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什么?
程晓堂,赵思奇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在综述国内外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语境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着重阐释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见》发布以后,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等问题,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所以,在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下,衍生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如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等。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有必要开展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本文在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语境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着重阐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是近期的事情,但国内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不完全陌生。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提出了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情况,也探讨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 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描述和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虽然现有文献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是这一概念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思想是被广泛认同的。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这一思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中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也大致相符。
在阐述或定义核心素养时,许多研究者参考了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概念体系,并探讨了这些体系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启示,如裴新宁、刘新阳和张娜分别梳理了欧盟和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概念,并为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研究过程和对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例如,研究过程中应当综合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意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应得到大规模调查数据的支撑和政策支持。描述和界定核心素养应注意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选取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虽然这些启示和建议仍有待落实,但为研究者借鉴国外经验提供了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对研制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柳夕浪认为,应借鉴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辛涛、姜宇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辛涛、姜宇、刘霞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我国的教育目标、国外对核心素养的遴选原则等几方面解读了核心素养。他们指出,“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关于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和措施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刚刚起步,许多研究者都在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较为成熟的经验,探讨值得借鉴的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措施。最受关注的三项措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评价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其中,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与核心素养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或互动;教学方法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手段之一,需要核心素养模型的指导。
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诠释,与课程体系的结合是一种国际趋势,甚至有人说“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DNA”。要想通过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厘清课程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辛涛、姜宇、王烨晖归纳了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互动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并相互融合,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第二种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学生核心素养,两者紧密结合,以芬兰为代表;第三种是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学生核心素养,而并没有单独规定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
在探讨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时,许多研究者提到了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其中关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将在下文详述)。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将两者的关系分为以新西兰为代表的“一对总”和以我国台湾为代表的“一对分”两类,即每个学科承担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科有针对地承担部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尚荣主张采取“一对分”的处理方式来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曹培英以数学学科为例,探讨了数学思想——在欧盟、英国、法国等国家地区的核心素养模型中都包含数学素养——如何融人数学课程,体现育人价值。这也可视为“一对分”的类型。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大概念”“大观念”“课程整合”“学科整合”这些相关概念。例如,柳夕浪提出应关注“大概念”,并借鉴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的框架》“更少、更高、更清晰”的教育标准,分析了生物课程标准对概念体系的精简和对重要概念的提炼。
核心素养与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不仅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许多研究者借鉴了经合组织围绕核心素养实施的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认为应重视核心素养对教育质量评价的指导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思想是被广泛认同的。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这一思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中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也大致相符。
在阐述或定义核心素养时,许多研究者参考了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概念体系,并探讨了这些体系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启示,如裴新宁、刘新阳和张娜分别梳理了欧盟和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概念,并为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研究过程和对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例如,研究过程中应当综合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意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应得到大规模调查数据的支撑和政策支持。描述和界定核心素养应注意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选取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虽然这些启示和建议仍有待落实,但为研究者借鉴国外经验提供了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对研制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柳夕浪认为,应借鉴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辛涛、姜宇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辛涛、姜宇、刘霞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我国的教育目标、国外对核心素养的遴选原则等几方面解读了核心素养。他们指出,“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与教学方法
上文提到,不少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应具有“可教性”,这反映了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核心素养“如何教”的问题也受到了学界关注。成尚荣指出:“只有将上位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并真正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核心素养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走进学生的素养结构,成为学生的素养”。为使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一些研究者更加青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柳夕浪认为,教学中那些保留现实生活本来具有的丰富性的情境设计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品格。柳夕浪、张珊珊进一步提出,由于素养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的,故情境设计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提倡体验学习,并将“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称为“素养教学”。张蕾、沈新荣则分别以语文、地理学科为例,提出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教学方法也意味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故也有研究者提到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但对应如何培养却并未具体阐述。
以上三项主要措施,无论是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与经验,还是研究者经分析提出的建议,都为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与落实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是再好的思路也需要付诸实践,并且要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
在中国,英语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外语语种之一。在世界上很多非英语本族语国家和地区,英语属于第二语言或外语,有时还是官方语言。在探讨中国语境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前,我们首先从更广的范围来介绍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里暂且把“外语”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来使用,泛指母语之外的各种语言。
前文提到,应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国外的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和国内的实践也都反映出了这一关系在核心素养及其落实中的重要性。与有关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相比,专门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关注的学科也较为单一,偏重数学和理科。以《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9期专门设置的“核心素养研究”这一主题为例,该组文章都是关于数学学科的,还有一篇关于物理学科。经合组织、欧盟、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等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模型中都包含使用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还有赖于母语和外语学科。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信息技术素养等与外语有密切联系的素养,而这类素养的培养与外语息息相关,故研究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对外语学科素养的探讨尚显不足。
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也包括外语素养,并将外语素养定义为“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该定义中的“其他语言”就是指母语以外的语言。这一定义突出了经合组织框架中“人与工具”的维度,但是外语和外语学习不仅限于工具性,外语素养也不能等同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在研制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外语素养,更要研究外语学科能够承担哪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而且,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也是我国最大的外语语种,英语学科素养是研究外语学科素养的重大组成部分。
关于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有不少涉及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辛涛、姜宇、刘霞对经合组织、欧盟、美国、芬兰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总结,其中大部分都提到了外语素养。欧盟的框架中八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使用外语交流,定义为“在适当范围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理解、表达与解释的能力;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协调能力”,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个层面。其中的知识包括外语词汇、语法及语言表达形式和社会习俗与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口语会话、阅读、理解文本、使用词典等辅助工具及自学外语;态度包括欣赏文化多样性、对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欧盟框架中其他核心素养也可以由外语学科承担一部分培养责任,尤其是英语学科。如学会学习的目标可以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习策略、学习习惯来实现;社会与公民素养中的“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建设性地交流;包容和理解不同文化和观点”也与英语相关;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可能正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的文化精神之一,渗透在英语思维当中。澳大利亚的核心素养框架中,英语课程要承担跨文化理解素养的主要培养责任,要求学生使用跨文化理解和创造一系列的文本,即呈现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对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与物的认同。实际上,英语课程与澳大利亚框架中的读写、计算、信息和通信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这七大通用能力都有联结点。这些对于厘清学生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研究英语学科应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都有参考价值。
核心素养强调人的思维,许多学者也关注了英语、英语学习和思维的关系,指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英语能够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认知的方法思维。在2015年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吴一安教授也强调了“语言和思维有‘血脉般’的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这说明了英语学科具有培养通用的思维能力的价值。还有研究提到,在描述学科核心素养时应注重寻找学科思维,并提到中国期刊网上“冠之以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化学思维、地理思维、历史思维、语文思维”的文献正日益增多。这也是一个进一步探索的思路,“学科素养以核心素养达成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科特点,发挥学科特长,才能体现学科特色价值”,研究英语学科素养时,也应兼顾英语思维体现的学科特色和英语学习对通用能力的培养。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前面简要综述了有关外语核心素养的研究,探讨了外语核心素养的内涵。本部分聚焦中国语境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对于很多人而言,提到语文素养、艺术素养、学科素养等概念,大家不会觉得陌生。但是,新近提出的英语素养(或英语学科素养)这个概念,大家或多或少感到不容易理解。经常听到或读到这样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修订的各学科高中课程标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各学科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这一举措与以往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重视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外,还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甚至可以这样说,育人价值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确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所谓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中小学开设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除此以外,学习英语好像没有其他作用。受这一认识的影响,一些人甚至认为,并非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英语,英语课程可有可无,因为并非每个中国人今后都需要使用英语。其实,以上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
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有利于我们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英语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如果仅仅从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角度来看待中小学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的价值,在学理上是不能完全说得通的。其实,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以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为了说明这一道理,我们先看看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
我们首先以中小学的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课程不仅仅是使学生能够计算或解决数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学科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同理,中小学的艺术类课程,就学习内容而言,主要是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开设艺术课程的主要并不是为了使学生今后成为艺术家或以艺术谋生,而是使学生体验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感受艺术、欣赏美好,丰富学生生命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有,中学历史课程也并不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生活或工作中直接使用历史知识或以史为鉴,而是为了培育学生认识人、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所必备的人文素质,养成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要的思维习惯及能力。
从以上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小学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学科内容,但其目的都不完全是使学生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也不完全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直接使用这些学科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各门课程都有育人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如果中小学的数学、艺术、历史等课程的价值不局限在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什么理由认为英语学科只是学习一门可以用于交流的语言呢?也许有人会问,英语不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吗?学习英语的作用怎么能与学习数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相比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想一想母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母语的作用绝对不只是帮助我们交流。母语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学习母语使我们能够思维,学习母语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另外,母语与我们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理,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就是从英语的工具性和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这两个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的目的与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用英语做哪些事情,还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可以学习其他哪些方面的知识:形成哪些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尽管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线英语教师。
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读一篇文章之后,应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目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第五,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作者互动。既然是互动,那么作者与读者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互动。换句话说,作者在创作语篇时,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也会为期待的目标读者设置角色。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对很多英语教师来说,这些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其中的道理应该并不难理解,只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不太重视。
文化品格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
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程晓堂尝试性地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了有可能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发展的十种思维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用“学习能力”的概念取代以往几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在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形成学习英语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语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国家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确立的发展方向。本文讨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概念。围绕英语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英语课程,必定会成为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里程碑。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讨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尚未详细讨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等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外语界同行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程晓堂,赵思奇: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