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他山之石>> 文章
从化学思维开始学好化学
发布时间:2015-11-16 作者:无 浏览量:4124次

陈寅

一、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为什么化学是一门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我遇到许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也不喜欢学化学。特别是有些十六七岁的男生,他们更偏爱数学和物理。他们觉得即便记住化学公式,对解题也未必直接有用。化学也没有数学或物理那种解决难题的挑战性。我想在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之后,也许就能更清晰地把握化学学科的特性,从而排除许多学习上的误区。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创造物质,改变生活

好像在化学发展史上没有出现两弹一星、人类基因组计划、宇宙探索等这类引人注目的大工程,其实这是我们认识的误区。化学为上述工程贡献了诸如铀浓缩、DNA高速测序、航天材料等关键技术。

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构筑在化学成就之上的。如果没有弗里茨·哈伯在1909年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世界粮食产量至少要减产一半,这就减少了很多因为饥荒而爆发战争的可能,国外媒体把合成氨技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再比如依靠化学创造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种新物质,这些新材料和新药物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国防、医学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所以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社会中化学也无处不在。

二、化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生是从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的,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最晚出现的学科。我觉得这不仅是因为学习化学需要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性经验。

化学是一门理科,但有其特殊性。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更多是从公理和定理出发,运用数学和物理模型,进行推导和演绎,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化学更强调对学生解释归因能力的培养,相对偏“软”,有点像理科中的文科,这种特征是由其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化学工作者根据宏观的现象从微观层面去解释,逐步构筑起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因为化学研究的对象太小,人们很难直接观察原子、分子之间的反应,所以大量运用猜想、归纳、演绎的方法,特别是初等化学的学习主要采用解释归因的思维方式。

化学需要将各种知识与能力进行融合贯通的技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分析运算、归纳总结,乃至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是学习化学时不可或缺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经验非常相似。

三、学前阶段化学知识以“玩”为主

虽然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但我建议在学前和小学阶段,家长对于孩子遇到的化学原理不要去解释,因为生活中的化学往往涉及非常广泛的内容,家长很难做出专业的回答,容易使孩子产生错误的概念。

我建议家长带领孩子去感受化学,用趣味并安全的实验来引发孩子的疑问与好奇心。比如用薄荷糖和碳酸汽水做一些小实验,用紫甘蓝提取指示剂,去检验生活中物品的酸碱性。

四、化学的学习不只是靠背

学习化学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很多学生看到化学需要记忆大量的方程式和物质性质,其数量远超过数学和物理,就将化学学科当成一门单纯依靠记忆的学科。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很多学生背了之后,还不知道背的内容有什么用,甚至内容全部背出但就是不会用,不会解题。

当然,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对于背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理解的过程。学好化学,入门阶段确实是需要学生有点背的能力,如初中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都需要背。这时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和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然而到了高中,只靠背是远远不够的。化学毕竟有着理科的本质,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运用多重表征能力。

这种多重表征能力,需要学生从宏观的现象转换到微观反应,再从化学理论中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符号表征,最终形成多重表征和多向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中,新的学科层出不穷,知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特点,人类社会必然会面向跨学科的未来。这种跨学科、系统性也体现在化学的多向思维之中,化学学得好的学生在未来能解决宽泛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问题,更容易形成领袖素质。所以,我们能发现许多成功人士都拥有化学的学科背景。

陈寅: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副校长,化学特级教师,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化学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联谊会副会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