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21世纪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7-07-19 作者:无 浏览量:4563次

陶西平

在全球扁平化的时代浪潮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各国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5年是世界教育目标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发布了《处于争论和教育改革中的课程问题——为21世纪的课程议题做准备》等重要报告,逐步将课程问题聚焦,同时也达成了包括培养能力、学生中心、整体综合、多样包容、数字化以及科学评估在内的21世纪课程发展新趋势的共识。

1注重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培养学生能力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重大主题。所谓能力(ability),实际上与国际教育中所谈的技能(skill)、素质(quality)和素养(literacy)大致是相通的,它涵盖了诸如价值观、沟通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创造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绝大多数国家都看到了,拥有上述综合性能力的学生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才可能拥有幸福生活,因而将培养综合性能力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方案中,成为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正如美国“21 世纪学习框架”①和新加坡“21 世纪技能框架”②所提出的学习和技能目标,均关注了综合性、全方位技能的培养。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逐渐将国家价值观纳入其教育内容及目标。2015127日,英国教育大臣妮基·摩根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应该像提升学术标准一样,加强英国基本价值观培养,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同样,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不同方法将本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卢旺达教育部长帕帕斯·穆萨福瑞·玛丽木巴表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不含国家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任何价值。”

2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

笔者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座谈时,曾谈及“教学改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难点就“在于以教学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契合点非常难找”,而这却是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所必须攻克的壁垒。国际教育局报告中则强调教和学应该齐头并进,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所谓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没有教,而是学习与教学要把学习者当作中心,但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明显缺乏对知识以外其他维度学习的重视。事实上,除了基本知识、技能和认知技能的获得外,还应当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权的理解和尊重、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以及学会终身学习与合作等能力的获得。因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使教与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3构建综合整体的课程框架

整体和综合是课程框架构建的新趋势。所谓整体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将各学段打通进行整体设计,以加强学段间的紧密联系;而综合则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框架多为分科教学,而现实中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构建综合课程框架,进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201586日韩国教育部门召开了“2018教育课程改革文理科融合型课程第一次听证会”。此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设置文理科综合课,高中不再区分文理科,除了原有的国语、英语、数学、韩国史四大基础科目之外,增设了自然科学综合课和社会科学综合课。韩国教育部表示,促进高中文理融合型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多领域的基础素养,让学生既拥有人文学科的想象力,又具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为今后成为多领域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整合课程框架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适应21 世纪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必经之路。

4重视教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PISA2012 结果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通过对其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总结了成绩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并提出评价教育成功与否应该从3个维度进行,即教育的公平度、包容度和卓越度。所谓卓越度就是要看其总体成绩的情况;公平度,则关注贫困家庭或弱势群体家庭出身的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而包容度,就是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能否有所提高来进行评价。

日趋扁平化的世界使得多样性和包容性日益凸显,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着眼于高水平、高成效的国家、地区,更要关注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儿童,对多样性、公平度及包容性的关注标志着教育的发展程度及其与时代发展潮流的契合度,也密切联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5推进教育的信息化

2015915OECD基于PISA2012学生数字化技能评估结果发布了《学生、计算机与学习——促进彼此联系》(Students,Computers and Lear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尽管信息通讯技术(ICT)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真正的应用到正规教育中,而且学校并没有充分发挥ICT积极影响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潜力以应对“数字化鸿沟”③(digital divide),也未能培养每名学生拥有当今“连通世界”(connected world)所需的技能。对此,OECD 教育与技能主管安德里西亚·施莱歇强调,全球学校教育体系必须找到更有效的途径,将技术整合进教学和学习中,并为教育者提供能够支持21 世纪教学法的学习环境,以及为儿童提供明日世界成功所需要的21 世纪技能。

“虽然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可能代替平庸的教学”,“将信息化技术单纯添加到教学中只会稀释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技术创新及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积极主动的变革的代言人,”确保其始终处于设计和实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前线。此外,为了开发和实现技术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各国首先要促进教育公平,营造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并将需要的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家长和学生也要警惕互联网使用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

参考

①美国“21 世纪学习框架”主要培养三大类能力:一类是学习、批判和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第二类是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涉及有效利用、管理和评估信息数字技术和通讯工具的能力;第三类是生活和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适应性、自我导向、对多样性的欣赏、问责制、领导力、团队精神等方面。

②新加坡“21 世纪技能框架”的核心层是“品德与道德培养”;第二层是“社交和情感技能”;最外一层则是“面向全球世界的关键能力”,其中涵盖了全球意识、跨文化技能、公民素质、批判性思维、通信和信息技能。

③“数字化鸿沟”指一部分掌握数字化的人群、地区、国家可能发展非常快,而另一部分并未掌握这项优势技能的人群、地区和国家可能会加快贫穷的速度,最终造成了这个由数字化而引发的巨大差距。


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

声明:本文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21世纪课程议程:背景、内涵与策略”,有删改。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