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他山之石>> 文章
备课:典型误区+分析
发布时间:2016-05-16 作者:无 浏览量:4847次

在备课中,主要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应该如何矫正?

备课是上课的基本前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备课的影响和制约。

教学中的备课常常遭遇诸多困难,陷入诸多误区之中。

这些误区大致可以归结为认识层面的误区,管理层面的误区,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认识层面误区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

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而教案的内容也就是抄一遍教材。殊不知,备课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1、在内容上要找准重点和难点。

如果备课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教学中主次不分,这样讲出来的课学生是无法学好的。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找出教材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

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知道“是什么”)

理解(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认识,能说明“为什么”)

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迅速解决问题,知晓“怎么做”),确定每次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另外,即使同一科目对不同选科的学生要求也不同,备课的侧重点也就大不相同了,而学生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掌握重点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2、教师要了解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教材。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看教材,还应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链接。

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对教材中滞后内容及欠妥之处作必要调整,使教学内容成为适宜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只有教师的知识丰富了,重点突出了,才能使课讲得生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表现之二:备课=背课

在备课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要牢记于心,有些教师就把备课过程转变成“背课”过程了,将要教的内容记在心中,上课时就平铺直叙。

从表面上看,老师讲得似乎滔滔不绝,功底深厚,而实际上课堂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了演讲。老师是演讲者,而学生则转变成了听众。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备教法。

表现之三:备课就是抄已有的教案

1、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

教师备课不是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要点,不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是舍本逐末,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搬下来。检查起来,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数量,检查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上,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无效的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缺乏实效。

2、改头换面,重整旧案。

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虽没有照抄现成的教案,却打起了往年备课本的主意,更有甚者,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做本学期的备课,权且应付了事。

3、大刀阔斧,化繁为简。

这些教师连“备”都觉得麻烦,干脆在“备”的过程中,拿着购来的“教案”,简单地摘录“重点环节”,并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归因分析。

1、个人理解上的误区。

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

教师对教师间的竞争的认识有偏颇,在日常教学与研究中,唯竞争而竞争,忽视了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在集体备课中“守口如瓶”,制约了教师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缓慢,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2、传统观念的演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观念的演习。

教师本着以“课程标准”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缺乏创新性,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如何挖掘学校教育资源,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用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等教师能接受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集体备课的普遍性问题,已刻不容缓。

二、管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当前,备课存在的种种误区,有些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而有些则属于管理层面的问题。其中,集体备课中的形式主义、管理上的简单化最为典型。

()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当前,集体备课在各地备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的“重头戏”和“亮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集体备课出现了一些误区,从而流于形式。

现象之一: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

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有形无实。

现象之二: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分头在线查找,资源共享,成功下载,谓之“集体备课”。

其实,这种备课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其实有名无份。

现象之三: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不少学校往往会选一位教学中的明星教师当组长。由于组长往往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因而,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内容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

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容易名存实亡。

现象之四: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

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独具匠心”,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案、手段来施教,创造性加以发挥、拓展,而不能由集体备课一包到底。

()简单化,形式化。

备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含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

然而,传统的备课要求教师做到步骤要完整,内容要齐全,知识点要突出,备课要超周等,成了多年不变的戒律。这样就使备课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是模式化,即所谓的完整性。备课设计成了《教师备课手册》的翻版;

二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

三是备“死”课不备“活”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等习惯,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

当前,必须首先冲破传统备课的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

()对策分析。

简言之,我们要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备课活动。

相对于教师个人的备课而言,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集体备课的困惑,正确把握集体备课的良性化发展,避免形式化,追求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是当前集体备课发展的基本对策。

1、个人钻研——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

个人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基础。

集体备课前,应先布置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集体备课时,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

教师个人的集体备课记录本,不仅要成为集体备课时分享智慧的记录本,更应成为集体备课前梳理经验的记录本,倾诉困惑的记录本。

有了充分的思考和酝酿,教师才能主动参与,畅所欲言,以个人的思考凝结集体的智慧,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

2、求同存异——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

教育永远不可能是工厂规模化的生产。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不是去证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不加任何改变。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课堂教学的蜜。”蜜蜂采集花粉酿蜜的观点,应该是我们对待集体备课的积极态度。

3、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

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定位在研讨并解决问题上,就有利于教师在设计教案的基础上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就有利于紧扣教学的需要,

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4、制度建设——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

确保集体备课实效性的有效策略: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即每次备课组活动应有一位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事先初步拟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讨论主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