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他山之石>> 文章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三问
发布时间:2015-12-21 作者:无 浏览量:7825次

余安敏

一问:目前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简单来说,信息科技学科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以计算机、信息、编码、网络、算法、数据处理和媒体表现及新技术、信息安全等为学习基本载体,以信息科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式、基本项目活动的学习和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基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化项目推进为基本学习过程,融学科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中小学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媒体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信息化环境建设与设备使用、数字化工具应用与问题解决、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素养培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科技与人文学习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我们信息科技课程还应包含着三个方面的阐述。

第一,工具与教育的价值。

自从90年代初上海“一期课改”确定本学科为中小学工具学科之后,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已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学科的工具性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信息科技与社会与人的互动体验及发展越来越密切相关,信息技术的行为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更多地牵涉到道德与法律问题,课程在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网络文明与礼仪以及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等教育方面,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第二,使学习拓展与深化的价值。

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信息科技和数字世界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数字世界中进行探究与创造。通过学信息科技、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驾驭来提高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可帮助各个学段学生和对学习有不同要求的学生,进行认知拓展、认知深化、更主动地更新知识、学会综合知识

例如,学习掌握本学科知识与技能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品质就会不同,他可以自己主动上网去检索和查阅文献资料或进入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开展一些探究、参与一些讨论、做出一些判断、解释一些疑惑,学生的宽领域学习和深入性学习将变得更加主动,学生的多元良好发展将有更好的有效支撑。

第三,使人有更高阶发展的价值。

课程希望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研究、交流表达、工具应用的质量与效率,不仅在一般学习的识记、理解、应用方面有成效,更要在高阶学习的分析、评价、创新方面有成效,在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有成效;不仅要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更要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自主、探究、合作,思考、辨析与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工作和持续健康发展。使学生懂得科技、社会以及工具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与影响,从而接受挑战、主动适应,探究学习、积极应用,融合重构、创新发展。

二问:信息素养包含哪些内容?

作为提高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科技课程,具体的信息素养又是怎样表述的呢?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提出,其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对信息素养提出了“判断何时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了解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等定义,再后1998年美国图书馆学会与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其包含了基本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知识创新、道德与法治以及对社会贡献等方面。将其具体梳理如下:

1.高效地获取信息。其包含信息的搜索、信息的筛选、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表达、信息的传输等。

2.熟练和批判性地评判信息。

3.精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能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创造性地表达信息。

5.能符合伦理道德和民主法治社会要求。

6.能对社区和社会积极的贡献。

上海市新修订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作了专门的阐述,基本可以归纳为:

1.掌握信息科技、信息处理和信息工具使用的知识与技能。

2.具备信息科技的思维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信息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沟通交流以及对新技术、新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其中包含与信息相关的伦理道德、法规意识、价值判断及安全防范。

当然,信息素养还牵涉到其他很多因素,此外信息处理和技术使用的体验也非常重要。

总之,提出信息素养的目的是要培养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高素养人,其能够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工具、社会与人的关系,信息素养在当今教育中,应该成为学生素养培育中的核心素养。

三、信息科技学科如何教学才能更好、更有效?

1. 信息科技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科技课程,各个学校和各学段任课老师都要注意新型的课程环境建设和有效的工具选用。我们希望有流畅的网络环境,高效具有实时控制和有效互动的课程学习平台,以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反思学习的适应性评价后台软件与资源系统。

在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与创设方面,应尽可能顾及学生使用的体验感受。由于规定课时和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本体性知识与技能娴熟精通、融会贯通,还要在本学科特有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和功夫投入,使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能成为让学生有很好的体验感受,并能学到学好更多更有用的东西,使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真正掌握一门学习工具,助力学习品质提高,获得一种才干。

2. 信息科技是一门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保障和课程评价的中小学基础型课程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理念,为学生创设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兴趣激发、技能掌握、知识建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形成、信息使用规范、道德准则培养及项目活动开展、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课程内容精心选择,课程实施精心设计,课程保障全面充分,要凸显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发展的机会。

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技术、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学习信息、学习支持和学习帮助,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管理、独立表达。通过具有可操作性、诊断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激励与导向学生去完成具有丰富性和能不断进阶性的本学科学习目标。

3. 信息科技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特点的课程。

教师不要仅限于完成课程规定的显性内容,更要注重隐性内容的挖掘与开发,如德育元素、创新元素、特有的学科思维方式元素、新技术新应用关注元素、社会与环境思考元素、学科整合元素、用技术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元素、能力培养元素等等。

信息科技学科要彻底摆脱应试模式,尽可能在学校开设信息科技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鼓励校本学科课程与学科教材的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对学校和教育提出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各项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尽可能利用本学科特有的教学优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尽可能综合开放地设计和落实学科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品质和学习效率,提升学科教育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使本学科学习为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习增值做出贡献。

4. 信息科技是一门不断发展具有多元认识的学科。

信息科技是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其在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的历史不长,但多年来内容和工具及应用的变化却很大,经典和现实形成了不仅庞大而且又是极其庞杂的内容体系,长期以来人们乃至学科权威对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或信息科技的学科属性、知识技能结构、内容体系和学科核心素养一直处于看法和见解不一致的情况,有些已基本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科学与技术发展变化使学科又在发展变化,而且这种发展快速使社会和人的的感受度明显,技术智慧和人的智慧融合发展在我们这门学科的表现尤为明显,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也一直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自八十年代至今,我们学科经历了计算机科学论──硬件和软件的原理与知识的掌握、第二文化论──算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工具论──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会与应用,还有诸如网络文化论、媒体论等,当前信息素养论、计算思维论和数字素养论同时存在,且各有包含。上海市新修订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英国推出的GCSE新课程标准(20132023,将计算思维(COMPUTING)作为类似我们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素养;在欧盟和美国部分州已将数字素养作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核心素养。

所以学科发展、核心内容变化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心了解,以便在学科教学和引领学生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学科精髓、更恰当地选择学科中的经典和最新内容,使我们的学科教学既科学规范又生动活泼,既有经典扎实基础依托又有新科新锐丰富外延。

余安敏: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专家,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制定专家,教学基本要求主审。上海考试院高中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考纲主审,上海科教版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副主编、高中教材执行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设计与创造》教材主编,科研成果曾获市、全国一、二等奖。目前任闵行区教育学院名师与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区重大项目推进指导顾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