委和现在的省教育厅关于高中教育的文件下发得最少,允许高中学校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关于新课程的文件虽然下发了很多,但也允许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通。应该说,处于社会和教育转型的复杂时期,过于理想化、情感化的政策设计,因缺少现实的合理性,很可能导致实践陷入困境。在基本无法使用公共财力支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为其创设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政策和制度选择。

  2.面对现实创新高中教育的发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正面临高中适龄学生不断增长的高峰期。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是大规模地新增普通高中、低水平地进行数量扩张,还是在原有优质普通高中的基础上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重大的战略选择。

  江苏的基本选择是以学校规模扩张带动区域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而不是通过简单地增加学校来实现数量增长。从1994年开始,江苏的高中校数不断减少,从957所下降到2007年的781所,而学生数量和学校规模则不断扩大,在校生数从1994年的43.85万扩大为2007年的153.12万,学校规模也从1994年不足500人扩展为全省平均学校规模为1960人。尽管对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尚存有争议,今后还可能面临学校规模过大的调整任务,但在面对适龄人口处于较高峰值的条件约束下,以学校规模扩张带动区域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成为普及高中教育、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而合理的选择,保证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具有较高的水平,避免了普及义务教育普遍存在的“瓜菜代”现象。

  但江苏的苏北、苏中原有普通高中规模较小,依托优质公办普通高中进行数量扩张,资源十分有限,所以,需要引进社会资源,新办民办普通高中。为此,江苏省提出,公办普通高中以存量保公平、民办普通高中以增量促发展,公办、民办可以形成良性竞争,实现双赢。江苏高中教育的普及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民办高中的发展。江苏高中阶段的民办学校贡献份额约占全省高中总份额的15%左右,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1.9%,民办职高在校生占职高在校生总数的16%

  3.主动进行高中教育结构和普通高中学校布局调整

  在普及高中教育的过程中,江苏较好地保持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比例。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5%左右,职业高中在校生为35%左右,中专、技校在校生为10%左右。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高中教育的普及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普职比“大体相当”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横向结构,在江苏普及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普通高中的学校布局看,为适应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全省持续不断地将普通高中学校从农村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普通高中从1994年的240所减少到2007年的123所,减少了一半以上,仅占现有普通高中总数781所的16%2007年城市和县镇普通高中为628所,占现有普通高中总数的84%

  从普通高中的学校类型看,从以完全中学为主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向高级中学与完全中学并行的格局。1994年,江苏有完全中学891所,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数(967所)的92%。到2004年,全省完全中学经过16年的调整,从891所下降到451所,高级中学从76所上升到330所,占全省普通高中的42%

  必须指出的是,在完全中学向高级中学的类型转变过程中也不乏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成本分担,一所完全中学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体制不顺,管理上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从教育教学的规律来看,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同属中等教育,具有教育上的连续性,实施六年一贯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均较为有利。强行分离的结果是:初中教育失去了大量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导致公办初中教育的明显弱化;同时亦有相当一部分普通高中学校无法实现初、高中分离,或明分暗不分,划分出的初中进行改制,以高收费的方式办学,但实际上仍归高中部管理和领导。可以说,关于初高中分离的政策目前仍存有争议。

  4.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基础上的高位均衡发展

  为促进江苏各地市、县(区)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江苏省教育厅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采取星级评估的方式,以激励全省普通高中根据星级标准不断升级。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效果明显:各地政府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普通高中的投入也明显增加;依托原有省重点高中和国家示范高中,不断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要。

  目前,江苏全省普通高中的学校优质程度较高。根据2007年的数据,全省三星级②以上普通高中总数为429所,其中三星级学校253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32.4%;四星级学校176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2.5%,二者合计占55%,全省半数以上的普通高中已创建为三星级以上的优质高中。全省超过78%的学生在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就读。

  同时,江苏全省普通高中的资源配置水平也较高。根据2007年的数据,全省普通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7.48平方米,全国排名第8位;生均图书册数为28.44册,排名全国第7位;生均仪器设备值为1740元,排名全国第7位;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92.8%,排名全国第3位;建网学校比例85.15%,排名全国第4位;每百名高中生拥有计算机台数14.06台,排名全国第8位。

  当然,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即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截然分开的对立关系:有效率就没有公平,要公平就一定要牺牲效率。高中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社会也有更高的期待,因此,高中教育的发展应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结构与体系的统一,要寻求优质基础上的相对公平

  5.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拉动

  江苏普及高中教育、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持续进步,主要原因即在于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江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遇。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95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扩招一万人的背景下,199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就从1993年的40%左右快速提升为50%左右。此后的十多年,江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拉动高中教育的持续发展,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高度的正相关。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遍提升了全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意愿,江苏人民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背景下,能够并愿意为其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乃至于未来接受高等教育进行预期投资。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主要侧重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并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普通高中教育。然而,从“温饱”提升到“小康”后的江苏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愿意分担更多的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这样一种现实,既提供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对普通高中学校如何面向社会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办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十多年来,江苏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历经风雨坎坷,也磨炼出一部分普通高中学校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的本领。他们积极运用各种机制和手段,解决学校发展中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面对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江苏的普通高中学校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社会形象,注重内涵发展,尤其关注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对江苏普通高中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江苏高中教育的普及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江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但是,江苏普通高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并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还有很多,同时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也对江苏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面向未来,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1.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问题

  现实中我们对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和任务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精英阶段”的认识水平。这不仅导致了对普通高中生源和质量一代不如一代的普遍误判、对教育教学现实中发生的诸多现象无法理解,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办学行为和教学行为的选择,即每一所高中都希望成为省内或国内一流高中,把所有学生都作为“精英”而不是大众来教育,希望他们都能升入不低于一本的名牌大学。可以说,重新认识和理解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已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这里,我想引用江苏省教科院孙孔懿研究员的基本观点,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普通高中教育,一是面向受教育者全面生活的普通教育,从而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是以传递人类普通科学文化知识、“为未来生活而非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二是为“未完成人”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从而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通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价值的掌握为学生“成人奠基”的基础教育性质;三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移进程中的大众教育,从而明确了普通高中是“人人应该接受的教育,也是人人能够接受的教育”;四是基于准成年人身心特征的多样化选择性教育,从而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终,普通高中教育可以归结为具有多重使命的素质教育[1]在重新认识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和任务的基础上,尚需要通过立法程序,尽快制订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法律法规,从而对其办学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2.普通高中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问题

  尽管近年来普通高中总投入不断增加,但各级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公共财政对普通高中投入的比例逐年降低,从全国的平均比例看目前已降到总投入的40%左右,在江苏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这一比例甚至降到30%左右。可以说,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缺位”现象、不作为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政府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限”规定(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不符合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一分之差即要多付万余元,既不合理也不合情。同时,不同学校执行“三限”规定的差距较大,有些名校超出“三限”规定的不规范收费难以禁止;二是公办普通高中“公有民营”、“公办民助”、“校中校”等公、民不分的体制在现实中仍普遍存在,而且难以纠正;三是由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与收费多少直接相关,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激烈,招生手段花样翻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学校也越办越多,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很多百年名校、老校也无法摆脱不断扩招的命运,带来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问题。

  目前我们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于“准公共产品”,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办学和多渠道筹资方式,事实上主要由学生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政府主导”,我认为其应体现三个“为主”,即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现在普通高中基本上是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却不是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参照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多数发达国家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但大多实行免费制度。发展中国家高中阶段的教育也有收费的,但公共财政的投入比例明显高于社会和家庭投入所占比例。因此,增加普通高中公共财政的投入,是普通高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3.高中教育结构及普通高中布局、规模的问题

  未来十几年江苏面临着较大的人口变化趋势,这将直接影响江苏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结构的重大变化,为此,江苏的普通高中需要进行新一轮的结构、布局、规模的调整。2006年江苏高中阶段的适龄人口(15周岁)为138万,2007年为116万,下降约14%2008年为108万,下降约9.3%2009年为96万,下降约8.9%。据人口出生率推断,未来十几年中江苏适龄人口将不断下降,2010年将下降到87万,2013年将下降到78.6万,2015年将达到最低谷约为66万,然后缓慢回升,到2019年约为70万左右。2015年的高中适龄人口较2006年的适龄人口将减少72万人之多,十年内下降比例达52%

  面对高中适龄人口下降的重大变化,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问题再一次凸显。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强调普职比为11,后又表述为“大体相当”。目前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双轨制”,即初中后分流,一部分人上普通高中,一部分人读职业高中或中专技校。在普通高中资源较为紧缺的状况下,“双轨制”对促进高中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伴随着学龄人口的明显下降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是否有必要继续实行全国统一的“双轨制”、是否有必要继续保持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起码应把这一权利交给省一级的地方,应由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不同的地区自主确定。

  就江苏而言,面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要统筹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的需求;二是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三是高等教育的规模、数量和发展目标;四是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总量和配比。以江苏2015年高中阶段适龄人口66万进行方案设置,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继续保持中等教育结构的“大体相当”,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数分别从50万左右下降为33万,各减少三分之一;二是保持普通高中50万左右的生源,普职比为73;三是借此机遇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并轨,从“双轨制”变为“单轨制”。从江苏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明显受高等教育规模和数量的影响,这是无法忽视的制约因素:江苏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强烈,同时就业环境趋紧、就业岗位难寻,在这种现实面前,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在二者之间找到成本较低且较为平衡的调整方案。

  无论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是否需要调整,普通高中生源下降的现实就在眼前,近几年很可能就会引发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阵痛”。主要表现在:普通高中布局、规模将有新一轮调整,会有相当数量的民办高中和薄弱公办高中关门“倒闭”;普通高中招生的现有格局将被打破,生源竞争进一步加剧;普通高中学校之间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校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高中办学资源的大量闲置不可避免,需要研究充分利用的问题;有可能出现教师的大规模分流,需要相应的政策保障。但同时也应认识到,适龄人口下降也会带来普通高中发展的重要机遇,即有利于全省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内涵发展和长远发展。全省普通高中的平均规模有可能从1960人调整到1500人以下,有利于普通高中减少大班额和超大班额,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有可能降低师生比,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充分的时间适应新课程和接受各类在职进修和培训。

  4.普通高中教育的“同质化”问题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江苏普通高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总体差距明显小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明显高于义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高位均衡”的理念。如果是指这样一种“同质化”,其实是好事而并非坏事。

  但这里所说的普通高中“同质化”是另有所指:一是以功利性的升学标准为衡量尺度,某些二流高中在升学方面的“成绩”不断赶超一流高中甚至百年名校,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不断增加,从实践上模糊了普通高中类型的意义;二是普通高中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生源差距总体上在缩小,同时学生发展的趋同性明显增强;三是普通高中教师规模也在扩大,新增教师越来越多,不同学校之间同质性很高的师范大学本科生越来越多,而作为立校之本的名教师、特级教师和有教学特色的老教师在学校中的相对比例越来越小;四是“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使不同学校的办学、管理、教学日益趋同。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普通高中地缘性、文化性、个性化的差异得以消解,出现了越来越雷同化的普通高中的“相似面孔”。

  面对普通高中“同质化”的趋势,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上的重新建构。首先,需要从制度上重新确立普通高中的类型。要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以引导其科学发展,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一窝蜂”地盲目追求所谓“省内外一流”甚至“国内外一流”。一种可参考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现有高中学校划分为四类:一是以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学校,学生以进入名牌大学为主,可称之为“学术性高中”;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学校,学生以进入一本、二本为主,可称之为“一般高中”;三是以培养特殊人才为主的学校,如美术、音乐、体育等,可称之为“特色高中”;四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的学校,学生以进入三本、高职为主,可称之为综合高中其次,需要从政策设计上给不同类型的高中以不同类型的招生和升学自主权。如学术性高中的招生必须严格限制规模和人数,有较高的收费和较高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有中考和高考的自主招生权等。相应地也可以为一般高中、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设计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如没有招生规模和人数的限制、相对较低的学费标准,综合高中可以实行中考和高考直升相应学校的免考制度等。再次,需要普通高中学校自身的努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历史的学校要形成自主办学的理念,要根据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建构独特的办学思想、教育哲学和学校管理,形成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独特实践和个性化表达。

  5.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的问题

  近年来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问题逐步凸显。一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普通高中的生存状态越来越艰难,学生和教师都喊很苦、很累。就江苏而言,高等教育毛入率已达39%,但升学竞争却日益白热化,社会反响颇为强烈。二是2005年江苏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但由于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操作无法全面准确地到位。三是高考升学制度改革步伐较快,引发社会争议、遭遇较大阻力,同时高校自主招生比例逐步扩大,在此过程中普通高中学生的科学、人文和综合素养均暴露出诸多问题。

  普通高中的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普通高中的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要求我们确立起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效作为衡量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与文化品位的首要标准,以形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目标。要着力于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坚决、全面、准确地推进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能,实现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要抓住适龄人口下降的关键机遇,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学额,加强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仪器装备等与教育内涵和质量紧密相关的硬件建设,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要建设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要强化教学管理,扎实推进学风与教风建设,形成严谨求实而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气;要把学校特色建设更多地放在课程与教学上,形成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与教学文化

 

  本文系中央教科所公益基金课题“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GY200707)的部分成果。成文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课题组成员孙孔懿研究员、王一军副研究员的部分成果,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孙向阳、宗锦莲等人参与了大量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江苏省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三大指标为: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

  ②江苏省普通高中由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进行星级评估。三星级普通高中相当于江苏省重点高中,四星级普通高中相当于国家示范高中,均为社会和老百姓所公认。

 

  参考文献

  [1]孙孔懿.普通高中教育的复合性质与多重使命[J].江苏教育研究,2008,(11.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