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小说类探究题的实战攻略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小说类探究题的实战攻略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陆建生
一、【考点及能级】:
能力层级为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真题回放】:
阅读以下江苏高考小说探究题以及参考答案,自我总结探究题有哪些考查点和解答要求。
1.(2008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2010江苏卷)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3.(2011江苏卷)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筛选“自然景物叙写”的相关语句。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④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⑤雪越下越大了。 ⑤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⑥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 ⑥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4.(2012江苏卷)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
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5.(2014江苏卷)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6.(2016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身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三、【应考攻略】:根据上述探寻,再次结合以下示例,总结思想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的答题要领。
示例:苏锡常2017年一模小说《狩猎》15题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6分)
参考答案:知道昔日恋情不可能挽回,不愿将心中的幻梦打碎;没法割舍与果园城的感情;离开果园城开始新的生活。(每点2分
探究思想与情感类意蕴题型大致应从几个方面入手?请你写一写
1、
2、
3、
4、
四、【现场实战】:
阅读下面的作品,重点完成第4题。
清 名
梁晓声
①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②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③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④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⑤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⑥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⑦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⑧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⑨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⑩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⑫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⑬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成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⑭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⑮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⑯ 我不禁再次失语。
⑰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⑱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⑲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⑳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21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22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23 清名、清名……
24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25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小说,有删改)
1.小说第四、五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
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3.文章是如何塑造徐阿婆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结尾说“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有什么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探究。(6分)
【现场演练】第4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