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他山之石>> 文章
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警惕10大误区
发布时间:2016-05-02 作者:无 浏览量:4574次

误区一:没有自我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的是改变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

这个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仅有“大方向”而忽视了立足自我,往往会备感艰难,难以见效。当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首先要聚焦自身问题、 明确自我目标,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没有具体目标,只是“见什么学什么”,就很容易出现“瞎折腾”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试验品。

如果先明确目标再寻找方法,就可以避免“比照葫芦画瓢”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选择性地制定改革策略,形成自我特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之前,一定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改革就会“万变不离其宗”,不至于出现方向性错误。

误区二:过度追求创新

有些学校在改革初期,一味地“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力图建立不同于他人的模式。于是,这些学校挖空心思为自己的课堂“起名字、建新规”,导致课堂教学改革名目繁多、花样频出,真正有突破、有成效的改革经验反而并不多见。常言道,不破不立,改革需要破旧立新。

然而,什么能破,什么不能破?每所学校都应该认真甄别、谨慎对待。比如,有的学校颠覆学习常规(包括预习、复习、作业等),倡导所谓的“零作业”“零测试”;有的学校无视记忆力、专注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粗心、马虎听之任之,反而美其名曰“善待学生的错误”;有些学校提倡课程资源整合却忽视课程内容转化,过分注重流程环节却忽视基本要素,不把精力投入到“问题、活动、评价”的设计上,却在学生展示的形式上煞费苦心。

此外,新的学习方式有新的常规要求,如果不能认真培养新的学习规范,新课堂就会让人感觉如飘浮在空中一般,落不到实处。以小组合作为例,如果教师不能把合作技能纳入常规养成计划,那么学生围坐起来之后,也不知道如何分工、如何对话、如何处理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样的小组合作,肯定会破绽百出、问题不断。

误区三:误读生命活力

关注课堂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创新,比如“游戏进课堂”“语文戏剧化”“学生问满堂”等。

于是,课堂上热闹异常,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对抗,展示形式也丰富多彩。然而,什么是真正的课堂生命活力呢?我们不妨听听“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出者叶澜的观点:“我不认为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让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互问互答才是改革,也不认为学生活动越多、教师讲得越少,课堂桌椅摆成六人组状而非秧田式,就是体现当代教学改革要求的课。”

实际上,真正体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应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思维产品为成果。如果教学互动不具备这3个条件,课堂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劳而无功。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想、各抒己见、辩驳争议、论证事实,碰撞出无数个“精彩观念”,让学习过程幻化为奇妙的“生产之旅”,才会真正产生“课堂生命活力”。

不顾学生创造力,不顾教学生产力,只是形式创新的知识搬迁,这样的“课堂活力”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误区四:忽视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最受关注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支持者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把力气放在了新学习方式的建构上,并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反对者则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武器”,极力发掘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对新的学习方式。

然而,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未能从本质上审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由与方法,未能探寻学生“到底缺少什么”,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短板。

比如,有些学校倡导促进“学生幸福发展”,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发展。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理性与创造性的核心,没有批判性思维教学,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学习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被动接受,没有对现存知识的质疑与反思、思辨与否定,就不可能拥有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急于提供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探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进行争论,再让学生互相评估各自的想法,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最佳证据。

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误区五:课改“速成论”

有时,我们对“抱残守缺”的课改反对者批评有加,但对一些认为“只要改课、必有效果”的盲目乐观思想缺乏警惕。

日本学者佐藤学曾指出:“当今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实验并不总是理想的,未必会给教育带来进步,也未必注定会给儿童缔造幸福的未来。在这些改革与实验中也夹杂着教师的困惑与失望。改革与实验的时代,也是混乱与迷惘的时代。”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存在失败的危险。一些地区、学校把课改看作是一种“时髦”,简单冒进、包装打造,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闹剧,失去了改革的严肃性。

我们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能“拍脑袋”下决策,要学会科学论证。课改是慢的艺术,容不得急躁与冒进,那种指望“马到成功”,指望全体教师“齐步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反教育发展规律的。

要记住,课堂是“为学生发展而改、为教师发展而改、为学校发展而改”,而不是“为喝彩而改”

误区六:主导与主体相互排斥

教与学是一个共同体。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并不排斥教师的“导”。真正的高效课堂包括“科学的导”与“科学的学”。没有教师科学的导,课堂就可能没有高度、宽度与深度。

教师科学的导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导向、导序、导思、导法、导练、导结。学生在自学与合学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是要研学、助学、备学、量学、思学、调学。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双向的,一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二是相信教师、解放教师、利用教师、发展教师,这是针对校长而言的。教学合一,不仅是传统课堂的教学原则,对高效课堂同样适用。

误区七:放手成了放羊

“放手”不等于“放羊”。有些学校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教师与学生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的素养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放手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也因此锻炼了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能力。

然而,一些学习者不明就里,也让教师大胆放手,甚至要求教师不写教案、不批作业、不作讲解,这样的做法当然会导致学生成绩“大滑坡”。

教师的放手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持久培养上,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后,教师才能大胆放手。在新课堂中,“放手”是建立在“放心”基础之上的。

与“大胆放手”相对的,是一些学校唯恐学生学不会,让教师事事包办。实际上,自主精神与自主能力的培养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教师应该不断解放思想,尝试让学生备课、上课、命题、批改作业。

自主应该无处不在、时时发生,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讨论;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并主持课堂教学。

误区八:导学案止于学什么

导学案的价值在“导学”,导学不能止于“学什么”。一份优质的导学案要重点解决“怎么学”与“不会怎么办”两大问题

“怎么学”即“会学”,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会某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共性方法与个性方法。但是,许多导学案上的方法都是流程操作的方法,缺少思维含量。真正的方法应该是学习的策略、途径、方式、工具、规律、窍门、技巧等。如果导学案上没有方法指导,课堂高效自然无从谈起。

解决“不会怎么办”的问题,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已学知识、相关知识等,保证人人学会。

导学案编制应走出“一重两轻”的误区:“一重”指重导学案编制的格式,比如学习目标、流程、环节的格式要求;“二轻”指轻导学案本质,轻对课标、教材、教参的研读。

导学案的本质是助学工具,旨在引导学生的学,在自学的关键处给予目标导航、困惑处给予方法指导,对学习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旧知识的铺垫。

还有些时候,教师把备课重心放在了套模式上,忽视了对课标、教材的研究,导致有些导学案用习题代替问题,有些导学案的合学内容无必要、探究内容无价值。

误区九:展示就是说答案

学生的展示水平决定课堂的高度与效率。许多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示”多“展”少,重结果轻过程,重答案轻方法,重成果分享轻问题暴露。因此,课堂应该从“示中心”走向“展中心”。

展示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展成果(知道、理解、明白),

展问题(不解、不同、疑惑),

展思路(依据、论证、结论),

展过程(步骤、要点、规范),

展观点(看法、见解、理由),

展方法(多样、发散、迁移),

展规律(一点、一类、一片),

展体系(梳理、穿线、建构),

展意义(教训、感悟、启发),

展质疑(异见、批判、建议),

展发现(盲点、疏漏、生成)。

展示的落实角度包括:从一道题怎么做拓展到一类题怎么做;从点引申到面,比如,问本文线索是什么,就可以联系到文章线索有几种,再针对每种线索举一个例子;如果问题是个例子,就要尝试总结问题、验证规律;可以展示问题回答的切入点、易错点、易混点;可以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由他人观点引发的思考。

总之,“展”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要解决困惑问题,要让自己和他人都能有所收获,还要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切忌让展示变成表演与问答。

误区十:忽视反馈与反思

检测与反馈环节是衡量课堂达标情况的“镜子”与“回音壁”,不可或缺,也不可仓促了事,更不宜推至课外。

为了让检测与反馈更有效,可以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题目设置要回扣学习目标,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让学生自拟检测题并相互批改,采取问答、操作、展示、背诵、听写、笔试等多种有效的课堂反馈形式,保证充分的时间当堂完成任务。

课堂反思也是被许多教师忽视的一个环节,往往是练习、交流、展示等环节设计得精彩纷呈,最后的小结却一笔带过、草草收场。实际上,一堂完整的课,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导课环节、引人入胜的主体部分,还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一堂好课犹如一台戏,结束时应该是高潮,而非尾声。

课堂小结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要突出要点、重点、难点、易错点以及技能、规律与方法,要制造悬念、埋下伏笔。课堂小结可以采取趣味游戏、知识树、歌谣、顺口溜、列表比较等方法。

文章来源:《高效课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