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24 作者:无 浏览量:4790次

于漪

充满自信,能意气风发,潜力迸发;自信缺失,会犹疑摇摆,甚而随人乞讨。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且不说教育全景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到终身教育量和质的跨越式变化,单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效就值得骄傲。那么宽广的地域,穷乡僻壤、高原平川全覆盖;那么多的学龄儿童都人学,一亿几千万的学生都接受义务教育,这是怎样庞大的数量啊。如此的教育成就在世界上应该是首屈一指、史无前例的,值得自豪。

教育成就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实实在在地放在那儿。快速发展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乃至深层次、十分棘手的问题,本不足怪。然而,熟视无睹者有之,不理解的有之,期盼毕其功于一役者有之,与此同时,非议、抨击,不绝于耳。许多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常常感到茫然,这么说,那么说,简直不知道课该怎么上,教师该怎么当,越教越不会教了。毋庸讳言,教育现状的形成有众多原因,但喧嚣背后教育自信的缺失,应格外重视,深人思考。

我国的教育巨轮承载着50多万所学校、2亿多学生,承载着13 亿人口的美好期望,要“直挂云帆济沧海”,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教育,教育自信必不可少。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始终维护和建设我们的教育家园。充满自信,能意气风发,潜力进发;自信缺失,会犹疑摇摆,甚而随人乞讨。

教育自信的树立可从回顾走过的路说起。

历史不能割断

教育一说到传统,就是落后,就是保守,就是一无是处,甚至把科举制度的弊端也全栽赃到教育身上。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一脉相承,从未断裂,不能不说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不是教育穷国,历来尊师重教。从孔子到蔡元培,留下了丰厚的教育遗产,其中精华仍光照人间。如:以人为本,追求思想与人格的完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务本求实,匡时济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教育核心价值、核心理念,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探讨、实践、批判、修正、提升,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昭示后人读书与做人须紧密结合,读书为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天下之理,“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不断自我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把育人的终极价值推到极致。

历史不能割断,历史装载着民魂。传统教育中有精华,有糟粕,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也要因时代需求而加以发展,使其更具丰富内涵,更显育人光彩。如若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连我们教育的根在何处、魂在哪里都不知晓,那只能随风飘荡,听凭他人说短长了。

不说数千年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办的教育,可圈可点之处就非常多。我们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我们的理想教育,引领着办教育的方向;在一穷二白的地基上,用有限的教育经费,办规模极大的教育,彰显的是中国人的志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边干边行边改进,积蓄改革动力,渴望力争上游成为发展的现实。即使到基层学校,校园里有些美丽的风景至今让人怀念。主题班会上,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谈学习动机,谈人生梦想,交流,碰撞,那份热情,那份豪迈,令人欣喜。清晨,阳光还未露脸,操场上长跑的学生已熙熙攘攘,为祖国锻炼身体,强壮体魄。下午放学后,操场上龙腾虎跃,各种体育锻炼,跑的、跳的,各种球类竞赛,欢声笑语。文学讲座,科普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座无虚席。那种身心健康发展的美景,难道不是教育的宝贵财富吗?班级基本是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干部起核心作用,教师当参谋、作指导,学生自治自律能力在实践中获得锻炼,获得提高。这不也是很有价值的教育财富吗?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既要回应现实关切,又要展望未来图景,也要认认真真回顾历史。历史是理智的启迪,它给追求理想的人新的起跑线,从中吮吸精华,能增强民族自信。

摆脱思想矮子心态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话语系统悄悄发生了变化。一系列教育政策、措施,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从中国的国情、教情、学情出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但一进入教育专业,对传统教育就不屑一顾,铺天盖地是外来的教育概念、教育术语、教育做法,不仅“言必称希腊”,而且“行也照希腊”。

当今时代办教育,必须放在国际大背景中思考,必须有开放的心态。社会迅速发展,急剧转型,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们急切、焦虑地期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竞争中胜出,并能独占鳌头。教育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复杂、如此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欧美等西方国家有些教育思想确实比较先进,有些做法与经验也值得学习、借鉴。教育本身就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承认不同教育之间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看到人家好的就学。因此,中外教育进行比较,介绍与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做法是必要的、无可非议的。树立自信,不是故步自封、拒绝学习外国,而是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什么、怎么学,要根据我们的国情决定取舍、改造、创新,要以我为主。

打开视野,学别人之长,不是照抄照搬,不是移植、贩卖。任何教育理论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特定的地域特点,特定的社会需求、环境条件,其中有普适性价值的,但由于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深究这些理论、理念、经验、做法的来龙去脉,不深究它们的环境、条件,不深究它们在哲学高度、人文高度、科学高度上能经受怎样的检验,不深究它们在付诸实践中的利弊得失,只要是引进的,就是好的、先进的,以强势的语言连篇累牍地宣传,在教育教学实践、课题立项、论文评审、校绩教绩考核评价等方方面面推行,其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影响之大,几乎是全覆盖。讲话、写论文以引用外国的教育话语为有水平,为先进、前沿。更有甚者,常常将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进步与成效,作为论证这些理论、理念的证据。我们独立的精神、自主的思想何处去了?有些教师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在给西方教育打工,不仅话语改变,名词术语一大堆,就连思维方式也开始改变了。”

教育面向世界,以国外为借鉴本没有错,问题在于不能鄙薄自己的教育,历史的、现代的、当代的,都批判、否定、消解、解构。本世纪初,一位先生在报纸上发表的《最后的遮羞布》文,对中国基础教育讨伐鞭挞,对美式教育向往仰慕,可谓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定式的倾心表露。一切以西方的教育观念为最后依据,仰视别人,甘愿做思想的矮子,这种心态令人可悲。教育不能光点洋烛,我们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中国教育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就专业而言,也不是只能任人说短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育人理念、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随着时代的要求均有突破性发展,其中不乏具有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个性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闪亮之处不少。这些饱含着中国精坤的教育财富,是当代中国教育人群策群力奉献智慧的结晶,完全可以挺直腰杆充满自信地与国外平等交流。近年来,8000所英国小学在数学课堂采用“中国模式”就是明证。学习外国,必须坚持中国立场,摆脱矮子心态,改变永远甘当学徒的身份。唯其如此,方能拿出眼光,自主选择,趋利避弊,真正以他山之石攻我教育之玉。

当下更须警醒

通常情况是:从事教育的人,特别是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习惯于就教育论教育,兴奋点往往在教育的技能技巧,较少思考教育的战略意义和育人的高度。教育从来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任何国家均如此,它的核心是价值塑造、价值追求。我们教育追求的价值观是培养我们的教育对象深刻领悟并身体力行中国人就是中国人,要热爱中国,为中国服务奉献是天职,是自己的责任担当。这个价值一旦丢失,教育就失魂落魄,丢了民族精神的根、爱国主义的魂,于国于民,都会发生危机。

精心价值塑造,坚守价值追求,确实极其不易,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挑战,必须保持清醒。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这样说:“一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动,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他们的专家说得更直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霸权主义如此宣传的目的是让第三世界人崇美忘本,其重要性“与空军一样不可或缺”。他们不仅这样说,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在以各种新名义、新手段扎实地做。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独生子女的大群体,基本上是在宠爱与呵护中成长的,不懂世事几乎是常态。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还是未成年人,生活经历少,无厚实的文化积淀,文化识别力、文化判断力比较差,面对网络时代声、光、形大肆渲染的东西,很容易不加辨别照单全收,有时甚至错把腐朽当神奇。社会上多元价值的冲击,尤其是个人第一、金钱至上、享乐追求等迷雾的浸染,学生往往受害而不自知。学生成长中价值迷茫的问题不可小视,要积极疏导,花大力气以理想信念引领。为此,立德树人是我们应该自觉肩挑的刚性责任。

立德树人应认真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任何学科的教学之中都蕴含着教学生做人的丰富资源。知识的创建饱含着人们追求理想的壮志、不懈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造福的情怀。人文学科里珍藏着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虽九死而不悔的责任担当,数理、生化等学科传授的数字、原理、公式、定理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敬畏自然、探索奧秘、寻求规律、追求真理的思想道德财富。然而,由于功利主义的喧嚣、工具理性的干扰,往往只见知识的工具性,只注重其实用性功能,而剥离或阉割其内在的精髓。马克思,韦伯曾把理性分为两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理想主义就是一种价值理性。他指出,现代人采取了一种新的理性标准,用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终极目的、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设定一个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采用最合理有效的方式。其实,“工具” 浸透“功利”,还有什么理性可言。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为考而教,为考而练,分分计较,为获取1分.2分、3分,没完没了地操练,就是这种理念、这种思潮的具体体现,导致学生不堪负担、厌学。为了 “应试”的具体目标,“没心没肺把我们的孩子撞倒了”。

什么叫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办学者、执教者要铁肩担道义,负责地、深情地培育学生精神成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站稳脚跟,明辨是非美丑,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课堂教学该施以怎样的教育影响学生精神的成长、生命的质量?其实任何学科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要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实现“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的统一。其关键在于执教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意识,并切实身体力行,摆脱功利主义的裹挟,回归教育的本原。只有回归教育的初心,执教者才会有慧眼发现与挖掘学科中固有的、极有价值的育人资源,才会有巨大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把德智有机融合起来,既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场,学生就能享受到求知的愉悦和精神获得滋养的快乐。教学领域在功利第一、工具理性上有大突破,方能真正提高质量,否则,难以真正改变重术轻人的状况,育人的概念在外围飘,深人不到根本之处。

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精神交流、思想碰撞的精彩纷呈状况很少涌现,相当程度是由于受到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制约。

评价是必要的,但怎样评价,怎样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公正、高位均衡发展,是篇极其宏大的文章。要从中国的国情、教情、学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其细致、复杂、艰巨的程度难以言表。评价牵着教育的“鼻子” 走,以考定教中的许多无奈就是一例。众所周知,从英国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基本是“工业”说话,欧洲人说话,西方人说话,至今未根本改变。我们现在使用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都是西方的,而西方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我们不完全一样。比如对学校、对教育方方面面的评价,是否要如此繁复、琐细,致使被评价者专注于一个个枝枝节节,整体思维、精髓把握无形中被逐步消解。又比如过度强调量化,认为量化就是科学。其实定性、定量在评价中各有自己的功能,关键在于怎么运用。用测量学的办法评价、衡量人文学科成绩的优劣得失,实在难以“客观”,用量化手段又怎样来衡量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开视野,借鉴他人,引进无可厚非,但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教育特点出发,改造创新,具有中国的话语,中国的思维。

坚守中国立场,拥有世界视野,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走自己的路,我们的定力将更强大,我们的前途会更宽广。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教师研究会名誉会长,特级教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7年第02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