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看见校园文化的背面
发布时间:2017-03-27 作者:无 浏览量:4088次

褚清源

考察过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大多有一些“档次”的文化常常是被专家们刻意雕刻过的。文化需要策划,但是一旦学校里的文化被过度的策划裹挟时,一些肤浅便可能被包装成了创意,一些“土豪式”装饰则可能被理解为品位,一些艰涩难懂的词汇可能被解释为美好。

有时候,沿着同一个方向看文化看的多了,就需要走到文化的背面去看一看。在文化的背面,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良苦用心是否陷入了一种误区,我们虚构的文化符号是否有意义,我们文化建设的路径是否存在偏差。走到文化的背面,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文化视角。

QQ图片20170327145854.png

校园里一定要有标语吗?

也许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有点病态的提问,但仔细想想它是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示。标语是几乎每一所学校里都常见的文化符号,标语的过度使用,甚至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硬伤。我们习惯性地思考着“标语写给谁,写什么,如何写”,但是,标语真的那么重要吗?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校园看不到宣导性的标语,校长李振村说,要成为一所没有标语的学校。对于小学生而言,成人一厢情愿设计的标语也许并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小学里多用图画语言,多用意象说话,这种文化表达可能更好,更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当然,千万不要误解我对好标语的排斥。好的标语可以触及心灵,会让人难以忘怀。深圳清林小学是一所很生态的小学,在这所学校校门口的绿化带里有一行立体的大字:一所有童年记忆的小学。相信每一位来访者都会把这样的标语言刻进记忆。

学校的校训一定要深刻吗?

在初中、高中和大学,校训当然要深刻,但在小学,过于深刻的校训就可能成了无法消费的装饰物。在各地采访调研发现,不少学校都喜欢把能找到的指向美好的词语都写进校训或办学目标,喜欢用高大上的词语表达文化,所以,学校文化里充满了大词。且不说,孩子们能否理解这样的文字,关键是一些校训里指向的教育目标是无法达成的,甚至是超越学生年龄阶段的。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一直主张,小学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校训能够回到“小学教育的性质”和“小学教育的任务”中去思考。比如,“博学、慎思、笃行、乐群”等等,这些距离小学生生活很远的词语,在小学生身上能实现吗?如果孩子们很难理解,如果这个阶段更本无法达成,那么,真的不如使用一些距离学生生活更近,孩子们看得懂、听得懂的词语。我很喜欢河南洛阳西下池小学的校训:读书、读书、读书。如此简洁,如此简单,但你是否发现,其实它很有力量。

QQ图片20170327145950.png

只有好的作品才可以展示吗?

不知道你否留意过,在不少学校教室门口的展示栏里,常常展示有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或学生作文。往往只有那些被老师评为优秀的作品才有机会展示出来。展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展示,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应有的权利,展示应该是无差别的展示,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教育者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作结果性评价,却忽略了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孩子情感的注入。固然,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但创作的过程和经历对孩子们的影响则是同等重要的,每一个孩子和自己相比都是一种进步、一种超越。所以,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创作的过程比创作的结果更重要;所以,校园文化里的展示平台,我主张无差别展示。

学校文化现象观

在学校硬件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谈学校文化似乎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学校文化常常被“伪文化”和“反文化”的东西所裹挟,有太多的学校文化依然在“落后”里徘徊——“物化”文化的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理念的落后。

QQ图片20170327150032.png

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有人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文化是用来影响人的,另一方面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所以,好的文化里,人永远在中央;好的文化里,每一道景观都写满了尊重。当教育者目中有人的时候,文化自然会彰显力量。触摸一所学校的文化,就是要从人出发再回到人那里去。要建设好的学校文化,首先要能看见当下学校文化里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对文化的态度。

文化的分裂现象。

我们经常在一些学校里会发现,外显出来的文化与实际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没有关系的,文化与教学无关,文化与管理无关,文化与生活无关,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正所谓“理念喊在嘴上,挂在墙上,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这是学校文化呈现出的一种虚假的繁荣。文化是用来感受的、体验的。比如,在企业界,海尔销售的是服务文化,奔驰销售的身份文化,这些文化不仅需要标榜出来,更需要让客户感受到。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学校文化是否有清晰的定位,是否能让师生感受到?学校文化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不能简单地将学校文化窄化为景观文化、墙体文化。学校文化不能止步于美好的景观,还要体现在一切与美好相关的物和事上。

QQ图片20170327150211.png

文化的过度现象

我不喜欢那些“文化过度”的校园。三步一庭,五步一景,景景相连,校园成了公园。学校里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不是越多越好,当景观堆砌得太多的时候,容易让人迷失在“视觉”环境中。这反映了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呈现的一种浅表化。景观只是表达了景观,却没有彰显文化色彩。用过多的文字和图画装点出来的文化,掩盖不了教育肤浅。文化的过度表达恰恰暴露了学校教育者内在的文化贫困。我们常说“过犹不及”,文化的过度与文化贫血同样可怕。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是围绕“至简”来展开的。校长张菊荣说,校园文化要实现至简与至丰的辩证统一。至简指向表现形式,至丰指向文化取向。至简而后至丰,校园才能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张力。

文化的多与少现象。

好的文化一定会体现出一种辩证思考。而在实践中,文化建设常常陷入了一种失衡。我曾经用“多与少”总结了学校文化里的“十二大怪现象”——同质性文化多,有个性的文化少;静态的文化多,动态的文化少;可看的文化多,可用的文化少;有文字的文化多,有故事的文化少;成人文化多,学生文化少;告知性文化多,体验性文化少;人造景观多,自然景观少;有意义的文化多,有意思的文化少;成才的文化多,成长的文化少;舶来文化多,土著文化少;平面开发多,立体开发少;预设的文化多,生成的文化少。文化是一种可能性,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可能。这样的现象让学校文化走向了另一种可能。

理想的学校文化一定指向美好,也许我们无法清晰描述理想学校文化的轮廓,但至少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什么样的“文化硬伤”不能碰,什么样的“文化病”不能犯。

褚清源,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文章来源:趋势学校设计2016812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