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正在毁掉孩子!”,是正解还是刻板印象?
在中国,从孔子发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开始,作业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就一直与学习如影随形,难舍难分。
但是,关于作业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休——
01
研究说:家庭作业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
杜克大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家庭作业不过是多余的劳动。甚至在初中阶段,家庭作业和学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小。只有当孩子们进入高中,家庭作业才对学业有益处,但也要注意适度。
相反,小学阶段的家庭作业却在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上有消极的影响。让年幼的孩子反感学校,进而反感功课和学习本身。还产生对亲子关系的破坏,以及养成孩子依赖成年人帮助完成自己作业的习惯。
“没有证据证明任何家庭作业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管在关于家庭作业的争论中你支持哪一方,这个由杜克大学家庭作业调研专家哈里斯·库柏提出的观点一定会令你感到震惊。
难道那丧失掉的玩耍时间、费力挣扎和眼泪真的都是徒劳无益吗?千百万家庭每天晚上都必须执行的固定程序居然毫无益处?由于家庭作业是如此广泛地被人接受,成年人很少质疑它的价值。
然而当你看着事实,你会发现:家庭作业有些益处,但这些益处与孩子的年龄相关。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通过课堂学习收效甚高,而其余家庭作业却不过是多余的劳动。甚至在初中阶段,家庭作业和学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小。只有当孩子们进入高中,家庭作业才对学业有益处,但也要注意适度。
每晚两小时的作业量已经是极限了,超过这个限度,其益处逐渐减少。“研究结果十分明确,”亚利桑那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艾塔·卡洛维奇也同意,“在小学阶段没有任何好处。”
相反家庭作业对小学生有消极的影响
在我们深入讨论之前,先让我澄清一下,这些研究结果不是来自样本量过少或结构失调的调差研究。事实上,库柏汇编了1989年的120项研究和2006年的60项研究。针对多项研究的广泛分析发现,小学阶段的家庭作业没有任何学业上的帮助,却在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上有消极的影响。
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家庭作业对年幼的学生来说确实有影响,却不是积极的影响。刚刚开始上学的孩子需要有机会建立对学习的热爱,然而家庭作业让年幼的孩子反感学校,进而反感功课和学习本身。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将面临着长达13年的家庭作业之旅。这是一条漫长的路途。
不仅如此,家庭作业还产生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全国有成千上百的家庭每晚因为家庭作业的问题争闹不休。家长们唠叨哄骗,疲劳的孩子们抗议哭闹。每天结束的时候,家人不是互相关心彼此支持,而是发现自己陷入“你今天做作业了吗?”的恶性循环里。
过早的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很难独立完成——他们需要成年人帮忙记得要做作业和如何完成作业。孩子们养成依赖成年人帮助完成自己作业的习惯,甚至很多情况下是由成年人替他们完成作业。
家长往往承担起家庭作业巡检督查的角色。谁也不希望变成整日唠叨挑剔的人,但家长扮演这个角色常常贯穿孩子的高中生涯。除了造成这样持续不断的对抗,家里有个作业巡查员还会破坏布置家庭作业原本的目的:培养责任心。
放学后的时间可以有更好的用途
家庭作业的支持者们说它能培养责任心,帮助理解学校学习的内容,并建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然而,家长的参与可以是看看孩子书包里背回来什么作业,或者尝试跟孩子分享在学校学到的功课,而不是监视孩子做功课的进度。
责任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培养,养宠物或是做家务都有这个作用。6岁的孩子每天记得把帽子和午餐盒带回家需要责任心。8岁的孩子每天早晨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按时出门需要责任心。加强对学校功课的理解,是个重要的因素,但只是学习上的众多因素之一。
除了学业之外还有很多大事(如好的睡眠,家庭关系和活跃的游戏时间等等)对孩子平衡和健康成长同样至关重要。这些都对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行为和学习潜能有直接的影响。小学课程每天在课堂上已经不断重复加强了。放学后的时间对孩子其他部分的成长更加宝贵。
比起传统家庭作业,对小学生来说更好的家庭作业是课外阅读。这可以是家长给孩子大声朗读,或者是孩子自己阅读。关键是要有趣。不过孩子在上了一天学之后不想再训练她的阅读技能,就让她听。
另外一点是回家后的功课应该是有选择的和不经常的。如果布置作业不能促进孩子对学校和学习的兴趣,那就不要占用小学生一天中宝贵的时间。
研究人员们提出:小学生需要一个对家庭作业的禁令。家庭、课堂或学校都可以实现这一点。家庭可以选择免除孩子的功课,老师可以确立没有家庭作业(或者偶尔、选择性的家庭作业)的氛围,学校可以花时间研究如何重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乐趣。
02
中国中小学的学习与作业政策
事实上,关于作业和减轻学生减负工作,我国一直都在积极地研究和尝试、创新中。教育部于195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减负问题的正式文件。这个还是繁体字的减负文件首次注意到了当时部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文件就曾经指出,学生的课外作业繁重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
2013年8月22日,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拟定实施乐《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具体为: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保持体育锻炼、强化督查。
其中“不留作业”(如“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和“规范考试”(如“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曾经一度引起过社会的广泛热议。舆论认为“此项规定可能会让孩子们兴奋,但从学校到家庭,却弥漫着对减负令效果的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情绪”。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就在其微博中表示:减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决不可能落实。
小学学什么,如何学,是减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减负的关键之一不是少留作业,而是留什么样的作业,要看它们是否能激发学生探索、挑战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动力。另外,我们需要减少分数对孩子的束缚,更加重视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以他们能够理解、体验的方式在其内心播洒“关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任、公民责任”的种子。把儿童和青少年培养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社会的积极贡献者”,应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使命。
03
实践者|李志欣:让作业与学生成长更好融合
如何认识作业的功能,如何运用作业,以及如何让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变革更加有机地融合,赋予作业更加灵活的形式,更加丰富的内涵,还作业本来的意义,其实早有先行者一直在实践。
李志欣校长曾经所在的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实验学校,于2007年提出并实施了“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成为“减负增效”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以“零”作业破解“题海战术”
具体做法是:控制课外作业的总量,由学校教导处的教师负责进行审核把关。同时也明确,当天没有上课的科目不 能安排课外书面作业,对允许布置的科目甚至规定了题型。
推行“零作业”有特殊保障
作业布置“三不准”:一是一律不准布置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放成套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二是“两监督”,即学生监督老师,学校督查组监督老师:老师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课外书面作业,属于违纪,学生可以不做,可以向校长写投诉信;学校督查组随时随地检查,一旦发现 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书面作业,立即通报批评。三是“一必须”,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必须实现当堂评价。
跳出“家庭作业的假象”这一惯性思维
李志欣认为,课外作业的这一些假象后面,其实隐藏着学生学习的所有真相。但是,这些属于真相的一切有效的思想与行动,一切与之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却都无法跳出“家庭作业的假象”这一惯性思维方式的藩篱,在这种思维下,布置作业是合理的逻辑,否则,就是错误的逻辑。他们的“零作业”改革的基本路径,其实就是把“零作业”作为学校的内定政策,其本质与真相是实际上就是让教育重新从原点出发,革除过去违背教育规律的无效劳动,去寻找符合教育规律的路径。
04
趣谈|这样的奇葩作业你见过吗?
最近,有一些另类家庭作业成为了焦点,它虽然也有些“奇葩”,但点赞的很多,吐槽的很少,网友评价它是“奇葩中的一股清流”。
小学生成了“大厨”
原来,重庆巴蜀小学六年级(11)班的班主任田冰冰老师,给学生们留了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回家后亲自下厨做菜。一开始,多数家长认为,这项家庭作业并不重要,交给孩子们做纯属糊弄事儿。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却令所有家长感到震撼。
接到任务,孩子们确实有些迷乱,先放油还是先放菜都有些搞不清。有名女生回忆,刚开始切番茄,都要边切边请教,因为她不知道该切多大块儿。就要开炒了,又对开燃气灶心存疑虑。
好不容易等到锅里的油冒了烟,唯恐被烫着站得远远的,几乎是把菜扔进锅里,然后机械地翻炒着,要是大人不提醒,她根本就不记得还要在菜里加盐,一紧张,手一抖,把盐放多了,于是不停加水,最后将一盘炒菜变成了一锅汤……QQ群里,是家长们不断上传的菜品图片。先是西红柿炒鸡蛋之类的简单菜,渐渐地,有了西餐,有了精美的蛋糕……一时间,家长们上传的美食图片几乎爆屏。
生活技能类作业
生活技能类作业走俏京城学校海淀区中关村二小的班主任付老师在不久前也布置了一个类似的家庭作业,要求孩子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陪妈妈逛超市,并购买家庭一周生活用品,作业完成后,需要到班里汇报。
“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所以出现的问题很多,比如,买东西找不到货架,不会比较挑选,预估总价和实际差别特别大……孩子们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超市购物也非常不容易,从而体谅了父母的辛苦,而看到100元仅能买到一点点东西,就知道了要节约用钱、不能浪费。”
付老师认为,现在的作业形式要改革,根本在于背后的理念要更新,作业,不只是通过写写算算读读记记达到对书本知识的复习巩固,更是促进学生经由学校教育而完成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家务劳动作业,不光能锻炼生活能力,也能锻炼学科素养,小小的作业,里面包含了分类、比较、计算、估算、阅读(商标说明)、口语交际(询问售货员)……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这样的“奇葩”作业尝试,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闵乐夫认为:“厨房作业”是两代人情感沟通的好时机,作为一种教育尝试和创新,是值得提倡的。而且当前,劳动教育严重缺失,孩子们没有机会参与,而很多家长从内心也不愿意让孩子做,这些“奇葩”作业发现了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用刀切菜,用火煮饭,有量的计算,有物料的搭配,这些都锻炼心智,既让孩子增强了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开发智力。所以,这种作业是书本学习的有益补充和调剂。
文章来源:根据蒋佩蓉博客、《 中国青年报 》、中国教育报公众号、现代教育报公众号整理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