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角下的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的思考
华夏
“互联网+教育”的整合、ICT的广泛应用、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兴起等,都说明了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特征日趋显著,这给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21世纪的“大数据”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及时调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策略与方法方式,是教师教育机构急需思考的重要内容。
一信息素养中的人文因素
1.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综合体。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个人素质,指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能有效获取所需的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来源;能将选择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务;了解信息利用的经济、法律及社会等问题并能合法地获取与使用信息。它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有人将信息素养译为“信息文化”,其内涵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理念,并表现出特定时期的文化属性。信息素养代表着一个时代新的交往方式,体现着信息处理的思维方式、过程与产品,反映了民众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信息素养更是传统人文素养的延续和拓展。作为教育教学行为最直接执行者,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取,也势必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时代个人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文视角审视教师信息素养的专业发展,有利于重新探索、构建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联系。
人文是指人的思想方面,即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所以,人文是个体所具有的对人类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中所产生文化的心理沉淀、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等。人文底蕴的深浅与个体感知新文化、接纳新意识、有直接影响。优秀的教师对于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思想观念优于他人的敏锐感和接受力,在接受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对信息理念、信息伦理的时代性转变的意义更为敏感,更倾向于不断将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融入到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现代人文精神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也融合开放的意识、科学的理念、高效的观念、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大量接触的各种信息与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相互作用,最终决定教师信息意识、理念的转变,以及对信息知识技能需要的内涵。
2.信息环境中的文化内化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社会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以数据智能终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上,这直接决定了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信息也相应成为与此相关的各种行为的基础。信息素养中包含了对“大数据”时代的了解和学习。教师只有先改变自己对时代特点、文化内涵的认识,了解信息时代发展的相关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信息、数据对人类现代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并从日常使用信息智能终端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信息的搜寻、分析、获取、使用和传播,才能更进一步获得与信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与信息相关的各项素养。
信息素养的人文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各种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关于技术本身的文化环境,如网络社交、线上学习、线上支付、微信、AR、VR、数字网络生态系统等,使人们可以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接触信息环境,处理信息事件,从而获得对技术本身的深刻理解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二是在使用信息过程中,获得对信息环境中与传统观念差异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认识,使信息行为成为个体生活的一部分,信息在个体中自然作用、整理、内化,使文化内化成为自身的常态意识。文化的内化是需要时间保障的,长期使用信息技术逐步了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用、发展等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文化内化就会在长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学校教育是要在建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基础上,将正确的信息化伦理道德观念辐射到每一位教师与学生身上。而教师在学校及社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信息事件、产生信息行为、形成价值观,在此良性循环中将渐次积累沉淀内化,最终形成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核心素养与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
随着新形势下对于21世纪公民素养的研究,尤其是对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稿的解读,教师研究者对核心素养的最新研究是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传承与超越”“科学性和时代性”“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终身学习的综合取向”等特点,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和新型教育理念的再出发。可以说,信息素养、数字化知识是未来人类不可逃避的一个内容,在数据智能终端大量应运而生的新科技和互联网的在线学习也不再是传统教学的点缀,已经成为常态。因此,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应该得到充分重视,而不是仅仅只关注一两项新型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此同时,批判能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要求应该被更广泛地被纳入教师素养专业的发展中。
密歇根州立大学Matthew J.Koehler博士和Punya Mishra博士在舒尔曼PCK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框架(图1),这里的“技术教学知识”“技术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是以“教学知识”“内容知识”和“技术知识”为基础交叠而形成的,强调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情境性。
图1 TPACK框架及其知识要素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业已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技术知识”围绕着特定学科的教学知识和内容知识有效地整合了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动态性、交互性关系。核心素养可以聚焦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教学知识”“内容知识”和新加入的“技术知识”;在“技术知识”的作用下,形成了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内容“发展核心素养”,即“技术教学内容知识”这一综合体。“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对知识技能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是形成个体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发展核心素养是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作用于“同一个个体”的“综合效应”。一位具有协调这些关系能力的教师,在这个框架下建构个体自己的思路与理解,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发展连续性”“传承与超越”“科学性和时代性”“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终身学习的综合取向”等特点,这不同于甚至大于一位学科专家(数学家或史学家)、一位技术专家(计算机科学家或信息工程师)和一位教育学专家(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而教师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对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体发展也存在着影响。因此,从教师个体发展来说,“综合效应”是形成具有时代感和个性鲜明的“责任意识”“伦理道德”和“价值观”。
三ICT的广泛应用与意义
“互联网+”时代,教师知识和素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面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互联网+”带来的契机,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整合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促进学习和发展。以信息智能终端为核心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凭借网络飞速发展,彻底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无论是知识搜索、社交沟通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中,ICT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它所覆盖的所有通信设备或应用软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服务和应用软件,在学校生活的应用范围较广。大多数教师都认同ICT有助于教育教学,也以比较大的热情去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这对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教学应用有积极影响。教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观念和专业能力影响着应用效果。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加以关注,对学生网络行为和信息筛选的引导加以重视。这都说明,ICT的应用已不仅是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只是传统教育的辅助工具,而是个体在工作、学习与社会参与过程中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
在ICT的广泛应用和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传统的教师角色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和意义。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者”,在帮助学生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时候,不再是大量信息的灌输者,而是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和数据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帮助,使之通过支架达到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人格发展,如同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一般(图2),在信息输入和整理内化后的个性化输出,将是个体自我建构所形成发展的内容。
图2.信息内化流程图
四总结与展望
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构成、教师专业发展中核心素养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对ICT广泛应用的理解已不仅是人类对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基本需求,更是一种“大数据”时代下的人文体现。符合时代特点要求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人文角度审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避免完全抛弃原有教育观念的倾向,还要将新的信息观念、意识、伦理等元素与原有教育观念相融合,从而内化成自己新型的教育理念,从而真正使教师信息素养和综合素养得到专业发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华夏,德国约翰内斯·古滕伯格美因茨大学教育学硕士,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7年1AB合刊“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