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含义与功能
张新宇
作业是学生业余时间里的主要任务,甚至几乎是学生业余生活的全部内容。大家都在谈论作业,却很少有人作精确界定。有人认为作业指课堂练习,也有人认为是课外作业,还有人认为是课外活动。
此外,对于作业到底具有怎样的功能,说法也不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试图在全面分析已有看法的基础上,作出对作业含义与功能的界定,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作业含义分析
1、作业实质分析
有的学者将作业界定为任务(练习),也有的学者将作业界定为活动。任务与活动犹如一体两面,任务是进行活动的载体,而活动是落实任务的过程。将作业看成任务,侧重点在“作业设计”,更注重作业自身的质量;将作业看成活动,侧重点在“作业完成”,更注重任务完成的质量。
当前,作业的任务特征更为明显,重视作业布置,尤为强调作业量,并不关注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甚至不关注作业完成的质量。由于作业完成是保障作业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业自身质量又是作业完成的基本前提,两者密不可分。
因此,更适合将作业看成由作业设计、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分析、作业反馈组成的兼容任务与活动要素的系统。
2、作业主体分析
从作业系统角度来看,作业主体包括完成作业的主体、布置作业的主体、批改作业的主体、分析作业的主体、反馈作业的主体等。
学生个体或团队是作业完成的主体。但对于作业布置的主体,多数文献并未指明。在我国,除了教师是当然的作业布置主体外,家长也是作业布置的主干力量。有时,学生也会在家长要求下,自主设计一些作业。
可见,作业布置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家长(学生)布置的作业存在明显差异。就作业频度而言,前者具有规律性,后者表现为随机性。就作业目的而言,前者更具针对性,后者不具明确性。
就作业来源而言,前者有精心选择,后者往往是随意确定。比较发现,教师作为作业布置的主体更为合适,并考虑通过提供选择性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家长)适度空间。
作业批改、分析、反馈是作业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这些环节中的主体,不仅缺乏研究,而且在现实中机械处理的倾向也非常明显。例如,“有发必做,有做必交,有交必改,有改必评”成为了被普遍接受的作业口号,使得作业批改成为教师每天的沉重负担。
其实,学生自主或相互批改部分作业,不仅可以促使他们知晓问题所在,还可以增加他们理解问题的深度。可见,对于作业系统中的每个环节,均具有探讨其主体以及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3、作业环境分析
《教育大辞典》(1998)将作业区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业数量。在课堂学习中,活动、讲解、展示、交流是主体,而作业多数情况下只是必要补充,应占据少量的课堂时间。而在课外,作业是学生延续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时甚至是唯一方式。
第二,作业内容。课堂作业必须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联系,起到练习、诊断、评价的作用,反映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掌握情况。课外作业的作用则更为广泛,内容虽然需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但也可以适度超越。
第三,作业处理。课堂作业处理具有针对性、即时性、深入性,教师需针对特定作业题,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观察、深入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课外作业处理具有全面性、延时性、选择性,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分析作业,并选择讲解的作业题,或补充适量作业题。
可见,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形似而非神似,在内容、功能、处理方式上均有明显不同。在作业实践中,存在课外作业内移,试图通过大量课堂训练提升教学效果的做法,这会给活动的充分性、思维的深刻性、讲解的细致性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有必要严格区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一般而言,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更适合将作业看成课外作业。
二、作业功能分析
1、功能性质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将作业视为课外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直接选取有关课外作业功能的表述,可以发现各文献中提炼的“作业功能”实为“作业应用功能”。看上去再精彩的作业题,离开了切实可行的应用路径,就会沦为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可见,作业功能非先天具有的自身功能,而是后天产生的应用功能,即作业在应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探讨作业功能问题时须紧密结合作业应用的情境。
2、功能导向分析
作业应用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如因作业过量而引发的学生生理与心理负担问题。即使是相同作业,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其作用也会有所差异。
如对于中等难度的作业,在学优生看来是浪费时间,对学困生则是增加负担。因此,教师应关注作业应用条件的有效控制,发挥作业的正面功能,切不可盲目认为作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效的。
3、功能类型分析
在应用作业时,教师往往期望落实全面功能。然而,越是期望面面俱到,其结果往往是“每面皆不到”。通常情况下,教师只能基于部分作业功能,展开针对性的作业设计。
为此,有必要根据实现条件,将作业功能区分为不同类型。从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关系出发,可区分为巩固、应用、发展及延伸等作业功能。
(1)巩固功能。
促进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课堂上所学的技能等均属于作业的巩固功能。与此类功能相对应的作业题具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围绕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二是基本为课堂表述的内容要点的重复。
(2)应用功能。
提高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属于作业的应用功能。与此类功能相对应的作业题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围绕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二是涉及课堂上没有提及的情境;三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发展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进信息加工、概念形成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均属于作业的发展功能。
与此类功能相对应的作业题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与课堂学习主题有联系,但不一定涉及具体的课堂学习内容;二是必须综合其他信息才能解决问题;三是更强调能力发展,而不是知识掌握,相关知识仅是能力发展的载体。
(4)延伸功能。
在现有文献所提到的作业功能中,大多数属于延伸功能,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自信、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增进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所有学生尤其是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参与等。
也有研究强调作业具有反馈、交流的功能,甚至有研究提出通过作业实现情感态度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此类作业功能主要取决于学校与教师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例如,只有教师认真批改作业,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讲解与辅导,才有可能实现作业的反馈、交流功能。至于提升自信、培养习惯、促进参与、增进情感等功能,仍然处于一种期望状态,几乎无法证明功能实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对于作业功能,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作业功能虽多,但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且往往是正面功能与负面作用并存。
第二,作业的巩固、应用、发展功能较为容易实现,可作为研究与应用的重点;而延伸功能的实现难度较大,只能在激发兴趣、强化反馈、促进交流等个别功能上寻求突破,不能强求面面俱到。
第三,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作业功能问题,通过作业设计、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分析、作业反馈等环节的协同作用,促进作业正面功能的整体实现。
张新宇: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研究项目组
文章来源:《现代教学》2016年1AB合刊《有效作业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