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在英文版中对读者说了什么?
北京时间
《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代表未能来到现场的刘慈欣领奖,并现场朗读了刘慈欣的致辞:
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得到雨果奖提名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作为一个科幻小说迷,我阅读过很多雨果奖获奖作品,很多已经在中国翻译出版,而有些我不得不去阅读原著。对我来说,雨果奖显得很远,我从没想过自己会跟它产生关系。在中文与英文这两个遥远的文化星球之间,有一艘飞船将它们连接在了一起,那就是本书的译者刘宇昆。他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为本书的翻译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后的译文几近完美。作为一名不用英语创作科幻小说的人,我要对他致以诚挚的谢意。我还要感谢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和Tor Books,没有它们双方的通力合作,本书是不可能在美国上市的。
最后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读者,谢谢你们分享我的异想世界。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可怕的宇宙,在我们朝着无尽太空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就像在其他科幻作品中一样,人类作为一个种族团结了一起来,我们会一同应对这场灾难,一同面向未来。看到整个人类将力量聚合在一起,这是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景象。这表明,人类将会成为一个整体——甚至在外星人到来之前。在宏大的科幻世界中,我只是做出了一点微薄的贡献。谢谢大家!
凤凰读书在雨果奖颁布之前已推出系列文章及大刘的专访。今天这篇文章是《三体》英文版的序言,我们看看刘慈欣在书中,怎样给外国读者讲述他写三体的故事。
刘慈欣与英文译者刘宇昆(资料图)
《三体》英文版序言 / 刘慈欣
童年的一个夜晚在我的记忆中深刻而清晰:我站在一个池塘边,那池溏位于河南省罗山县的一个村庄前,那是我祖辈生活的村庄。旁边还站着许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我和他们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漆黑的天幕上有一个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是
这时距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已经13年了,距第一名宇航员飞出地球也有9年,而就在一个星期前,阿波罗13号飞船刚刚从险象环生的登月飞行中返回地球。
但这些我都不知道,我看着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心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好奇和向往,而与这些感受同样记忆深刻的,是我肚子中的饥饿。当时这个地区很贫穷,饥饿伴随着每一个孩子,而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脚上穿着鞋,站在旁边的小伙伴们大部分光着脚,有的小脚上冬天留下的冻疮还没好。在我的身后,村中的破旧的茅草房中透出煤油灯昏暗的光,这个村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通电,
旁边的大人们说,人造卫星和飞机可不一样,它是在地球之外飞。那时大气还没有被工业粉尘所污染,星空清彻明亮,银河清晰可见,在我的感觉中,那满天的群星距离我们并不比那颗移动的小星星远多少,所以我觉得它是在星星间飞行,甚至担心它穿越那密密麻麻的星群时会撞上一颗。
那时我不在父母身边,他们在上千公里外的山西省的煤矿工作,几年前,在我更小的时候,那里是文革中各派别武斗的重灾区,我记得夜里的枪声,记得街上驶过的大卡车,车上挤满了带枪的人,他们的胳膊上都有红袖章……但那时我太小了,不知道这些画面是真实的记忆还是后来的幻觉。不过有一点是真实的:当时矿上的环境不安全,加上父母受到文革的冲击,只好把我送回河南的农村老家,看到人造卫星的时候,我在这里已经呆了3年多。
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了那颗人造卫星与其它星星的距离。那时我看了一本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书,那是当时中国流行的一套科普丛书,我看的是天文卷。从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在这之前已经知道光一秒钟能够绕地球跑7圈半,而以这骇人的速度飞驰一年将跨越什么样的距离?我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静的太空,用想象努力把握着那令人战栗的广漠和深远,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和敬畏所压倒,同时有一种吸毒般的快乐感。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些远超出人类感官范围的极大和极小的尺度和存在,在别人看来就是大数字而已,而在我的大脑中却是形象化的,我能够触摸和感受到它们,就像触摸树木和岩石一样。直到今天,当150亿光年的宇宙半径和比夸克都小许多数量级的弦已经使人们麻木时,1光年和1纳米的概念仍能在我的心中产生栩栩如生的宏大图像,激起一种难以言表的宗教般的震撼和敬畏,与没有这种感受的大多数人相比,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这种感受,使我先是成为一个科幻迷,进而成为科幻作家。
就在我被光年所震撼的那一年,我的家乡附近发生了惨烈的“75•
就这样,人造卫星、饥饿、群星、煤油灯、银河、文革武斗、光年、洪灾……这些相距甚远的东西混杂纠结在一起,成为我早年的人生,也塑造了我今天的科幻小说。
做为一个科幻迷出身的科幻作家,我写科幻小说的目的不是用它来隐喻和批判现实,我感觉科幻小说的最大魅力,就是创造出众多的现实之外的想象世界。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诵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和作家写出来的,这样的故事是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超出文学的故事,只是这些伟大的故事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一般人难以读懂。各民族和宗教的创世神话,与壮丽的宇宙大爆炸相比都黯然失色;生命从可复制的分子直到智慧文明的三十多亿年漫长的进化史,其曲折与浪漫,也是任何神话和史诗所无法比拟的;还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图景,量子力学诡异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讲述的神奇故事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只是想通过科幻小说,用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在那些世界中展现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诗意,讲述人与宇宙之间浪漫的传奇。
但我不可能摆脱和逃离现实,就像无法摆脱自己的影子。现实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每个时代都给经历过它的人带上无形的精神枷锁,我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在科幻小说中,人类往往被当做一个整体来描述,在这本书中,这个叫“人类”的人面临灭顶之灾,他面对生存和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无疑都是以我所经历过的现实为基础的。科幻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够提出某种世界设定,让现实中邪恶和黑暗的东西变成正义和光明的,反之宜然,这本书(以及它的后两部)就是在试图做这种事情,但不管现实被想象力如何扭曲,它总是还在那里。
我一直认为,外星文明将是人类未来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其它的大变故,如气候变化和生态灾难,都有一定的过程和缓冲期,但人类与外星人的相遇随时可能发生。也许在一万年后,人类面对的星空仍然是空旷和寂静的;但也可能明天一觉醒来,如月球大小的外星飞船已经停泊在地球轨道上。外星文明的出现将使人类第一次面对一个“他者”,在此之前,人类做为一个整体,是从来没有外部的对应物的,这个“他者”的出现,或仅仅知道其存在,将对我们的文明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
人们面对宇宙所表现出来的天真和善良显示出一种奇怪的矛盾:在地球上,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登上另一个大陆,用战争和瘟疫毁灭那里的同类的文明,却把温情脉脉的目光投向星空,认为如果有外星智慧生命存在,它们也将是被统一的、崇高的道德所约束的文明,而对不同生命形式的珍视和爱是宇宙中理所当然的行为准则。
我觉得事情应该反过来,让我们把对星空的善意转移到地球上的人类同类身上,建立起人类各种族和文明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但对于太阳系之外的星空,要永远睁大警惕的眼睛,也不惜以最大的恶意来猜测太空中可能存在的“他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在宇宙中弱不禁风的文明,这无疑是最负责任的做法。
作为一个科幻迷,科幻小说塑造了我的生活和人生,而我读过的科幻小说相当一部分都来自美国,今天能够让美国的读者读到我自己的科幻小说,也是一件很让人高兴和激动的事。科幻是全人类的文学,它描述的是地球人共同关心的事情,因而科幻小说应该是最容易被不同国度的读者所共同理解的文学类型。总有一天,人类会像科幻小说中那样成为一个和诣的整体,而我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用等到外星人出现。
对本书第一部和第三部的译者Ken Liu,以及第二部的译者Joel Martinsen表示诚挚的谢意,是他们辛勤而认真的工作,使这部小说的英文版得以面世。感谢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和《科幻世界》杂志社,他们以极大的信任和真诚推动了本书的出版。
2012.12.28 于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