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常见五大病症
吴泓
诊断课堂1:
病症:学生读不懂课文,怎么解决?
药方:从读懂标题和作者开始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读是基本、基础,是学生进入文本理解的唯一通道。
那么,“读懂课文”的内容本身有哪些方面呢?
首先得读懂标题。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教学开篇解一下题,从此,就再也不理睬题目了。要知道,一篇文章就是作者的“儿子”,而文章的标题就是给这个“儿子”取名字,作者对自己的“儿子”是饱含感情的,对“儿子”的名字——标题,自然也是情深意重!我们的语文学习,长期忽略对标题的审视和领悟,学生写作时不会拟题或胡乱拟题就不足为怪了。
再说读懂作者。我们常常看到的课堂教学是这样:作者介绍“大而全”——从出生年月到生平简历,从创作思想到出版作品,很多时候是一闪而过(用课件的画面切换极快),这样的作者介绍又有多少价值可言?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作者介绍应该是这样的:这一文本写作之时,作者的生活境遇、生活环境、心情感受是怎样的?(注意:有大环境也有小环境)同样是朱自清,在清华园里写《荷塘月色》和在北平回忆浙江春晖白马湖(散文《白马湖》),心情是不同的。而写作《背影》又不一样。读懂作者不是读懂一个概念式的、简单而没有变化的作者,而是一个此时、此地、此情、此境的作者。所以我认为,与其简单而没有变化地去介绍作者,或者转换成学生去读作者介绍,还不如让学生去读一段作者写作此文时心情记录类的文字。
最后说读正文。如今,我们常常看到的小说教学一开始就是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关于人物的就把写人物的段落找出来,关于情节、环境的就把时间地点找出来,如此“抽筋扒皮”,硬是活活儿地把一篇课文给“宰”了。要知道,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一个高中学生毕业了,不会读书,没读会书,没读懂书,这跟阅读行为(即行动目标和行动程序)没做好大有关系。
小学高年级阶段到初中,是一个人自主阅读的行为养成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要具备读懂一篇文章的能力),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学生尽量培养成为一个“理想读者”,即具有阐释文本能力的人。但这“尽量培养”不是教师的“越俎代庖”“讲字当先”“问字当头”以及学生假模假式的小组讨论,而是“读”是学生在“读”,“思”是学生在“思”,“问”是学生在“问”,“讲”是学生在“讲”,是学生的“读字当头”“问字当先:“读思并重”“自读自悟”。教师的作用在哪里?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路导航,和学生一样,一起成为学习的主人。
诊断课堂2:
病症:小组合作学习不见成效,咋回事儿?
药方:着重帮助能力弱的学生提升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有助于他们发展重要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孔子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为此,“新课标”大力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问题来了。什么时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凭借什么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单就“资格”来说,“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其知识积累、思维进程等就应该是同步或者相当的。这就好像做生意,与人合作,你总不能一点资金也没有吧?一点资金也没有,也就是说你没有“财力”了,那你就出“智力”吧!有吗?这可是入准参与、共同经营的资格啊!
或许有人会说了,学生合作学习与商人合伙生意不一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是能力差的学生通过与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学习使自己从中受益,而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帮助能力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东西。然而事实却是“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聪明的学生来说,他们权益受到了侵害或者剥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
答案就只能是加长木桶的“短板”,让能力差、不够聪明、没有“资本”的学生变成能力强、够聪明、有“资本”的学生。要更加关注那些能力差、不够聪明、没有“资本”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收集资料,指导他们阅读领悟,开拓他们的思维路径,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厚积“资本”,获得“资格”,整体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而不是目前我们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随意组合,随便讨论,只求形式,不讲效益。
总之,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学习,只有把自主学习做得扎实、充分、到位,你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才会大放异彩。
其实,有些课只需要学生静静地坐着,从教师的讲授中接收信息,有些课则要求学生完成指定任务,还有一些课需要学生讨论、辩论。形式随内容随目标而变化,犯不着每节课都来一点合作和讨论。
诊断课堂3:
病症:想把课堂主动权给学生,可他们不会使用,怎么办?
药方:在自主学习之初积极讲课是必要的
为了使课堂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们一直很努力地创造各种以减少教师说话时间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如课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就用多媒体技术互动等。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在学习之初,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形式都是必要的。讲授形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帮助学生习得、消化、记忆新知识;扩展其概念结构;培养他们倾听和思考知识的习惯。除了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接受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称之为复习、练习)外,教师在前面三个环节都要积极地讲,并努力希望学生认真地听。
若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就得使其学会自主学习。若论怎么去学,就得由教师“教”。教师要讲清楚知识的关键概念、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探寻知识要如何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等。你要手把手地教,要示范,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方法、道理、好处……
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你的语文教学会进入新天地!
诊断课堂4:
病症:学生厌倦课外阅读,怎么解?
药方:聪明的老师会制定一个长期的读书计划
到街道办一所初中听课,课间和学校领导、老师交谈。当谈到初中生课外阅读时,有老师说:“学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很喜欢,但对上面(教研室)布置下来的课外阅读,如《格列佛游记》、《水浒传》之类就很难推进,这是为什么?有解决的办法吗?”
不少学生,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多少古文教育,如今读起来吃力,也不足为奇。古人谈到作诗是“工夫在诗外”,自然,语文学习的工夫也在课外。如果折断了语文“课外”这只翅膀,或只把课外当作家庭作业,那就大错特错了。聪明的老师都会为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读书计划
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但每个学期至少可以读4本书(一个月1本)。一年两个学期8本书,加上两个假期读两本书,一年下来就是10本书。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就是20本书。以每本书平均20万字计,也有400万字。成事在于有计划;简单事,重复做,就会成功。
(二) 学校和老师应该做些什么
读书是需要指导的。为此,学校和老师要有所作为。比如学校每月作次读书报告会,每半学期举办次读书心得写作评比,每一学期举行一次“读书节”(很多学校都有“体育节”“艺术节”,却少有“读书节”)。而班级可以办个读书班刊,组织多个读书小组,办读书宣传栏,进行读书演讲、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研讨会辩论会等。学校还可以把作家请进学校,与学生交流读书与写作,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播放与这些作品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然后进行讨论、交流等。
诊断课堂5:
病症:教师素质高,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怎么办?
药方:教学生“会读”书,“读会”书,“读懂”书
前些日子,去几所小学和初中听了几节语文课。总体感觉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比较充分,初中语文课堂相对较差。初中课堂上,教师只关注教材的处理和课堂的驾驭,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或状态,自然,语文学习的效果就不好了。
按理说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更高,其中不少还是研究生学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原因有二:
其一,很多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不断地接受着以下语文教学教育:你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比如“四步教学法”(1、整体感知,2、研读赏析,3、揣摩情感,4、领悟升华)。作为名师当然“操控”得很好啦(也有做得不好但被评课者说很好的),但青年教师不明就里就只能得其皮毛和“表面”了。如此“忽悠”与被“忽悠”,却不做实事求是的反思和回顾,那只能将青年教师误引入歧途了。
我所听到的“一节课”都是教材处理极佳、课堂驾驭很好,可就是没有学生读书声的课,即使有读也是时间极短的。一节课,四十分钟,读书的时间不到十分钟,却想进入文本的理解简直就不可思议!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长期当“看客”或听众,日积月累,语文学习哪里有什么效益可言?
其二,教师要不要“教”?要“教”。要明白“教什么”、“怎么教”。
这里的“教什么”不是说教什么内容,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习这些内容;“怎么教”不是说教师应该怎么教,怎样教显示出教师“艺术”或“技术”,而是教学生怎么去学,并且学会、学懂。比如一篇课文,学生首先是要去读,然后是“会读”,然后是“读会”“读懂”。什么样的状态是会读并且读会、读懂呢?简单来说,就是读懂标题,读懂作者,读懂正文。
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的表述或含糊其辞,或不知所云,就是平时训练不实——换言之,就是不会读,没读会,也没读懂。
为此,明白就里的教师不会去抢时间,赶进度,而会去耐心地教学生“会读”书,“读会”书,“读懂”书,和学生一起把学习的内容落到实处。
吴泓: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宝安区教育专家工作站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2011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