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公开课教学教案
授课人:杨琳
课题 |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1 |
班级 |
高一(6) |
授课时间 |
2016.03.21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部分细节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在人性的看台上,分辨美与丑,把握小说的主题 |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难点:在人性的看台上,分辨美与丑,把握小说的主题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
教学手段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
一、 导入课文 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甘涌泉相报” ,在雨果的文学世界有人甘愿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可贵的一滴眼泪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介绍雨果及《巴黎圣母院》 1、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小说情节介绍 三、文本研习,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57到62节,学生自由读。那就从眼泪处读起。 从爱斯梅拉达出现时,伽西莫多是怎样的情感? 愤怒和轻视 2、当爱斯梅拉达到给他送水,他流泪了,这时他的一滴泪包涵什么样的情感? 自责、悔恨、感激、醒悟 3、为什么有这种情感? 自责在59段,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西米亚姑娘呀。昨天晚上他对艾斯米拉达实行了暴行,他同样相信她也是来报复他的,这样的情绪可以看出60段是愤怒和轻视,当波西米亚姑娘给他水喝时,他想起昨晚竟要抢走这漂亮、鲜艳、纯洁、迷人的姑娘,就有些忏悔。在44段,这一段描写伽西莫多的养父看到自己的养子受刑,却无动于衷,伽西莫多失望至极,但他没哟想到最恨他的人会给他谁喝。 4、前后的情感变化很大,这是什么手法?对刻画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幻灯片) 明确:群众、围观者,包括伽西莫多的养父副主教克洛德。 当伽西莫多被捆绑到刑场上,迎接他的是人们无情的嘲笑。大人、孩子、男人、女人都在哄笑。 笞刑执行结束后,人们对伽西莫多变本加厉地侮辱和诅咒。 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伽西莫多乞求人们给他水喝,可回应他的反而是更严重的辱骂。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 他们的麻木、冷漠无情,无疑是人性中丑的表现。 再如:“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说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也没有了善恶之分、没有了同情心和怜悯心。 通过和同学们的一起分析,我们知道人们如此痛恨伽西莫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丑。观刑群众无聊庸俗、麻木不仁,人性善的一面被遮蔽,人性的劣根性暴露无疑。 8、还有谁让他“一直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 |
读文本 思考 |
||||||||
针对训练 |
问题探讨,拓展深化。 |
||||||||
板书设计 |
1.伽西莫多的美与丑 : 外表丑陋与内心善良懂得感恩 对比 |
||||||||
教学反思 |
学生在看到文章的题目时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一滴眼泪”为什么才能“换一滴水”?用这个非常直接的问题切入课文比较好,可以轻松的进入全文,提起文章的整个脉络,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在理解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即“伽西莫多在格雷沃广场受刑,受尽了侮辱诅咒之后,受到他伤害的爱斯梅拉达却给他水喝,伽西莫多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发生的以后自然生发出另外一个问题:伽西莫多为什么要受刑?在问题的步步引导下,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课文结尾的处理不够深刻,结尾处善良的艾丝美拉达感化了当场的群众,但这是在特殊的环境中人物的反应,并不是本质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