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17-06-20 作者:无 浏览量:4301次

习近平总书记2016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个非常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什么要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教育领域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作为教育个体,学校师生已经感受到互联网的利好,并且一定会有扩大使用的趋势。“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等众多时代新名词说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是多么活跃,通过这些方式,也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流动与传播。

于教师而言,学会使用互联网技术对于上好课、丰富课堂手段非常有利。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和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授课已屡见不鲜,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在积极改变,给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与希望。

于学生而言,教学方式的丰富已经为学习带来了更好的效果。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及其强大的搜索功能,无论是课内知识的巩固还是课外知识的拓展,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的保障条件。对于学习能力强大和探究兴趣浓厚的学生,“互联网+”是学习的福音。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尚未撼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尽管“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有了不少应用,但是,如果进一步考察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就会很清楚地发现,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教师个体行为和个别学科行为,尚未形成以教师群体为支撑、由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的优质师资授课,尚未形成某门课程系统的互联网授课。基于教师个体或知识点的互联网应用,必然决定了受众少,难以覆盖更多学生。所以,尽管“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种种可喜的变化,但是“互联网+”尚未发展到深刻地影响教育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程度,所带给教育的还仅是外缘的、表层的变化。

联网教育”将重构、优化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那么,“互联网+”应用于学校教育,到底应当怎样操作和应用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大程度让学生受益呢?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网校,其面向教育市场需求所作的探索已经给予我们很大启发。

例如,某网校网络直播课的做法值得学校借鉴:

第一,网络直播课是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于是直播课, 具有时间约束性,避免了随意性,教师和学生跟着课程安排走,保证了课程进度(请假的学生可看回放)。网络直播课具有与实地课堂类似的即时感,即使学生在家听直播课,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真实存在。

第二,模拟学校的实际分班。同时听某一堂直播课的学生可达数千人,但他们不会挤在一个虚拟的巨大教室里,而是以40人左右为一个单元被随机分成若干个班。直播课的屏幕会即时显示同班同学的名字、发言和听课情况。

第三,配备优质的直播课教师。学生可事先通过试听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直播课教师。教师倾其所能讲授某一科或某一板块的知识,电脑屏幕上的一角显示其讲课的头像,屏幕的主要部分显示知识点、例题、板书和讲解过程,并通过答题形成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答题结果统计,教师能够即时了解学生对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全身心地授课,不需要维持课堂秩序,但需要注意调动课堂氛围和关注学生学习热情,需要以优质的授课服务保持和扩大受众。

第四,每个班均配备辅导教师。由辅导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登记学生出勤率,办理学生请假及补课,课前"暖场"或知识铺垫,提醒学生预习、课后批改作业、督促学生改错、通知考试报名等。学生有关该科的学习问题都可以在课下随时联系辅导教师。

第五,形成同学间的比学竞争。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答题正确率即时显示,既可形成同班同学间的比较,也可形成班级间的比较, 因而无形中形成了比学竞争氛围。但又因为同学和班级是虚拟的存在、彼此可能永不相识,因而不会有真实场景中的尴尬或羞耻,可在心态放松中进行学习竞争。

第六,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如果家长愿意,可随时到学习中心查看自家孩子当天的学习报告,其中包括课上的互动答题、作业提交和完成情况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建议或鼓励等。

这样一套网络教学组织体系,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在学校里进行的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在授课、管理等方面做得更加快捷、精细,在共享优质教师、优质课堂、大数据学习效果统计、问题即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家校沟通等方面具有更大更强的优势。

试想,如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学校教学会怎样。最容易想到的有两个好处:

第一,扩大优质师资覆盖面。无论在区域内、校内或者教研组内,优质教师相对而言总是少量的。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社会声望,会采取变通的方式分班并将优秀师资配备到重点班、特长班,进一步人为地拉大班际差距。这对普通班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家长也是不满意的。如果实施互联网教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弥这种不公平。实施互联网教学首先要进行教师遴选。授课教师可以是校内的、本区县的,甚或是全国的,也可以是公办教育体制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互联网教学教师所选择教授的课程,可以是系统的某一科课程,也可以是某一科课程的某些专门的知识板块。总之,要给予教师当或不当网络教学教师以及教授什么内容的选择权。在多样化的师资供给后面,要同样给予学生、班级或者学校选择权。这种双向选择根据需要可以控制在一定区域内,譬如在校内、区县内或者在省内甚或在全国范围,选择的范围、区域和进展程度取决于对此的认识、操作经验和执行的成熟度。但无论在多大范围内试点和执行,都会在相应范围内形成一个竞争的教育供求双向选择“市场”。这种方式将极大地改变一个教师通常在一个课时时段只能服务于一个班级学生的传统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师资配备的局限性与不公平。通过互联网数倍扩大优质师资的价值和作用,无疑将会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第二,可以解放更多的师资力量。当前,教师编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力量不足或者结构性缺编一直困扰学校教育。通过网络课程,学校某年级某一门课程可以通过比较少的教师来实现全年级全员授课,甚至可以不配备某科课程的授课教师(辅导教师还是需要的),通过互联共享其他学校的网络授课或者通过购买社会教育机构的网络课程,或者直接接受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安排的网络课程。由于网络化教学极大地提高了生师比,人均授课学生数量倍增甚至激增,节约了教师人力成本,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

但是,很多教师可能会坚决反对这种改革,甚至担心在“互联网+”改革的大潮中丢掉安身立命的“饭碗”。确实,“互联网+教育”改革一定会涉及教师类型、结构、功能、作用和利益的解析与重构问题。

互联网教学解放了师资力量。解放了的师资力量怎么办?

第一,强化教师的育人功能。目前,中小学教师除少量专职管理人员外,绝大多数教师均在教授某门课程,授课班级一般为两个以上,工作量大,而且授课后学生的考试成绩仍是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基于授课任务和考试考核的压力,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知识育人上,难以腾出更多的身心进行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基础之上科学、理性的育人工作,不可避免地容易形成重智育轻德育和育人简单化、粗暴化的倾向。即使是在所谓的优质学校,教师也难免以简单的说教或者扣行为分等方式代替深人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社会原因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的专业做法。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仅授课,还负责班级日常管理,育人责任更加重大,育人的挑战也更大。如果实施互联网教学,解放出来的师资力量可以向育人倾斜,增强立德树人的育人力量,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落实的人力依托,让遵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具有切实的引导力量,让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有特殊才能的特长生、心理和行为需要矫治等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得到有效的关注。

第二,实现陪伴式学习。将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通过优秀教师的讲解以网络化终端提供给学生,学生由于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仍会存在知识接收、消化和吸收的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作业督促和批改、问题分析和班级管理等。由于没有授课和考核的强大压力,辅导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人到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中。在学生需要时,会及时出现;在学生不需要时,会适时隐蔽。这种专业的教师陪伴式学习将在现实上演。

第三,突出更精彩的实地课堂。实行网络教学,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科内容全都纳人网络课堂。数学、物理、化学等客观知识性强的学科,可考虑整体纳人网络授课。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色彩浓厚的课程,可考虑不同的知识板块按照一定的比例线上线下搭配教学;不具备条件或者不适合的课程,仍可采用线下面对面的教学。除考虑不同科目课程的特点是否适合网络教学外,学生年级的高低也是考虑是否采用及多大程度采用网络教学的重要因素。总之,线上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当网络授课包容了大量的客观知识性教学,线下的教学内容将更具人文性,这类知识的集体教学反而更加珍贵,更容易出彩,也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

第四,促进教研工作。互联网教学将同时服务更多的学生,少则包括学校的同年级全体学生,多则包括其他学校、其他地区的学生, 上不封顶。这对网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授课和教研支撑传导出更大的压力。在确定哪些课、哪些内容可进行网络授课的同时,授课时长、课时内容、教学环节和要求等都需要精心设计,需要教研团队与主授课教师仔细研究,保证课堂知识讲授精准有效,课堂氛围不呆板,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教师的授课视频可回放可追踪,社会有关方面也更容易监督到教学情况。这种除学生以外的更大范围对教学传导出的反馈、要求和压力,有利于催生和促进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教研开发。

可见,如果实施“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不仅会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会带来教师任务的重新分配问题。学校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辅导教师、线下授课教师、教研人员、班主任等身份之间进行角色的确认和优化组合,可以单独从事其中的一项或者身兼二职及以上。可以考虑班主任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进一步提升育人水平;少数力有所余者再兼做其他。

联网+教育”将促进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

“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变革,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教学内容改革,才是更深层次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社会,由于知识的易获得性,为解放人的记忆力提供了可能性。那些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査询就能迅速找到的资料,不一定都要记忆背诵下来, 学生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在信息社会使用检索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考虑对学校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细分,哪些需要学生知道就可以,哪些是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知识支撑点必须记忆背诵、牢固掌握。对知识的掌握和考核要求进行细分,可以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掌握必要知识和提高能力方面,也有利于放慢学习的节奏,让学生更多地享受和体味知识的人文气息。

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细分和瘦身并不是降低对学习的要求, 而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化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延伸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将原来用于记忆背诵节约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更高阶梯知识的学习或者解决其他探索性、挑战性问题。

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设想与实施建议

“互联网+教育”改革会触动甚至颠覆多年来的习惯做法,会深刻影响人的观念、利益和行为方式,一些人会疑虑不安,一些人会抵触反对甚至诘难,这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此项改革,最重要的是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负有领导推动该项改革责任的各级核心人物是否具有清晰的认识和工作的坚定性。

一是要有紧迫性。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时不我待,适应得早、变化得早,就会赢得教育主动权,甚至会形成世界范围的引导力量。

二是要坚定顺势。要下大决心,抱着顺应时代潮流的必胜信念研究推进,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阻碍,都要首先在改革的深水区调整心态、站稳脚跟。

三是要重点突破。资源和力量总是有限的。如果资源和力量不能覆盖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价值追求的排序上,应当优先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优先让下一代在信息化革命中受益。在学校这个微观环境中营造更好的教育生态,提供更有效率的教育供给,是需要突破的改革重点。

四是要全面推进。互联网的优势之一是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广大的覆盖性,推进改革就要借助互联网的这个优势,最大范围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因而在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中,可能会有部分学校和局部地区的试点,但改革的大方向一定是以星火燎原的态势尽快将整个教育烘托起来,要全国一盘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绝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拉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在统筹教学改革方面,需要有一个全局、全面、全体、统筹的观念,在国家层面以国家之力坚决快速稳妥地推进。可考虑将"互联网教育"的研究试点和组织推进纳人国家信息化工程的保障范围,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层面需要有专业的团队、技术力量、设施设备和经费支撑。明确以互联网教学方式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组织各方面的专业人力研究论证,制定实施方案和推进步骤;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教研人员、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研究具体的操作与实施;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研究和保障配套管理和服务政策的改革与完善;将知识的分类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材内容改革和考试范围的调整、教师的分类与培养培训和考核、新闻宣传和社会公众心态的引导、学生德育法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等,从全国统一推进改革的大棋局中来考虑,全面纳人改革方案中。

在具体推进上,可以有学校的试点,可以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更可以是试点单位、试点地区间的联手联试,并最终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也纳人此项改革中, 让群众都能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实在获得感。所以,即使是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省进行试点,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划的改革方向、任务和要求来做。如果试点的方向和任务没有明确要求,仅仅是将试点布置下来由试点单位和地区自行摸索探索,那么“互联网+教育”仍将会在自发的、松散的初级阶段上徘徊,仍将呈现传统方式与互联网模式的简单相加或者互联网仅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于是,看似信息化进程中多种模式、丰富经验的热闹场面,恐将难以在短时间内汇聚向统一的目标和任务,难以发生教育的深刻变革和互联网对教育发展呈几何倍数的巨大促进。所以,具体推进一定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紧凑型的积极稳妥推进。

总之,借鉴社会教育机构互联网教育的成功做法,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大势,以研究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优化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为改革突破口,以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为教育追求,在最大地域、最大人群中争取最大程度地扩大优质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协同提高,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快更强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这就是“互联网+教育”所意味的东西。如果视野再宽点儿,并辅以改革、创新、开放、有效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我国“互联网+教育”引领世界教育“互联网+”的潮流也将指日可待。

夏娟:教育部政策法规司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