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教育视野>> 文章
教育惩罚: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教育艺术
发布时间:2017-07-10 作者:无 浏览量:4180次

晓平

[摘要]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既对学生产生影响,也对教师产生影响。教育惩罚效应受到教师自身因素、教师与家长关系、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发挥教育惩罚的作用,仅仅关注教育惩罚本身是不够的。应致力于建立由教师、家长和学生构成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使教育惩罚这种教育手段发挥良好效用。

[关键词]教育惩 ;批评;教育手段

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发生了一些在教师批评、管教学生过程中学生殴打教师、师生互殴、家长与教师互殴等事件,这些事件令人震惊。更令人不愿看到的是,出现了一些鼓动教师对学生漠视不管、明哲保身的观点。因此,必须对这一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探寻原因,以利于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在此试图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如何使教育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有所启示。

一、教育惩罚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惩罚到底起什么作用,教育惩罚如何起作用。

1.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惩罚是一种通过对学生施加一些令其厌恶的刺激使其改正不良行为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手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该理论强调当个体出现某种不当行为时,如果给予惩罚,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不管是如这一理论所阐述的,还是千百年来的教育经验,教育惩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育惩罚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在于这种教育手段在达到其教育目的的同时,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情绪情感的,当人遭到惩罚时,极有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斯金纳虽然是行为主义者,更加关注人的外显行为过程,但是他也没有完全回避这个问题,他更为强调奖励的作用,强调对不当行为采用置之不理的消退技术和奖励那些正确的行为,以此来代替惩罚。然而,消退技术和奖励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当学生的不当行为非常严重,或者消退技术会使其他学生认为错误行为的发生并无不当,抑或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替代的可以进行奖励的行为此时惩罚就非常必要了。

综上所述,当学生遭受到惩罚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产生消极情绪,拒绝改正错误;另一种是产生积极情绪,积极改正错误,如图1所示。“闻过则喜”说的就是后一种情形。问题的关键是“闻过则喜”是可能的吗?其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教师能够控制这一过程吗?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教育惩罚和惩罚结果之间找到另外种中介因素,而这种中介因素是教师所能控制的,那么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教育惩罚更为有效。

QQ图片20170710144447.png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或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容易接受其影响换句话说,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或者说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学生更有可能“闻过则喜”,如图2所示。“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影响绝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发生,它会受到师生关系这一中介因素的影响。

QQ图片20170710144536.png

2.教育惩罚对教师的影响

上面分析了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影响,那么教育惩罚对教师有没有影响呢?教师愿不愿意使用这一教育手段呢?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同样可以对教师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进行解释。教育惩罚所产生的效果、学生对教育惩罚的态度、家长对教育惩罚的态度,都会影响教对教育惩罚的使用。当教育惩罚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教师可能会继续使用这一手段,即教师的这一教育手段得到了有效强化。相反,如果教育惩罚没有起到作用,或者教师得到的是负面的反馈,那么教师就可能会放弃这一手段。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主张教师不要过度关注学生的原因。

在每一位教师的想望中,所有学生都是天真可爱、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所有学生都会在教的教导下学有所成。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并不总是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总会表现出令教师不满意的行为。面对这种情况,有时教师就需要使用惩罚手段来纠改学生的行为。一般来说,当教师在使用惩罚这种教育手段时,是带有消极情绪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惩罚手段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教师就有可能产生更为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或者增加其惩罚的力度,或者因心灰意冷而不再关心学生。我们应该关注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惩罚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并设法找到一些举措,避免教师消极心理变化带来的消极后果。

二、教育惩罚效应的影响因素

由于师生关系或教师威望在教育惩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暨教育惩罚效应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对教育惩罚效应的影响

当教师的教育行为没有取得有效的结果,当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的是学生的不满,教师是否就应该为自己卸责,继而对学生不管不顾呢?不能不说,在建立师生关系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决定了教师应该抱有坚定的教学信念、教育理想,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教育好学生,能够找到教育好学生的办法,这种信念和理想不会为一时的挫败所动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师应该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一理念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这里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作为教师应该无条件地关注学生好的一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应该多强化学生的优点。这一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关注是“无条件的”,这一点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做到。当学生表现出色的时候,教师都能做到和颜悦色,而当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暴跳如雷了,这实际上反映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是“有条件的”,其潜在的假设是“我好好教你,你就应该有所回报,好好表现;你不好好表现,对不起,这不是我的责任,我就不喜欢你,我就不管你”。作为教师应该反思的是,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还有哪些是教师自己做得不好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只有这样,才可能找到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进一步教育学生奠定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对教育惩罚效应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共同的目标,就是教育好学生,这一目标本应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和谐的,然而却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不睦或者出现冲突。

首先,某些社会伦理层面上的因素导致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对立。在教师群体中,存在个别教师图利家长的行为,这些少数不良行为在社会中被扩大化,在家长中间被过度传播,遮蔽了大多数教师的敬业行为,这导致了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隔阂甚至对立。

其次,教育理念层面上的不一致导致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对立。家长在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亦获得了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朴素认识,这些认识有时会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这会使他们不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会对教师采用的一些教育行为产生异议甚至抵制,导致与教师的关系不和谐。

最后,当家长的目标无法实现或教师的目标无法实现时,也会使教师与家长产生冲突。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一定的期望,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就也会有一定的期望,有的时候,家长的期望和教师的期望不能达到同等的高度,甚至有的时候他们的期望是无法达成的,这都有可能导致教师和家长产生冲突。

如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异议,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行为极有可能诱发家长的不满,教师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对学生尽心尽力。而教师在教育心态上的这一点“毫厘之差”将可能导致“谬以千里”的教育结果。

2.家庭教育对教育惩罚效应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方面来自于直接经验,即教师平时的言行给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间接经验,主要是家长关于教师的看法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非常注重在孩子面前树立教师的形象,希冀孩子能够听从教师的教导,使学校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然而,也有少数家长在家中发表不尊重教师的言论,使孩子对教师产生了负面印象,心目中关于教师的形象打了折扣。由于个别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亦会在学生中间得以传播,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就更容易对教师的惩罚产生质疑,使教育惩罚无法产生教育效果。

三、基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互信实现教育惩罚的功能

要想使教育惩罚这种教育手段发挥作用,需要有一个由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是和谐的,教师致力于促进学生成长,学生仰赖于教师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能够通力协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家长能够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只有这样,教育惩罚这种教育手段才能发挥作用。虽然,在这一良好的生态系统中,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扮演积极的角色,但是,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成为这一良好生态系统的发动机,并为其建立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

1.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惩罚这种教育手段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看,教育惩罚都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教师在使用这种教育手段时,只要尺度得当,目的适切,没有违反相应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大可不必畏首畏尾,完全可以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力。对于那些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偏离的学生,教师非常有必要使用教育惩罚进行约束和纠正,避免学生“野草”般成长。只有教师自己具有了这种教育自信,学生和家长才可能信服教师的教育。

2.教师要学会使用教育惩罚这种教育手段

教师合理地使用教育惩罚,方面可以达到育惩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在使用教育惩罚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也是说,教育惩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使学生的发展回到健康的成长轨道上来。第二,惩罚要及时。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及时纠正,才会有最佳的效果。第三,要人人平等。所有学生,只要犯了错误,教师都应该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其改正。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人平等不等于使用的手段完全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惩罚手段。第四,要前后一致。在使用惩罚手段开展教育时,不能此一时彼一时,这样会使学生莫衷一是。第五,要伴随相应的人格教育和挫折教育。如果学生受不得半点批评和指责,会使教师惩罚手段失效甚至适得其反,而且教师还要时担心学生能不能受得起相应的惩罚,会不会因此离家出走,是否可能自杀等。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挫折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使学校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

3.教师要学会将消极情绪与教育手段剥离开来

大量研究表明,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产生消极情绪。教师每天与众多学打交道,而教育学生又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会使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产生倦怠感。因此,在教师的职业训练中,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应该明白的是,教育惩罚只是教育手段的一种,教师使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所改进。如果教师在使用教育惩罚这种教育手段时始终带有愤怒、失望等消极情绪,那么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对个人无益,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导致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失去尺度,影响教育效果,影响师生关系。因此,教师惩罚学生时,要保持理性,将消极情绪与教育手段剥离开来。

4.教师要学会与家长进行沟通

一是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表现出真诚,使家长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教育行为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只有如此,家长才会信任教师,放手让教师管教自己的孩子,降低与教师产生冲突的可能。

二是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传递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可以在其职业训练中获得相应的教育理念,学会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当好教师,但是家长在如何当好家长这一问题上却经常表现出茫然。因此,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以通过演讲、推荐书籍等各种手段向家长传递相应的教育理念。这会增强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亦会提高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能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是教师要善于与家长进行有效合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师有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方案与家长共同完成,此时,教师就要与家长进行解释、说明,并最终实现通力协作。

综上所述,要让教育惩罚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要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相互信赖与相互支持的关系,而教育惩罚也堪称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教育艺术。

王晓平,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48-65.

[2]艾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5.

[3]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0.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