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教研必须先行
发布时间:2015-11-16 作者:无 浏览量:4964次

胡金波

江苏基础教育之所以能持续地走在全国前列,是因为江苏基础教育的教研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教研必须先行”成为江苏基础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江苏基础教育基于教研,构建了正在走向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依托教研,开发了以高质量教材为核心载体的综合教学资源;借势教研,造就了一支享誉全国的“苏派教育家”队伍;立足教研,建设了深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教学新时空”学习研究平台。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苏开启了“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新征程,必须聚精会神地继续保持“领先率先”良好势头,必须心无旁骛地继续坚持“教研先行”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做到以“理念先行”引领“教研先行”,以“创新先行”推动“教研先行”,以“素质先行”支撑“教研先行”,全面提升江苏基础教育的教研水平。

以“理念先行”引领“教研先行”

何谓教研,众说纷纭。耳熟能详所听到的、顾名思义能想到的、文献著作中可看到的多为“教研就是教学研究”。就教研人员使命而言,透过这通俗易懂的解读,深感“言犹未尽,全不至此”。真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教研除了直接从事具体的“教学研究”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学研究的研究”,这就是教研员与教师的区别所在。前者更多地强调“解决问题”,即关注具体“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后者更多地强调“解释问题”,即关注用什么“立场、观点、方法”教、“如何研究学”的问题。没有“教学研究”去“解决问题”,教研工作肯定“走不动”,没有“教学研究的研究”去解释问题,教研工作肯定“走不远”。因此,一个好的并可持续的教研必定是以“铁肩担道义”的勇气负起这“双重任务”、以“妙手著文章”的智慧实现这“双重使命”的教研。

“教研先行”是“以‘先行之见’求‘先见之明’,以‘先见之明’得‘先见之行’”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领先率先”过程。它是“教育规律、教学规律、教研规律”所使然,它是“育人为本、质量为根、发展为基”所要求,它是“以研兴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所体现。“教研先行”要求教学研究走在教学前面,引领有效教学;融入教学过程,指导有效教学;反哺教学实践,提升有效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教研员的“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一个好的教研室就是区域教育的品牌”、“区域的教研水平就是区域的教学水平”、“一名好的教研员就是一门好的课程”,“没有教研先行,难有有效教学;没有有效教学,难有美妙课堂;没有美妙课堂,难有质量提升”。因此,推进“教研先行”,必须以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刻苦求进的姿态,强化以下“四个理念”。

一)强化“以‘转型’为‘重’”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方向性

“教研先行”需要“教研转型”,教研只有自觉转型,才能保证“教研先行”。这是因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推动着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转型;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转型,呼唤着江苏基础教育教研的转型。当前,江苏基础教育进入了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正在由“面向现代化”走向“建设现代化”,特别关注“自由、创新、快乐”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性”提升;由“面向未来”走向“引领未来”,既要解决“有教无类”的难题,又要破解“因材施教”的困扰,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为可爱”;由“面向世界”走向“融入世界”,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目标,强调横向分类的办学模式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强调更加丰富的高选择性课程建设,强调提供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由“面向实际”走向“立足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关注分数”转向“关注能力”,由“关注‘学会’”转向“关注‘会学’”,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引领教研转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学习将网络深度整合入教学,移动技术催生随时随地自在学习,教育游戏促进寓教于乐快乐学习,探索数字化环境下以个性化学习为主流的教学方式变革,要求教研转型。学校自主办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对教学研究与指导提出了“高水平、个性化”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大一统、标准化”的指导方式,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与支持,推动教研转型。教研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江苏基础教育实际,认清转型的紧迫性,提高转型的自觉性,把握转型的方向性,增强转型的有效性。

(二)强化“以‘求真’为‘本’”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规律性

“求真”既是认识教研本质、把握教研规律的探索过程,也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研活动中相互渗透的弘扬过程,还是教研人员坚守职业理想、“不唯书,不唯上,不媚俗,只唯实”的创新过程。哥白尼曾说过“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爱迪生曾讲过“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因此,求教研之“真”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使我们的认识与教研本质“永无止境的接近”。实践告诉我们:教研的形态只有与教学的形态相适应,才有“生命力”;教研的进程只有先于、基于、归于教学的进程,才有“结合力”;教研的思路只有聚焦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同频共振,才有“渗透力”;教研的策略只有服务和服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引领力”;教研的路径只有坚持“育人为本、依据标准、科学评价、监测反馈”,才有“执行力”;教研的队伍只有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德艺双馨,技高一筹”,才有“影响力”;教研的服务只有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有“指导力”;教研资源的开发只有善于发现、科学加工、梳理提升、因地制宜地推广放大当地的经验资源,才有“辐射力”;教研的活动只有体现“具有自主选择性的成人教育”、“基于深刻体验的学习过程”、“平等同伴、共同学习”等特点,才有“凝聚力”

(三)强化“以‘问题’为‘的’”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针对性

教研是始于实践、源于问题、成于实验的创造性活动。“教研没有问题意识则空,问題意识离开教研则盲”。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阶段的教研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一个好的教研既要善于“解释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解释问题”的能力,认清“解释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不能科学地“解释问题”,也就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清“解决问题”是“解释问题”的指向,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解释问题”就会失去意义和价值。强化“以‘问题’为‘的’”的理念,就是强化“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向教学”;“深入教学,发现问题”;“立足教学,解决问题”。邓小平曾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就是要求教研员不仅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还要具有对现实教学问题的敏锐直觉和理性自觉,具有“眼睛向下”、“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的谦逊情怀和务实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找到并抓住真正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提高教研水平。

(四)强化“以‘开发’为‘要’”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基础性

教研水平高低取决于教研队伍开发水平的高低。好的教研员不是“评”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是“赛”出来的。就个体而言,好的教研员是越用越聪明;从群体上讲,好的教研员是越用越多。刀不磨要生锈,人不用要落后。好的教研员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积累经验、丰富人生。教研员队伍的资源开发主要通过微观培养性开发、中观使用性开发、宏观政策性开发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培养是开发,使用也是开发,而且是更重要的开发。教研实践告诉我们:培养教研员成本最高,引进教研员成本居中,使用教研员成本最低。因此,推动“教研先行”,必须不断深化教研员“开发”的实践内涵,通过提供施展平台,让教研员的才智能够充分发挥;通过加大开发力度,让教研员的潜能能够持续发掘;通过激活专业效能,让教研员的视野能够有效拓展;通过优化激励机制,让教研员的价值能够合理实现。强化“以‘开发’为‘要’”的理念,就是要对现有教研员进行“再加工”,充分发挥好我省教研人员资源的独特优势,盘活现有存量。“切实用好”着力点就是“用当其才、用当其时”,“真正激活”着力点就是“成就激励、发展激励”。同时还应看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发现人才是非常难的,特别是要把人才发现于还没有“出众”前,就给予支持,帮其脱颖而出。正如唐朝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所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教研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确保教研员贡献率不断提升。

以“创新先行”推动“教研先行”

创新是教研工作的不竭动力。面对教研内容变化快、教研手段更新快、教研要求提升快、教研成果推广快的现实,“教研先行”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具有时效性、富有创新性,以创新教研工作主题、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组织领导,推动“教研先行”。

(一)创新教研工作主题

育人为本“德”为先。“育人为本”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是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以绝大多数学生长远的根本利益为本。因此,必须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通过“有教无类”促进“机会公平”,通过“因材施教”促进“过程公平”,通过“人尽其才”促进“结果公平”。“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教育的第一使命是“让人更像人,让人更高大”。育人为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陶行知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张维迎在《市场制度最道德》认为“道德只能在市场中实现。市场的逻辑不想改变人的心,而是规范人的行(行为),即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说假话不脸红”,这值得我们深思。当前,要切实改变德育与教学相脱离的倾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发挥班主任为首的教师群体的人生导师作用,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注重价值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分层实施与统一要求相结合,注重实践体验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革新模式“能”为重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是传承性教育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使学生继承和掌据人类已有的科学化知识和规范为价值导向、以刚性必修制课程模式为载体、以他主接受性学习为重要实现途径。这种模式确有使基础知识牢固和基本技能扎实的优势,但这种模式是以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牺牲相当数量学生的兴趣为代价。马克思曾质问普鲁士当局:“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育是故事,不是作宣传;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教育是描绘,不是去制图;教育是超越,不是去苟同;教育是神往,不是去规定;教育是……不是……”。“教育是最具有人类良心、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克服“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刚性而轻弹性、重灌输而轻探究、重他主而轻自主”的弊端,“给学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给学生以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给学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毕飞宇在小说《推拿》中写道“理解力比想象力重要,想象力的背后是智慧,理解力的背后是情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比其它所有目标都重要”的“第一目标”。

把握标准“行”有据。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幼儿教育要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着眼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标准的关键是切实改变教学中的随意性,特别要改变以应试为导向的倾向。周国平曾尖锐地指出“越应试,(学生)就越不爱学,越不爱学,(教师)就越强化应试。以频繁考试甚至以考代教,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长期发展下去,必将贻害无穷”。我认为“高考改革是难题,但不是无解”,而“有解”之日,就是社会确立“人人成才”、家长确立“多样成长”、学校确立“发展成才”、学生确立“自主成才”价值取向之时。目标确定、内容组织、方式选择、难度把握、课时控制等方面都应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唯有如此,教育才能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所承认,才能真正地回归“教育”。

科学评价“效”为魂。科学评价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把握研究评价的“育人”和“学习”的双重价值导向,改变评价过于注重选拔与甄别的倾向。规范教学评价制度,引导学校和教师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励和促进作用,将多主体和多维度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设计考试和正确地分析利用考试评价结果。蔡元培在要求辞去北大校长时写下了“杀君马者道旁儿”,批评“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教”的现象。据报道,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 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行程,印度政府认为“让一个5岁的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因此,不能忘记评价的使命是遵循规律、科学评价,注重正确导向、注重综合效益。

(二)创新教研工作方式

创新教研工作方式,一要贴近学校,完善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基于学校、长于学校、为了学校。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发展学校的研究能力,建设教师学习研究的共同体,聚焦学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将教学研究融入和跟进教学过程,支持和鼓励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教学实验,组织好教学问题的集体会诊和协同研究,为教师教学排难解忧。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学校自主合作、对话参与的教研文化。

二要立足区域,开展连片教研。在普遍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和指导开展一定区域的连片教研,促进教学研究的城乡交流与互动,加强对薄弱、农村地区的指导和支持,逐步形成区域性、惠及所有学校的教学研究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研资源与教研成果的交流与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要依托技术,推进网络教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教师的学习研究方式,使教师能够迅速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使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能够覆盖教师全员、跟进教学过程和引导深度参与。深入研究网络技术介入教研工作的新特点,研究教研观念、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构的新变化,促进教研活动在物理和虚拟空间的有机结合。发挥《教学新时空》的引领作用,提高教研管理水平。

(三)创新教研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基本规范。明确教研室及学校的教研职责,建立和完善教研工作基本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研道德建设,尊重教研工作成果,规范教研工作行为,界定教研工作范围,指导学校建立完善教研管理制度,形成更加开放、更多参与,注重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充分挥发课程育人的理性光辉,活力彰显课堂教学的灵动智慧,精心打造学校发展的生态绿洲,高位积淀研究主体的专业力量”。

其次,完善运行机制。教研重心下移,增强服务意识。面向基层学校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完善省、市、县、校四级相互配合的教学研究体系。运用联系定点、专题研究等形式,搭建灵活开放的教研平台,引导和鼓励专职教研人与中小学教师结成教学研究共同体。形成以学校需求为基本方向、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力量、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环节、以教研机构为重要依托的教研运行机制。

第三,落实推进机制。采用典型引路、经验推广方式,发现、培育、总结和推广本地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采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聚焦具有方向性、前瞻性、根本性的问题,设立教研项目,通过项目经费购买专业服务,整合各方面的教研力量,引领教学研究的方向。建立考核评估与表彰奖励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基础教育教研成果评选、交流活动,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对教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鼓励。

第四,加强质量监控。通过建立教育质量的绿色指标体系,科学的质量分析与指导系统,促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学习生活、学习动力、学习负担等因素,关注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美国白宫已宣布,各州可以在执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NCLB) 的具体条款过程中,享有灵活性,“转向大学和职业准备的教学标准及评估方式,创建差异化的认证、问责和支持体系,评估教师和校长的绩效和支持改进”。

(四)创新教研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教研领导力。

一是完善体系。加快建立起以各级教研机构为骨干、以高校基础教育研究机构为指导、以中小学为基础、社会性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二是明确职能。即明确教研室的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并接受教育行政的委托,承担教学管理的任务,努力把教研室建设成为课程教学研究指导中心、课程教学资源中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中心。

三是加强建设。配齐配足教研人员,制定教研员专业资质任职标准和职称评定办法,建立和完善教研员准入、流动、退出机制,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研团队。建立教研员研修制度,提高教研员的研究、指导与服务的能力。

四是提供保障。把教研经费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预算,逐步加大专项经费的支持力度。积极改善教研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教研设备、网络条件与图书资源,提高教研保障水平。

以“素质先行”支撑“教研先行”

“教研先行”的关键是教研人员先行,而教研人员先行的关键是教研人员素质的先行。因此,提高教研人员素质是“教研先行”的前提和根本,必须立足“更高尚、更富有、更智慧”,通过提升“道德力、研究力、引领力”,进而全面提升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立足“更高尚”,提升“道德力”

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道德是实现了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实现着的道德。道德自律能力是道德生成的内在品质,是道德他律的效用基础。道德自律能力是一切道德能力之总和。“众善,道德自律能力使之;众恶,道德自律能力由之”。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若要成为“一个高尚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要不提升自身道德自律能力。我国先贤哲人历来重视修身立德。《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居其首,是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方向。修身立德不仅是立命之本,更是教研之基。《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的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纳新,从而趋于善的终极。道德自律始于道德自觉,成于道德自主,归于道德自由。道德自律的路径是修心、修行、修事。因此,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教研人员要不断提升“为人之德”、“治学之德”、“从业之德”,不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忘教研室是“道场”,不是市场,不是官场;不忘“教学相长”,不忘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忘“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言“架空之事”、不陷“物欲之潭”、不失“良知之守”,做到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人格与学识的统一,尊重人性,唤醒灵性,完善德性,真正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立足“更富有”,提升“研究力”

教研人员的“更富有”,就是指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能力》一书中所阐述的,要在未来取得成功者必须具有的学科心智能力、综合心智能力、创造心智能力、尊重心智能力、伦理心智能力。教研人员的“研究力”就是奠基在这“五种心智能力”之上的必备的核心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更为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乔布斯现象”启示我们:“活着就要改变世界”的信仰、“管理者的权威至高无上”的理念、“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的智慧、“我从不把今天想到的事放到明天”的作风、 “用一己之力拯救曾背叛了自己的公司”的胸怀,无不阐释了卓越核心能力的个性特质。因此,提升教研人员“研究力”,既要“开阔眼界”、“四周云山皆入眼”,也要“开阔思路”、“向阳花木易为春”,还要“开阔胸襟”、“万家忧乐到心头”。明确教研“助教师发展,研学生成长,促质量提升”的崇高使命,明确教研“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激发学生思想,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的至高追求,明确教研“教研并举,以研为先,用为重;上下融合,以下为基,下有为;内外配合,以内为主,校为本”的推进策略,以“研”为先,追求“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研究境界;以“研”为导,追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指导境界;以“研”为范,追求“积力久则入,学至没而止”的共赢境界;以“研”为基,追求“得要领、善引领、能统领”的工作境界。

三)立足“更智慧”,提升“引领力”

罗素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教研员是“新课程理念的解读者、教师专业构建的对话者、教师教育智慧的催生者”,承担着“稳固专业思想、加深课程理解、改进教学实践、提炼教育教学经验”的使命,这就要求教研员“更智慧”,就像乔布斯所说:“我的秘诀很简单——聚焦和简化。简单比复杂更难,但是这一切到最后都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便创造了奇迹”。“更智慧”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是片面而“深刻”的形而上学,不是“全面”但肤浅的朴素辩证法,而是在充分把握对立双方存在和转化的条件之后,创造条件、创新性地解决矛盾、消解矛盾,达到和谐统一。“更智慧”的教研员才具有更强的“引领力”,而提高教研的“引领力”,一要着眼“得要领”。树立全面发展、尊重个性,人人成才、多样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二要聚焦“善引领”。坚持学思结合,改革接受性学习;坚持因材施教,拓展研究性学习;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三要强化“能统领”。打造“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课堂,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建设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构建“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难忘”的课堂。

恩格斯曾把文艺复兴以来的那个时代描述为:是一次人类有史以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胡瑗也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江苏基础教育进入了新阶段,江苏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迫切需要引领教研发展的“巨人”;只要大家真正地坚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一定可以辈出引领教研发展的“巨人”,大家应该为此努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当悟新人胜旧人”。

201215

胡金波: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现任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本文为作者在全省第二届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话。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