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浅谈诗词中的桂花文化
一、“桂宫袅袅落桂枝”——古代人民的美好联想给桂花蒙上了神奇色彩 我国古代诗人爱好桂花,与神话传说不无联系。 据《唐书•五行志》记载,公元688年,有月桂子降于浙江台州,十多天才停止。古人把此事视为祥瑞而载于正史。《杭州府志》也载:“月桂峰在武林山。宋僧遵式序云:天圣辛卯秋八月十五夜,月有浓华,云无纤翳,天降灵实。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有白者黄者黑者,壳如芡实,味辛。识者曰,此月中桂子。好事者播种林下,一种即活”。 这些都是古代人在联想中产生对桂花树的神话。但“月中有桂”之说,最早见于西汉刘安《淮南子》一书中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月中有桂的神话在汉晋六朝时期已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了。 唐冯贽《南部烟花记?桂宫》载:“陈主为张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后庭设素粉罘罳,庭中空洞无他物。惟植一株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 北周庾信《舟中望月》则有“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诗句,这里“桂花”是指月亮。 “月中落桂”传说最多之地则是杭州的灵隐寺,《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曰:月中种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寺僧亦曾拾得。” 因此,唐代诗人宋之问《灵隐寺》诗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名句。二、“桂轮秋半出东方”——诗人笔下“桂花”与月亮的关联意象 唐诗中最早描写桂花的是杂曲歌辞《桂花曲》:“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诗人赞美桂花树这种不凡的来源,采用反问的语气,感情流露于笔端。白居易在《东城桂三首》中引用了这两句诗:“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诗人还在《庐山桂》中写有“偃蹇月中桂,结根移青天;天风绕日起,吹子下人间”的诗句。 (一)“翩联桂花坠秋月”——月桂相连 李峤以月为题诗《月》:“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诗中把十五的月亮写作“桂满”,就是说桂树填满了月亮,即月圆之意,很是恰当。李贺的《李夫人歌》中也有“翩联桂花坠秋月,孤鸾惊啼商丝发” 的诗句。于鹄的《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谿礼白鹤观祠》“渐近神仙居,桂花湿溟溟”。孟郊的《览崔爽遗文,因纾幽怀》也写“瑶草罢葳蕤,桂花休氛氲。”诗人把桂花和神仙居和瑶草联系起来。刘禹锡的诗《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中“凝音助瑶瑟,飘蕊泛金罍。月桂花遥烛,星榆叶对开。”他还有一首《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用“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这两首诗分别写雅景和比喻春华秋实,是用桂花神奇的一面拿来润笔了。 李贺《有所思》就写得就更加具体了:“自从孤馆深锁窗,桂花几度圆还缺。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 诗一开始就点出离别之情,之后用桂花几度圆缺来搭配,看似不妥,实指月亮,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已经是好几个月过去了。用桂花即月亮来理解这诗句就很自然明白了。 在小学课文里有一首杂曲歌辞《朗月行》,全诗是这样写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圜影,天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诗人描写了月中的环形山阴影仿佛就是桂树的圆形,十分形象生动。 (二)“明月千里寄相思”——借桂咏情 卢照邻在《江中望月》中这样写道:“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 诗中把水中的月称为“浮桂”,把明月写出动态来了。还有张九龄的诗《秋夕望月》也同样表达了这种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情感:“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唐诗中像这样月桂抒情的诗句很多,大都表达了千里相思之情。 唐王建代《江南杂体二首》“江上风翛翛,竹间湘水流。日夜桂花落,行人去悠悠。复见离别处,虫声阴雨秋。处处江草绿,行人发潇湘。潇湘回雁多,日夜思故乡。春梦不知数,空山兰蕙芳。”这首诗中,诗人用秋、春季节的对比来写,其中在相同的位置用“桂花”和“回雁”来照应,亦有相思之意。 诗人钱起在《送万兵曹赴广陵》中这样写道:“秋日思还客,临流语别离。楚城将坐啸,郢曲有馀悲。山晚桂花老,江寒蘋叶衰。应须杨得意,更诵长卿辞。”诗中采用桂花的意象运用老道,不细细加以品味还难以发现其中的意思呢。 “不知桂树知情否,无限同游阻陆郎。”这是皮日休《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感而有寄》中的一句,诗人直接用了拟人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心中所感。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四句诗隔句相对,“地白”是因为“月明”,“露湿桂花”是点出泪落秋思呀,很好地运用了桂花的秋思特征意义。 三、“满袖归来天桂香”——唐诗中桂花的自然之美 (一)“独有南山桂花发”——直接咏桂 桂树四季常青,开花的时候,香气浓郁。月下桂花就是十分清幽的时候,冷冷的月光,幽香的桂树,是唐诗中经常用来描绘的清幽意境。王维对桂花情有独钟,写自然之美的,在《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桂、空山、人闲、夜静来描绘山间幽静的夜晚,甜美的景色,恬静恰当,句句以动写静,十分巧妙,仿佛使人进入空灵的境界。“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高適《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这首诗用桂花松子满地的自然景物,勾画了一个世外养生的幽境,联系本文开头,不难发现,此处的从桂树上落下的,也许就是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有白者黄者黑者,壳如芡实,味辛的仙果,食之延年,卖之珍贵。又如钱起的《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玉气交晴虹,桂花留曙月。半岩采珉者,一点如片雪。”诗人用桂花来勾勒人间美景,如入画中。而李贺《房中思》“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更可看出诗人对桂树发新芽观察仔细,描写入微。 张籍《楚宫行》用“章华宫中九月时,桂花半落红橘垂。”来描写桂花零落的样子,桂花枝叶繁茂,花开无数,用一个“半”字对“落”加以修饰十分的贴切。常衮《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墨润冰文茧,香销蠹字鱼。翻黄桐叶老,吐白桂花初。”把桂花初开时候的颜色用一“吐”字,也生动得很。 直接抒发桂之芳香的诗如王建的《南涧》:“野桂香满溪,石莎寒覆水。爱此南涧头,终日潺湲里。” “潭冷薜萝晚,山香松桂秋。”(《贻终南山隐者》许浑)山本身不会有香气,是因为有秋天松桂的缘故,才满山都弥漫着芳香。“桂枝香可袭,杨叶旧频穿。”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温庭筠) 白居易有很多直接描写桂的诗。在《浔阳三题•庐山桂》中这样描写庐山桂花:“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翦碧鲜。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有木诗八首》:“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厅前桂》:“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白居易在晚年登高的一首诗中用“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来寄托寂寞之情。 许浑《晨起二首》:“桂树绿层层,风微烟露凝。檐楹衔落月,帏幌映残灯。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诗境景清气爽,闲暇宁静。 (二)松、桂合用及其对仗现象 松有坚忍、长寿之意,四季长青,和桂花树类似。所以唐诗中把松和桂结合起来写的情况比较多见。 1、“松桂苍苍烟露繁”——松桂合用 唐诗中有许多诗句对它加以组合。如刘沧的《宿题天坛观》:“沐发清斋宿洞宫,桂花松韵满岩风”。许浑《题四老庙二首》:“避秦安汉出蓝关,松桂花阴满旧山。”李隆基《续薛令之题壁》“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一首诗用了两处,这在唐诗中也是不多见的:一句是“山林作伴,松桂为邻。”还有一句是“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 赵中虚的诗《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芳字》有“烟霞凝抗殿,松桂肃长廊”。写出了松桂的庄重。 韦应物《寄中书刘舍人》以“苍苍松桂姿,想在掖垣中”作为尾句,他在《途中寄杨邈、裴绪,示褒子(永阳县馆中作)》中也合用松桂:“高斋明月夜,中庭松桂姿”。在《和张舍人夜直中书,寄吏部刘员外》中,诗人再次运用“松桂生丹禁,鸳鹭集云台。”来合用松桂。高適《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杜甫《月圆》又有“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的诗句,先写松桂发,后写共清辉,由松桂联想明月,由地下仰望天穹,一俯一仰之间,把月圆之夜的静、清意境呈现在我们面前。 可见唐代诗人们对松桂合用的喜欢。 2、“桂华尧酒泛,松响舜琴弹”——松桂对仗 把松和桂作为邻居和好友了,来理解唐诗中的一些工对,就比较容易了。 王勃的两首诗,一首是《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另一首《寻道观》中有“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这两首诗中把松和桂相互对仗,甚是工整。徐彦伯也有两首诗运用了这个对偶,在诗《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中有“桂枝笼騕褭,松叶覆堂皇”,他在《和李適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见赠》中这样写:“夕闻桂里猿,晓玩松上禽。”可见,唐朝的诗人们对松和桂之关系的运用还是比较普遍的。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骆宾王还有一首《浮槎》:“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霜松与月桂相对,把气质之高雅,胸怀之清朗写得十分明白。他在《丹阳刺史挽词三首》中:“百龄嗟倏忽,一旦向山阿。丹桂销已尽,青松哀更多。”诗人用桂和松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寄托归仙、长存之意。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有 “作梵连松韵,焚香入桂丛” 的诗句。还有《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也采用了桂松对仗的手法:“桂寒知自发,松老问谁栽。惆怅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在《奉送从兄罢官之淮南》中又有“溯沿随桂楫,醒醉任松华”的诗句。可见,刘长卿对其中的道理是熟知在心的。 大诗人李白更加对桂花喜爱倍加,在《赠易秀才》诗中这样写道:“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用桂松相对,衬托出对易秀才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品格的赞赏。 可见,松桂对仗是唐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只要细心加以体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结构和诗人的用意。 (三)“桂花飘雪水潺潺”——唐诗中桂雪相喻手法 如果松、桂是因为其内在的品质相类似的话,那么桂、雪之间除了都有和月色联系外,还有形状、颜色、数量方面的相似之处,在描写手法上,互成诗中本体和喻体。 请看贯休的《再游东林寺作五首》诗中有:“台殿参差耸瑞烟,桂花飘雪水潺潺”。这里用雪来比喻桂树落花时的色泽、形状,十分相似。 许浑《和毕员外雪中见寄》:“仙署淹清景,雪华松桂阴。”以桂花之败落零落来表忧伤之情在唐诗中也有所体现,《九月十日郡楼独酌》:“归期北州里,旧友东山客。飘荡云海深,相思桂花白。”诗中把这里的“白”就好像相思之苦把桂花都愁白了头。另外这里的“白”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诗中以“雪白”来形容桂花的道理。 李贺《出城》“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唐诗中另有元稹在《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也写雪与桂的:“雪中方睹桂,木上莫施罾。”至于意思,自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了。 许浑在《对雪》也提到了桂花:“云度龙山暗倚城,先飞淅沥引轻盈。素娥冉冉拜瑶阙,皓鹤纷纷朝玉京。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生。”我想,这里的桂花,是用白色桂花的形状,反过来比喻雪花了。 (四)“绿蕙不香饶桂酒”——桂花的自然特性及其他组合表现 唐代诗人喜用桂花来写送别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也写出来时令,又有盼归之意,因为在送别诗中格外受到诗人的亲睐。张佐的《忆游天台寄道流》:“忆昨天台到赤城,几朝仙籁耳中生。云龙出水风声急,海鹤鸣皋日色清。石笋半山移步险,桂花当涧拂衣轻。今来尽是人间梦,刘阮茫茫何处行。”《忆江南旧游二首》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诗中用桂花初来点明游江南的时节。 桂花还有许多派生和相关的文化载体。桂花酿成的酒,也别有一番风味。“蕙帐夜琴澹,桂尊春酒浓。”白居易《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提到的用桂花木做的酒杯。以酒相别的有杜牧《陵阳送客》:“南楼送郢客,西郭望荆门。凫鹄下寒渚,牛羊归远村。兰舟倚行棹,桂酒掩馀樽。重此一留宿,前汀烟月昏。”曹唐的《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且欲留君饮桂浆,九天无事莫推忙。”其中的桂浆,指的就是桂花酒。 唐白居易有很多诗提到和桂相关的东西。《长庆集•新制布裘》:“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病中诗十五首•枕上作》又有“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的诗句。唐代时,广西桂林地区生产的木棉布,从诗句中,可以了解到桂布的色泽、保暖性能、质地。桂花曲是什么样的曲子呢?白居易的《醉后听唱桂华曲》写得明白:“桂华词意苦丁宁,唱到常娥醉便醒。此是人间肠断曲,莫教不得意人听。” 我在唐诗中也发现,有的船桨是用桂花树做的。桂棹最早是在《楚辞•九歌•湘君》中出现,“桂棹兮兰枻”,意思就是说船或桨是用香木制作的,香木很显然就是桂花树。王勃《相和歌辞•采莲归》中也提到桂棹,“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等诗句都提到了桂棹。 唐朝诗人许浑喜用“桂楫”,有诗为证: “犹阻晚风停桂楫,欲乘春月访松关。” (《泛溪夜回寄道玄上人》),又有 “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舟寒剡溪雪,衣破洛城尘。” (《宣城赠萧兵曹》),再有 “又携刀笔泛膺舟,蓝口风高桂楫留。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酬江西卢端公蓝口阻风见寄之什》)还有“桂楫美人歌木兰,西风袅袅露漙漙。夜长曲尽意不尽,月在清湘洲渚寒。”(《酬康州韦侍御同年》)。温庭筠在《七夕》中也写下 “苏小横塘通桂楫,未应清浅隔牵牛”的诗句。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桂花的自然特性在唐诗中组合使用后产生了新的意义。 (五)“寺深松桂无尘事”——庙宇文化中桂树的普遍运用 唐代重佛教,寺庙多种桂树,桂树成为宗庙诗句中即景之物。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雍和》:“律应西成,乞躔南吕。珪币咸列,笙竽备举。苾苾兰羞,芬芬桂醑。式资宴贶,用调霜序。”许敬宗的《奉和过慈恩寺应制》:“月宫清晚桂,虹梁绚早梅。梵境留宸瞩,掞发丽天才。” 卢照邻在《赤谷安禅师塔》一诗中写道:“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登灵善寺塔》(冷朝阳):“飞阁青霞里,先秋独早凉。天花映窗近,月桂拂檐香。” 写出屋檐下有桂树。又有“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李贺《兰香神女庙(三月中作)》)写出神女庙桂花树很多,香气扑鼻。 白居易《寒林寺》这样写道:“最深城郭在人烟,疑借壶中到梵天。岩树桂花开月殿,石楼风铎绕金仙。”写出了寒林寺桂树很高。唐扶《题道林岳麓寺》:“荒唐大树悉楠桂,细碎枯草多兰荪。”写出道林岳麓寺桂树很高大的样子。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有诗句“谁伴高窗宿,禅衣挂桂馨。”写出了桂树的枝丫都伸进窗户来了。可见,桂树在寺中种得普遍,构建了一种如在月中的非凡境地。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温庭筠的《题中南佛塔寺》也有“涧苔侵客屦,山雪入禅衣。桂树芳阴在,还期岁晏归。” 许浑的《送客归湘楚》有 “无辞一杯酒,昔日与君深。秋色换归鬓,曙光生别心。桂花山庙冷,枫树水楼阴。此路千馀里,应劳楚客吟。”另外,诗人也在《题四皓庙》用“桂香松暖庙门开,独泻椒浆奠一杯”,两首诗都把桂花山庙直接放在一起,很好地反映出我的这一观点。 四、唐诗中“桂花”的谐音意义 唐诗中桂花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从桂的两种谐音入手研究,一是“贵”,一是“归”。 (一)“桂花”之“贵”意 1、“名高折桂方年少”——折桂的登科含意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卻诜对策东堂,自云桂林一枝呀也,自唐以来用之。”从中可见,作为学子,金榜题名为贵也。唐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钟先辈》也有“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雾尚飘蓬”诗句称颂友人及第高中。古代乡试、会试一般例在农历八月举行,时值桂花盛开季节,八月又称桂月,人们因把考生考中喻为“折桂”。桂树的叶子被古希腊人用来为德尔斐神桂冠竞技运动的胜利者加冠,也和我国自唐朝以来的以登科为折桂不谋而合。 唐王绩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春桂问答》诗:“问春桂:桃李正芳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否!” 相传唐代大诗人白记易得知其堂弟白敏中考中进士第三名,写有“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诗句称贺。(此处另修改增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唐王绩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春桂问答》诗:“问春桂:桃李正芳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否!”春天百花齐放,但难持久,只有在风霜凌厉众花摇落时独放,才能显示独特的风格气度。 “秋色生边思,送君西入关。草衰空大野,叶落露青山。故国烟霞外,新安道路间。碧霄知己在,香桂月中攀。”(冷朝阳《送唐六赴举》)诗的最后一句用“香桂月中攀”来寄托希望朋友能顺利中举的美好愿望。“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武元衡),这首诗题目中“擢第”就是科举考试及第擢升的意思,诗中“折桂及龆年”就是赞扬友人年纪轻轻就通过科举考试了,对魏正则的文采和才华赞不绝口。 李商隐《赠孙绮新及第》:“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唐朝诗人伊璠写有《及第后寄梁烛处士》,诗写道:“绣毂寻芳许史家,独将羁事达江沙。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艳阳千树花。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同袍不得同游玩,今对春风日又斜。” 方干《送弟子伍秀才赴举》“柳条此日同谁折,桂树明年为尔春。”这首诗两处景物含义不同,折柳为“留”之意,一般用在送别之时,而这里的桂树很显然就是希望弟子赴举高中之意了。李频《述怀》“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这个“得桂缘”是诗人的什么感慨呢?一来思乡,一来抒发连年赴举未中的愁绪罢。 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唐朝诗人在赠友赴举或者及第荣归的诗里,都非常刻意地运用了“折桂”所代表的意思。 2、“世间无树胜青桂”——桂树象征高贵的品质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喜桂爱桂、植桂赏桂、咏桂赞桂,是在于其高洁的品性。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直接咏桂的诗:“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咏桂》)李白把桃李与桂花进行了对比,赞美了对桂树在深秋霜至的时候依然傲然青绿的高贵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