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对现行语文教学的挑战
我认为在高中进行课前演讲活动非常非常有必要。有老师担心会影响教学进度,但问题是教学任务谁规定给你的呢?教材中很多课文不上也无妨啊。有老师担心会影响高考成绩,但问题是你充分利用了这五分钟时间到底能在高考提高几分呢?
课前演讲是我校语文组一直以来坚持保留的传统。在新课程实施后,尽管高一时我们一个班每周只有四节语文课,但我们情愿删除大部分课文也要坚决保留课前演讲。很多毕业的学生回忆起语文课时,他们记忆犹新的是自己或同学的课前演讲。我有一个学生,那天轮到他演讲时,令我万分惊讶的是,他居然做了一个EXCEL,统计了每一个同学所讲的话题,所讲的时间,点评人,以及主要内容,效果评价。然后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分析其中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在当下语文备受排斥的形势下,很多同学能够对高中语文抱有兴趣,有期待,我认为除了老师自身的魅力,还来自于课前演讲这个舞台。
这个舞台,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能够给学生多一个交流的渠道。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课程之余,暂时忘却应试的烦恼,谈论一些生活、学习,个人、集体、国家或者国际大事。
这个舞台,能够让学生从拘谨不能言到大方能言善道,从一个胆小的人变成一个能上台而不心慌的人,从结结巴巴的表达到流利顺畅的表现。在竞争日趋激烈,更强调推销自我的年代,从中学就给孩子一个舞台一个空间,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这无疑能够让学生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前演讲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
然而,我很忧心地看到,目前很多学校因为迫于教学进度,迫于从高一开始的月考(我们学校直到高三才有月考,高一高二只有期中、期末考)的压力,不敢放手给学生哪怕5分钟的时间,教师却霸占整个课堂,给学生灌输的是什么呢?说句不敬的话,基本上都是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毫无益处的垃圾知识。
下面来说说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前演讲,在这里只能简单介绍。
两年时间,难度上要体现梯度,要求要提高。
第一轮:高一的话题是介绍一本你喜欢的书(电影)。配合高一的课外阅读计划进行。其中的意义有很多,我就不展开了。
第二轮:高二上学期。话题由学生出,老师对学生写的话题进行筛选,然后确定其中有意义的话题,裁成字条。然后在课堂上让轮到的学生上来抓阄,准备在下一节课进行演讲,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这比第一轮的难度大了,但学生的兴趣也更大,觉得有挑战。课前演讲由学生主持,主持人必须有正式的主持人语,演讲者讲完,必须邀请一位同学来点评,点评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演讲者演讲的评价,二是自己对该话题的思考和看法。进行完毕,主持人简单总结。老师可评价也可不评价。时间每次大约需要8分钟。
第三轮:高二下学期。老师在课间出话题,学生准备几分钟时间,立即演讲。这是最高难度。因为最具挑战性,所以也很受学生欢迎。
我很希望同仁能充分认识语文课前演讲的意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着眼,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更希望能够有幸分享在搞课前演讲活动的同仁的经验,花椒子欢迎批评指正!
|
网络时代对语文教育的直接冲击就是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许多语文教育专家认为,在内容低俗、形式搞笑的网络影视媒体无孔不入的社会环境下,快餐式的生活状态和浮躁不安的社会心态几乎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娱乐化和肤浅化了。近年来全国各省均出现相当比例考生语文应用题低分或零分现象,就是网络时代学生语文能力大大降低的结果,也是忽略了中国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一个危险信号。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教育呢?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而读写又离不开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正是说的“读”“写”与“交往”的关系。因此,多年来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并走向生活,的确是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的,而且这个特点至今仍然未变。
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思考语文教学如何在保持其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固守被僵化了的所谓“传统”必然导致取消语文教学本身。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地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并限制其消极影响。
第一,网络带来阅读方式的革命。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然后在这样的精读中获取精神养料,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得有个前提,就是不学数理化,不学外语,也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诱惑。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这诱惑包围之中,这正是孩子们今天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也是网络对阅读方式提出的挑战。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面对网络,读者更多的不是诵读,而是选择。我当然不是说要用网络阅读完全代替传统阅读,如果这样也是很可怕的,因为这就将意味着传统的中断乃至终结。但是,我们在继续对学生进行传统阅读训练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在网络阅读中,传统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圈点勾画等等方式都已经不需要了,而网络阅读有着其自身的一套方法,比如,如何选择阅读着需要的信息?如何搜索相关的主题?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辨析有用的信息?如何在电脑上编辑储存这些信息?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现在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尝试,而网络阅读则为研究性阅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第二,网络带来写作方式的革命。写作需要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但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上,由以往的纸笔相触变成键盘操作;其次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以往写作中的酝酿、草稿、修改等程序在电脑上可能完全被打破或重新排序;再次体现在文本形式上,由过去的手稿或印刷品变成了网络页面、电子邮件或U盘,人工字迹不复存在。由于这些特点,电脑(网络)写作在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也许书写方式的变革远不止这些,但仅仅是这几点,就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电脑(网络)写作,让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在同时,网络写作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更加便捷而直观。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批语,这既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很低,效果还不一定很好。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交电子版作文,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本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第三,网络带来交往方式的革命。语文离不开交往,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谓“语文”只有交往中才有意义,才有生命。然而在今天,我们对“交往”方式的理解不应该太狭隘,以为只有同一时空面对面的交往才是交际的惟一形式。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互联网时代,这已经是多数人能达到的境界了。近年来,许多“网上生存”实验的成功,已经证明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形式可以不以物理空间的转换为必要条件。
语文教学应该正视这一交往方式的革命,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对于网上聊天,现在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副作用,而不知道,这些副作用恰恰是我们由于没有加以引导而任其自由才产生的。实际上,许多人对网络虚拟世界存在着误解,以为虚拟世界的一切都是“虚拟”的,是不真实的。其实,虚拟世界除了交往者之间的身份、姓名等因素可能是虚拟的之外,思想感情往往是很真实的。因为消除了任何心理障碍,没有了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得纯洁而透明起来。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比如,如何控制网上交流的时间?如何选择真诚而有益于自己成长的网友?如何简洁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何遵守“网德”以尊重他人?等等。
另外,网络所带来的交往方式的革命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过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座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就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在网上,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彻底打破了单一主体性而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
现在,网络所带来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引起语文教学的革命。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无视这一趋势,而应积极地迎接这一挑战,以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其实,网络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主要是方式上(技术上、形式上)的变革,而非内容和精神的变革,更不是要将语文教学导向“技术化”的工具主义。虽然,它可能也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必然会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所蕴含的“语文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则是不会变的;而语文教育的宗旨——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则依然是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