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埠中学听课反思
戴埠中学听课反思
张翠平
丁素芬师关于《寒风吹彻》一文的教学设计,给我深刻印象的有如下几点:
一、整体设计层次清晰从有关评论导入文本解读;用鱼骨图示文本结构;透过语言表层探究思想内涵;抓住“反常之处”追究文本主旨
二、文本内容解读披文入理,分析深刻整个解读过程始终依据文本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例如:“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因为这些‘寒风’:‘ 火炉’不能烤热我那一天冻坏的那一块骨头;‘热茶’也温暖不了那一个注定要为生计奔波的路人;姑妈的‘太阳和春天’终于没有等到,就算姑妈等到了‘春天’,那又怎么样?下一个冬天姑妈照旧会被寒风吹彻;子女的‘孝心和温暖’照样不能融化母亲满头的白雪母亲注定要一个人面对生命的冬天”(如此精彩的解读还有许多,篇幅所限,不再列举)这样的解读近似一种“复述”,却融入了读者的深切感触,把“文本的解读”转化成“解读的文本”这个教学设计也有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关键在文本主旨的准确把握。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丁素芬老师的结论是:“每个人都被抛在这个路上……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人的自私与冷漠,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这一观点在“探究文本”环节已有具体表达:“寒风”的内涵之一是,“因生活的困苦而产生的亲情的冷漠,这是人情的冬天”;其依据是:“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我以为,这与前面的文本分析(“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相抵牾,同时也忽略了下文(第27段):“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既然母亲和姑妈一样盼望着春天,那么,她对姑妈死去的态度,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无奈;与其说是对姑妈死去的无奈,莫如说是对自己未来“冬天”的无奈如果这种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教学设计接下来对文章线索的分析也就失去了根基:“从自然的冬天寒冷,身体寒冷,再到心理的寒冷,心境的寒冷,是一层递进;再到因自然贫穷寒冷、心境寒冷而产生的亲情淡漠冷漠,又是一层递进;最后,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
我认为,作者意在借自然界的冬天,来说人生的冬天——无情的岁月在啄食人生,人生的悲凉正在于此;并没有表达另外的意思何以见得?第15段承上启下,作者说:“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接下来写了路人、姑妈和母亲的命运;结尾作者说:“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被寒风吹彻的是所有人的“整个人生”,谁也无法抗拒;冷漠的是“人生”,而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