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收集了那么多教学大数据,到底有什么用?
根据大数据写稿子的“记者机器人”已经上岗了,根据大数据为上课提供依据的“机器人助教”是否会有一天成为现实?
11月6日,以“深化应用 助推教育变革”为主题,2015中国教育信息化国际会议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本次会议最大的看点,是国际芯片大亨英特尔公司联手中央电化教育馆,启动“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指标研究”项目,将在未来两年中,构建统一的教学行为和数据仓库,为学生和教师创建全新的评价体系。
据了解,项目计划从2016年开始,选择国内2-3个省市地区,率先开展试点,上海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高地,已经明确将被列入其中。
大数据对于人们,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词儿了。不过,各式各样的提法很多,真正落实产生实际效果的却不多见。正如会议演讲嘉宾、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指出的那样,“目前,我们缺的不是对数据,而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那么,这个项目会有哪些看点呢?
看点1.大数据不等于大数字
蒋鸣和教授说,大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课堂中,师生的动作、姿势、位置、表情、情绪、交流等任何一个元素,都可能成为大数据的来源。
因此,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是一项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因素极其复杂的课题。
1、如何挖掘数据?
对于数据收集,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
比如,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利用“满十分前进”的模式监控数据。在测试中,学生可以看答案或者重复答题,但是必须获得满分(说明已经完整掌握了学习内容),才能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而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将会被清晰地记录下来(类似于在淘宝上购物的消费痕迹会被计算机记录一样)。
又如,应用Pad作为观察工具。由教师自定义的观察指标APP,当发生行为的时候,记录行为发生的对象与行为类型,系统就能自动记录发生的时间与频次,以及持续的时间长短。
2、如何分析数据?
据了解,虽然国际上对教育行为大数据分析已有先例,个别学校在数据采集和应用方面颇有心得,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因此,此次英特尔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项目,意义重大。
蒋鸣和介绍,在数据分析的方法上,英特尔与中央电教馆将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明确地分工。其中,英特尔利用已有的研发成果,重点构建架构和模型;中央电教馆则利用体制内的影响力,以众包的方式,将架构提供给各省市的电教馆和学校,在基层领域实现落实。
3、如何运用数据?
“大数据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央电教馆副馆长蔡耘告诉记者,过程性评价将取代标准化评价,成为全新的评价体系。
具体来说,大数据将从三个方面,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
首先,大数据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客观地记录了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老师可以据此为每个学生制定教学方案,进行差异化教育,而不再是用统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要求和约束。
其次,传统课堂模式将会发生改变。利用互联网,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将被打破,如课中的授课内容可以提前至课前进行学习(以翻转课堂为例),而课后的作业环节可能由课中的思考与讨论所替代。
第三,得益于数据反馈,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优点和缺点等进行全方位地了解,而不是被动地通过家长会,或者和老师打电话沟通等渠道,获得来自于老师单方面的信息。
看点2.大数据比专家更靠谱?
蒋鸣和指出,传统的评价模式是由专家制定的,这种“专家审美型”的反馈机制是单项的,在这中间,专家的个人经验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对老师上课的评教,由专家说了算;对学生学业的评估,也是由专家制定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当下信息更迭,发展加速的时代,很多时候,经验不再可靠。比如,不少老师的教案陈旧,无法适应90后、00后网络一代跳跃性的思维模式。
因此,当大数据遇到教育,将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形态:从单回路到双回路
老师和专家不再是不可撼动的权威,他们是数据分析者,同时也是学习体验设计师。学生的学习行为轨迹将被记录和跟踪,以此创建有别于传统作业、测验和考试的多元学习成效评价。
2、学习主体: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模式
基于大数据的自适应学习技术,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偏好,定制和推送学习任务和内容。每个人的志趣都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发展,个人的价值和自由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3、教育手段:从预测到干预
运用大数据洞察学生的群体学习状况,以及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改进教学的行为做出预测。同时,随着大数据预测在精确度和细节上的不断改进,还将产生针对学习的干预措施,从而在根本上指导学习、改变学习。
由此可见,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大数据有望在学习科学领域大显身手,开创突破性的变革。老师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文章来源:第一教育2015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