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潮流相比,中国教育呈现出了三个“阴错阳差”
王开东
如果诺贝尔奖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中国说不定要囊括的。因为我们没有创新,我们提不出问题,但是我们会解决问题。对不起,我说错了,我们也不是会解决问题,而是我们会解答试题!而且只会解答试题!
中国教育是一个雷区。傻子也知道,中国的孩子真苦,中国的教师真累,中国的教育真危险。与国际潮流相比,中国教育呈现出三个阴错阳差,让人心灰意冷,无力挣扎。
一、时光颠倒:童年为升学战斗,升学后回到童年
中国的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接受胎教。孩子出世以后,更是层层加码。我们有一句千古名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从起跑线开始,从孩子刚刚睁开眼睛开始,这一场战斗已经打响。
金色的童年,变成了灰色的童年,灰色的童年又变成了黑色的童年!这些可怜的孩子,哪里有什么童年?我们的孩子简直就是童工!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课、下课、补课、作业、订正、辅导,小小年纪就被升学压弯了腰,就算是兴趣小组的兴趣,几乎也都是家长们的兴趣。
这是一场比抗日战争还要悲壮的一段历程,从幼儿园到高中,整整十五年,孩子们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生不如死的日子。不说那些被淘汰的倒霉蛋,就算是竞争中的佼佼者,也对这段经历不堪回首。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对于这个世界,他们有耳朵,却不能谛听;有眼睛,却不能观看;有嘴巴,却不会说话,他们是一群木偶人,麻木、自私、狭隘、偏激,缺少自由、勇气、爱、光明、勇敢、真诚、善良……这是一群被我们集体谋杀的“死魂灵”。而且找不到凶手,所有的人都在爱他们,都在牺牲自己帮助他们。
等到这样一群孩子终于离开中学,翻身农奴得解放,这些孩子们撕书、毁书、烧书,就差把天掀起来。
这些年来亏大了,一旦踏入大学之门,第一件事,当然要把失去的找回来。把睡觉时间补回来,高校里不乏嗜睡大王;把打牌时间捞回来,高校里从来不缺“赌王”;把初恋的时间挽回来,把失恋的滋味也要补起来,高校里有的是鸳鸯,晚上,在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个旮旯里扔一砖头,至少会砸到三对情侣。这还是保守数字。高校的“女生宿舍,男生莫入”,普遍被诠释成“女生宿舍,男生摸入”。还有,更要把游戏的时间抢回来,高校里也绝对不缺《传奇》人物。
高校里真正缺少的是读书人,文化人。
由于中国大学的宽进宽出,在中国大学很少有读书的学生。大学就是实质的养老院,很多学生知道毕业即失业,不如早一天享受,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忧。少部分读书的人,是要被另类化的,甚至是要被孤立的。他们是校园里的孤独的一群,形单影只,边缘化得惊人。
反观西方教育,孩子们的童年是完整的,彩色的,任性的。让国人骄傲不已的是,欧美的基础教育不如我们扎实,他们的孩子考不过我们,但是,人家根本不在乎什么考试,他们只在乎孩子会不会玩,会不会交朋友,是否懂得礼仪,是否合群,是否阳光健康。至于成绩,鬼才管他呢!
他们的孩子们就这样与自然接触,与社会相连,与整个世界在一起,无忧无虑,无法无天,一天天健康快乐长大。他们磨练了成功学中占80%的情商,他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在乎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追求。他们都能独立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为了这样的理想,他们自然要精心选择心仪的学校。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孩子们进了学校以后,他们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更何况一不小心就不能毕业,这是最重要的。
因此,美国的孩子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勤奋学习,而且这种勤奋完全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很多学生为了将来,甚至修了好多学分,给自己增加砝码。他们全都有着积极的心理,都是良性动机,都是心智成熟之后的有自主方向的学习。这才是真的教育,而我们的教育颠倒黑白,简直就是一个怪胎。
本应该是天真快乐,充满朝气的少年,却被作业、补课、升学,压得抬不起头来,喘不过气来,活不过神来。本应该是努力钻研科学,满怀理想人文的大学生活,却早已经厌倦了学习,一味地吃喝玩乐,等毕业之后做啃老族。
就像上帝看不到中国足球的希望一样,我也看不到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落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至少20年。
二、脑体倒挂:百般呵护身体,漠视精神成长
中国人的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充满着身体崇拜,但对决定着我们生活质量和心灵品位的精神,却很少去关注。这一点正好和西方形成巨大反差。
在美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小孩子跌倒了,一定不要去扶他,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痛不痛都不去管它,这是身体上的受伤,没关系。这种伤,多经历一些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一旦孩子精神上受伤,家长一定要多方安慰,和孩子站在一起,支持他们,给他们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治疗创伤,给他们勇气和爱。
中国人常常不明白,反而指责美国人,美国人说:“你看错了,你只看了一半,人倒地分肉体和精神,肉体倒地上了可以自己站起来,精神倒地了就需要扶一下,你们不但不扶,还刀口撒盐。”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可以让90%的中国父母脸红。
当我们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同时,当我们把孩子的有形的身体照顾得妥妥贴贴的时候,有谁关注过孩子的心灵?在社会、家庭、学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创伤,他们的焦灼和恐惧,谁在意过?尤其是在孩子考砸的时候,有多少家长不是火上浇油,伤口撒盐,急火攻心,甚至竹笋炒肉丝,棍棒相加的!
要知道,小孩已经吓坏胆了,这个时候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孤立无援,我们就别再刀口撒盐了。他要是不知道害怕得让他害怕,他一旦害怕,就别让他再害怕。他爬不起来了,我们还得鼓励他。
袁伟民当年执教女排有一条做得真好,“胜利了要低着头走路,失败了要昂着头走路。”成功了,胜利了,需要冷静,需要戒浮躁,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低着头走路。如果输掉了,本来就已经很低沉了,这个时候再低着头走路,灰溜溜的,那就更加抬不起头了。
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人,是无法自立的。一个抬不起头的队伍,更是没有战斗力的。因此,在残奥会上,有那么多的健儿奋力拼搏,春晚上盲人杨光演唱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歌曲。设想一下,生活中精神垮塌的人,还能这样笑对世界和面对人生吗?
三、学习错位:忽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解答试题能力
据我所知,当前我国制造博士的速度,已经赶超美国了。资料显示,“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
中国有资格培养博士的大学和年度授予博士的人数,从2008年起,将至少在以后的100个世纪内,永远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创造这个奇迹的选手们,有一半人是中国的官员们。《东方早报》指出:“大家正在损失尊重博士的理由。”
一个用脚也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博士赶不上人家的硕士,甚至连人家的学士也比不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去问题化”教学,人家是“生问题化”教学。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去了。
正如干国祥所说:“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秘: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一切的热闹都将是浅薄而不值一提的。”
以语文来说,阅读不仅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更在于读者悟出了多少;教育也不在于教师讲出多少,更在于学生悟出多少。教师讲得再多,也还是教师的,学生就算是理解了,但这种被动的理解,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而学生哪怕“悟”得再少,但也是自己的,是自己成功的体验和收获。
这里的“悟”,应该是情景中的内化和建构,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个生成过程。唯有这样的生成过程,才是教育的本意所在,也是人的成长所在,拔节所在,升华所在。
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教育注重解决问题,教育是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以没有问题为旨归。而西方教育注重提出问题,教育是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以产生问题为高效。因此,中国教育越往后去,问题越大。”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如果诺贝尔奖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中国说不定要囊括的。因为我们没有创新,我们提不出问题,但是我们会解决问题。对不起,我说错了,我们也不是会解决问题,而是我们会解答试题!而且只会解答试题!
文章来源:《教育:非常痛,非常爱》2015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