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教育视野>> 文章
OECD说了 PISA2018可能要增加这项评估!
发布时间:2017-05-31 作者:无 浏览量:4597次

编者的话

相信大家对PISA测试已经不陌生了,上海学生两次获全球第一,引发众多关注和思考。

PISA测试本身也是相当与时俱进,这不,就在最近,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说了,正考虑在2018年的 PISA 测试中增加一项全新的评估!

  这项评估就是——“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按照官方说法,这项评估的目的在于考查各国 15 岁学生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知识掌握与理解,与多元背景的人们共处、互相学习的能力,以及带着尊重与他人互动所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不明就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全球胜任力”,小编特意专访了OECD教育和技术主管,并且奉上几套样题。不妨让学生自测一下吧!

全球胜任力的三大维度

  

OECD 发布的阶段性工作文件《为了一个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for an inclusive world)中,全球胜任力被定义为,

  “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

  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的能力;

  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的互动的能力”。

  根据该定义,全球胜任力是一个有着多重维度的学习领域,包含了知识与理解力、技能、态度这三个维度。

QQ图片20170531105045.png

知识与理解力

  该维度代表了个体为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理解力。

技能

  该维度指的是个体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进行复杂且有组织的思考或者行为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对多种技能提出要求,包括:用超过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与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们进行恰当且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人的想法、信仰和感受,并能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为适应新的背景和情境,调整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行为;批判地分析和思考,以仔细检查和评估信息与意义。

态度

  该维度指的是个体面对一个物体(比如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件事、一种行为、一个象征等)采用的心态。

  全球胜任力要求面对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对文化上的差异有一种尊重的态度,一种全球的意识,以及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负责的态度。

  态度本身可以围绕着价值观建构。价值观指的是个体对人生的奋斗目标所持的一种信念。在全球胜任力框架下,珍视人类尊严和珍视文化多元性,被视为个体处理关于他人和世界的信息的关键“过滤器”。

认知测试

  

尽管全球胜任力明显有很多组成部分,但上述文件透露,第一次 PISA 测试将主要关注认知的部分,即知识与理解力,以及可以用认知量表评级的分析性与批判性思考技能;另外也将通过学生问卷收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也能提供一些技能和态度方面的信息,这些技能和态度将通过基于李克特式量表(Likert-type scales,最常用的一种评分加总式量表)的描述性分析来测量和比较。

  因此,对全球议题的知识与理解力、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分析性与批判性思考这三项,将成为PISA2018 全球胜任力评估的重点考察内容。考虑到认知测试只有一小时,OECD 建议将三部分内容整合为一个复合量表,并采用和 PISA 其他测试领域一样的 500 点平均值和 100 点标准差。

  具体来看,

  对全球议题的知识与理解力指的是对超越国家边界的最重要议题(比如气候变化、移民问题、贫困问题)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全球范围的议题、趋势和体系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能力。

  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指的是对跨文化互动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涉及关于自身文化、他人文化和文化间异同点等方面的知识。

  分析性思考指的是利用一种有逻辑的、系统的、连续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解读一个文本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审查元素间的关系以识别联系和差异的能力。

  批判性思考技能则被用于评估任何材料的价值、真实性和可靠性。将批判性思考运用于全球或跨文化问题,要求个体意识到一个人的设想可能对评估的过程产生影响,并认识到一个人的信念和判断总是取决并依赖于他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视角。

  认知测试可能会围绕一个全球或跨文化议题,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操作上可通过表现型任务(performance tasks)这种形式实现:

  给学生一个研究案例,要求他们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其对该案例复杂程度及所涉及多个角色的多元视角的理解能力。采用案例研究进行评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课堂上,并被证实有助于学生逻辑、系统地思考。

调查问卷

  

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将独立于认知测试而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 对全球及跨文化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的自我报告

  ? 对带着尊重、适宜、有效地互动的能力的自我报告

  ? 灵活度(Flexibility)的自我报告(灵活度指的是根据普遍的文化环境或新的情况和背景,调整想法、行为和行动的能力)

  ? 同理心(Empathy)的自我报告(同理心指的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

  ? 态度的自我报告,包括以下 4 个方面:对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开放包容;尊重文化的相异;全球意识;责任感。

  样题来啦!

QQ图片20170531105200.png

全球胜任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记者特意专访了OECD教育和技术主管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专访

Q=《环球教育时讯》

  A= Andreas Schleicher

Q:在“全球胜任力”这个概念之前,我们也听到过一些与之相近的概念,比如,“全球意识”“跨文化能力”“全球公民”,等等。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些概念的含义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不同领域的人采用了不同的表述而已?

  A:你说的这些与“全球胜任力”有些相近的概念,我也常常听到。这表明,许多国家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已经开始重视与全球胜任力相关的教育目标。

  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全球胜任力根植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中?我们对全球胜任力的认识和理解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如何让学校教育与时俱进地跟上理念更新的脚步?

  我认为,以上问题,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或者教育家们能够给出答案。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并不清晰。那么,全球胜任力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让全球胜任力在政策和实践上具有可评测性和可实施性?OECD PISA 测试现已将全球胜任力评测列入议程。

  在我们看来,全球胜任力包含三个层面的能力:第一,批判性、多角度地分析全球性及跨文化性议题的能力;第二,理解差异性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判断以及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的能力;第三,基于对人格的共同尊重,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开放、恰当、有效的合作的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 PISA进行一个国际比较,看看在全球胜任力这个维度上,各个教育系统为年轻学生做了怎样的准备。

  Q:在中国,我们还尚未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但是我们在教育中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全球思维等,是否可以说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关于“全球胜任力”的教学,尽管我们还没有采用这个说法?

  A:我访问过中国很多次,每一次访问,中国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其文化的了解程度之深,都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全球意识当然是全球胜任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QOECD 考虑在 2018 年,也就是仅仅 2 年之后,在PISA 测试中增加全球胜任力测试。决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这件事,是否可以理解为,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了?

  A: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希望确保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和谐共处,就必须要接触多样化的人群,接受多元化的观点。

  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教给人们的是跟“物”“事”有关的东西;那么,今天的教育则还要确保一件事,那就是让孩子们开发出一个“可靠的指南针”,学会“航行技能”,并具备相应的品格素质。

  因为,未来他们将生活在一个不确定、不稳定、不清晰的世界当中,他们需要在这样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在我们的学生未来所处的世界中,大多数人都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合作,需要理解不同的想法、观点和价值体系,需要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价值差异,与他人建立信任并进行合作,需要从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参与到他人的生活当中。当下,我们的学校必须帮助学生为这样的未来世界做好准备。

  Q:“全球胜任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OECD 从知识和理解力、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来对其作了定义。在您心目中,怎样的人才算是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

  A首先,我们是想评估 15岁年轻人对全球性及跨文化性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的基本情况。

  其次,我们想调查这些年轻人是否具备这方面的重要技能和倾向,比如,是否能与来自其他国家或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恰当、有效的交流;是否能理解他人的想法、信念和感受,并能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当处于新的环境和形势中时,是否能调整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面对各种信息时,是否能对其作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批判性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再次,我们也想看看这些年轻人在面对全球性及跨文化性议题时,是否具备相应的态度,比如,是否能开放性地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包括对于其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其他看法是否感到敏感、有好奇心并且乐意与之交流;是否乐意去找出并抓住机会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去发现和学习他们的文化视野;在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发生碰撞时,是否愿意先放下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不把这些视为唯一的可能,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

  在探索从这些角度来评测全球胜任力上,PISA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但是 PISA 获得的比较性证据,将能帮助各个国家弄清楚:在为将来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和工作上,他们为学生做了怎样的准备;他们的学生是否有机会在全球新闻中露脸,他们对跨文化、全球性议题的理解和批判性分析做得怎样;在面向多元文化、跨文化、全球性的教育方面,不同国家都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在教育多元文化背景学生以及运用这种多元性来发展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上,各个国家都采用了怎样的办法;在打破文化偏见、性别偏见,包括打破他们自己身上存在的刻板印象上,各个国家做得如何。

  Q:我们知道,美国在 20 世纪末就已经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就您所知,还有哪些国家也在探讨全球胜任力的问题,并将其纳入教育实践呢?

  A:其实,像瑞典、挪威、芬兰、加拿大这些国家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全球胜任力的问题,尝试将其中的一些方面嵌入到他们的教育体系当中,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实践。

  Q:有不少国家像中国一样,虽然并未使用“全球胜任力”这个说法,但已经在教育当中多多少少涉及到全球胜任力的一些方面。您认为,对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就像我前面说的,中国学生的国际意识水平让我印象深刻。不过,假如把这些学生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能否像一个全球公民那样主动行动?我想,我并不确定。

  因为全球胜任力并不仅仅只停留于能够理解国际议题这个层面,学生还要能够负起作为全球公民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学校中开展以全球胜任力为目标的教学?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亚洲协会研发团队设计了一系列以全球胜任力为导向的学习任务和模块,称为全球课程学校网络课程,并设定了八年级、十年级、十二年级分别应该达到的进步目标。

虽然可以将这些学习任务和模块自始至终贯穿运用于学校的整个课程设置中,但是亚洲协会并不希望师生之间的所有互动都被限制于这个框架之内。

成员学校可以与其他课程设置和评估相结合,灵活运用亚洲协会设计的学习任务和模块,把重点放在学生全球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目前,各成员学校每学期在相关科目都会选用一两个全球课程学校网络课程中的课程单元。

有别于其他标准化的课程模式,全球课程学校网络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各成员学校在规模、年级设置和学校架构上都不尽相同。亚洲协会与每一个成员学校都会进行沟通,设计出一套适合该学校的方案予以实施。有些学校甚至会把全球化课程与沉浸式语言教学或专题式学习等补充课程结合起来。

  QQ图片20170531105415.png

QQ图片20170531105638.png

QQ图片20170531105753.png

     文章来源:《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610月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