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理想的课堂
发布时间:2016-10-24 作者:无 浏览量:5488次

(一)课堂是什么?

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二)对理想课堂的意义追寻

理想课堂应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三)追问什么是理想的课堂

我们以追问的形式,对理想课堂的情景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教学中,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野敞亮……

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

具体地表现为:

1.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教学。

理想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

2.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依靠知识本身内在的魅力或者创设童趣化的课堂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灵活地处置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理想课堂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3.理想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受教师的启发与鼓励,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地参与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个性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学,使自我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四)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分析

1.教条化

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教学中这样的“三唯”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三是现有的教研制度;四是现有的教师教育制度。

2.模式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结构的模式化和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不论什么课型、学科,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师把教学程式化了。教学需要模式,但教学切忌模式化,用唯一来替代多样,用刻板来替代灵活。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

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上的单一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具体表现在每一堂课和每一具体的教学行为上;目的与目标、理想与现实、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脱节。现在教学中之所以以知识为唯一目标导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知识是测量的主要对象,判断一个学生学业水平、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不管是讲授,还是讨论;不论是班级内学生人数众多,还是较少;清一色地都使用几何图形排列的课桌椅形式。在这样的狭小空间中,学生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单一化的学习活动,厌学等情绪也就难免会滋生出来;在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教师的“独脚戏”式的表演几乎成了所有课堂中最常见的一幕。

4.静态化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无交往。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与把握的;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的确引发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变化的。二是课堂上只教固定化了的知识,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在许多的中小学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鲜见有真正将“学会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二、按现代教学理念听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有五个要义:

①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②它是一种学习活动(当然活动主题是学生),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③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④教师的组织活动有多种手段,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演示、评价等;

⑤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教师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就是组织好这一学习活动。

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换句话说,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该把观察的重点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加以评价。针对这样的新理念,我们必须这样听课。

1.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作为听课者,在听课时,不仅有关注教师的教的活动,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2.应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

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3.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地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地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