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培养创新型人才呼唤建设学术性高中
发布时间:2015-06-15 作者:无 浏览量:3884次

一、高中如何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尽管中国回到世界舞台中心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克服一个重要的瓶颈,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产业链下游走向中上游,从“世界工厂”跃升为“世界实验室”。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拔尖的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由学校来教育和培养。

  目前,我国高中生创造力发展情况令人担忧。有学者对渝、杭两地从初一到高三595名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创造力倾向的总分和想象力子维度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心理学家申继亮通过对47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创造性倾向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呈上升趋势,从初一到高二则呈下滑趋势。沃建中等学者则发现我国学生的创造力在初三达到高峰,进入高中后呈现下降趋势。六城市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联合调研组发现,初中生的创造性逐年增加,高中生的创造性处于低潮。还有研究发现,高二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和创造性倾向都显著低于高一学生。尽管各研究的发现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看来,高中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一环,保守、落后、低质量的高中教育,将毁灭大量的创新人才。

  一个创新人才需要有丰富的创造力和高度的学术素养,升入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能更好地发挥其学术潜能。因此,高中应当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三个方面的支持。

  1.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创造力的发展依赖于多方面的因素,除了个体的知识基础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创造性个体所处的文化。国外学者认为,创造力并不是纯粹的内部心理过程,为了使创造性的想法转化为被人们接受的创造性产物,就必须通过一个说服公众的过程。当社会文化不接受某个人的创造或某一类创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就会遭到压抑和毁灭。因此可以说,创造力是由其赖以生长和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我国学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学校中存在着并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例如,有调查发现尽管大多数教师从观念上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教师喜欢的学生特征与高创新者的特征呈显著负相关,创新性越强的学生越不为教师所喜欢。对我国六城市各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创新环境优良学校的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呈下降趋势,到高三已经降至3.6%。研究创造力的著名学者托兰斯认为:教师在时间的压力下工作,把思维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禁止质疑和提问等教育方式,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文化形成于人主导的实践活动方式。高中师生在研究性教和学过程中,应当逐渐形成一种学术性文化。这种文化并不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或无选择地接受一切新观点,但它设定一套确立知识和扬弃知识的标准,从而为新观点提供一种和已有观点公平竞争的平台。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之所以“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因为他们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支撑,不管多么异想天开、难以置信的观点,只要通过科学研究的反复验证,人们就不得不信服。在这样的文化中,创新不仅能够产生,而且有机会得到周围人的尊重、接受和运用,这就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2.为创新人才的学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时期仅仅是人一生发展的特定阶段,他们能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取决于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和职业生涯中的学术发展。高中要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这些特质能为学生一生的学术发展和创新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创新是在学术研究中实现的,因此创新不仅意昧着提出新观点,还意昧着要通过缜密的研究和论证使新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接受。为此,就必须培养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学术素养。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初等教育打基础、高等教育做研究”的思想,仿佛中学生没有资格做研究、做不出像样的研究。许多大学教师批评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研究能力低、毕业论文质量差、学术不端现象泛滥,但问题的源头要从中学阶段来找。一个人如果从小都没有受过学术素养的教育,自然不可能在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成了学者。美国学校经常以课题研究作为作业,高中生完全能写出达到学术水准的论文,这说明在中学阶段通过科研训练来培养学术素养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精神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创新的保证。有许多研究在调查了各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杰出人士之后,发现他们至少需要用十年时间“沉浸”在一门学科中,才能产生个人的首个重要的创造。心理学家加德纳从大量的实例中,发现年轻人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刻,他们突然发现了自己此生要做什么,由此产生动机和目标感,专注地投入到一个专业中。高中可以通过丰富的学科拓展课程跨学科主题性课程各种学术活动来激发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产生此转折,把某一学科当作自己的专业,就能更早开始为一生的创造活动做好准备。

  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一个专业埋头奋斗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从中感受到了别人没有体验过的快乐,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生物学家费尔迈伊就是由于看到了贝壳的美才决心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因此,审美情趣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一起,构成了学生一生学术发展的源泉。 

  3.将创新人才输送到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为了帮助创新人才在大学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高中要保证一部分学生在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招生选拔中表现出卓越的水准,从而进入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就读。这就要求做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创造力的发展均衡并进。这两者实际上是不矛盾的。近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建立在对知识的直接应用上,一个人可以通过掌握特定的知识来理解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只接触高中水平的知识时,他们不能理解这些知识对于学术或实践的意义何在。但如果他接触到各学科的大量前沿知识,就会发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真正意义。

  二、什么是学术性高中?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高中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中教育规模,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当优质高中都以应试能力的训练为追求的时候,高中教育就遭遇普遍的同质化。放眼观察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我们会看到极其相似的一套东西在广袤国土的每一个角落上重复,高中教育缺乏特色和活力。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些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引入了“学术性高中”的概念。我们认为,学术性高中可以成为优质高中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在美国,高中按其培养目标分为多种类型:占绝大多数的是综合中学,其毕业生有的升入大学,有的升入两年制学院,还有的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而学术性高中则为数极少,其毕业生基本上全部升入大学;此外还有少量的职业技术中学。

据美国1999-2000学年的统计,约98%的学生就读综合中学,1%左右的学生就读职业技术中学,只有不到1%的学生能进学术性高中。综合性高中为了保证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部分学生具有足够的职业技能,往往开设了不少职业技术类课程;而学术性高中开设的绝大多数是学术性课程,其办学的主要方向是培养一批能进入一流大学就读的高水平人才。

  为了培养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多种人才,未来中国高中教育应当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的态势。既要有以职业准备为特色的职业技术高中,还要有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综合高中,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性高中,还可以有人文艺术、体育、农业等不同特色的高中。学术性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学术一极,主要负责为培养一批大师级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是由人才成长的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学术性高中能为国家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独特作用。

  深圳中学为了实现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在借鉴国外学术性高中的基础上,从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校自身的特质出发,对学术性高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学术性高中基于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将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自身的教育使命。在我们的定义中,创新人才包括了学术与艺术大师、思想者、社会领袖和富有创造性的专业人士。在科学、技术、艺术、思想、人文、社会等领域,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为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提出创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成为被一个时代铭记的名字。

  为此,学术性高中应当具有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文明形态,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教育要素、学者型的教师队伍和重视学术的优良传统。教师和学生、家长、社会合作开发大量学术性、前沿性的课程,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效能,使学生获得高水平学术研究所需的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思维方式。

  2010年。深圳中学提出了“建设学术性高中”的全新办学目标,其要义就是通过构建学术性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与审美情趣,从而奠定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坚实基础。  

  三、深圳中学建设学术性高中的初步实践。 

  学术性高中的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学校围绕这一新的办学目标,首先进行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个设计简明地表达为一个出发点、两个支撑点、三个着眼点和六个工作重点。一个出发点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个支撑点即着眼于发展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思维和美育研究。三个着眼点即提升师生的学术素养、专业精神与审美情趣。六个工作重点包括:

  ——以提升思维的科学性与审美的自觉为目的的思维研究与美育研究。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审美情趣是创新人才的两个重要特质,也是学术性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两个支撑点。为此,学校成立了深圳中学思维研究所和深圳中学美育研究所,紧密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开展思维与美育的研究与实验。

  ——以多元化、可选择性为原则的学术性高中的课程建设。深圳中学根据学生现在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八大课程体系供全体学生选择: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标准课程体系、先行先试的实验课程体系、高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荣誉课程体系、适应国际教育需要的国际课程体系、自主学习的“好学”课程体系、中学整体教育实验课程体系、中学先修课程体系以及社会学习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对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改造与整合,形成“本校的课程”系统:包括覆盖8个学习领域和18个科目的全部国家必修课程、上百个模块的国家选修课程、自主开发的学科拓展课程、跨学科主题性课程、自我效能课程、全球实验室课程、荣誉课程、学校环境课程、基础素养提升课程、社会学习“力行”课程、国际课程、人文与科学讲座课程、学生活动课程、升学备考课程等。这样的课程较好地适应了学生在禀赋、志趣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以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为核心的学术性高中的教学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学校以学科周、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学评价等方式强调研究性教和学的落实。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校组建专业化的研究性学习科组以落实该课程。我们还大力利用校外资源,建设比亚迪实验室、华为实验室、华大基因实验室、腾讯实验室,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如IYP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麻省理工——深圳中学发明团队等研究项目活动,将学科前沿观察、国际学习合作与研究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以学术文化为核心的学术性高中的学校环境建设。学校建设了覆盖全部学科以及思维、美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园地,兴办《学术性高中探索与实践》、《苇思》、《涅槃》、《师道——教师教育文摘》、《成长——学生、家长教育指引》等刊物,举办“走近大师”、“乐山乐水”、“校友讲坛”等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把对学术的崇尚逐步熔铸为学校文化的内核。

  ——以效能化为目标的学术性高中的组织建设。学校着眼于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学术性课程的能力,把体系、科组建设成学术性管理机构,并大力推动学术性学生社团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学处、学生处作为教学和教育管理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和效能,保障教师更好地履行专业技术责任,学校成立“学生事务中心”、“社会教育服务中心”以及“教师服务中心”等机构,剥离业务部门与教师的非专业事务。

  ——以专业化为核心的学术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积分制”与“校内职级制”为基本制度,结合海内外培训制度,“比亚迪奖教基金项目”,“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领导力培训项目”、“教师教学风格研究”以及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学术性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框架,初步奠定了学术性高中的学校文化基础。随着学术性高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渐次展开学术性高中的宏伟蓝图,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国际化建设以及提高教育的效能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王占宝)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