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请你给自己的学校“画张像”
陈如平
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院学术委员,访问学者导师。
“体力型教育”
目前,教育依然存在“高耗低效”的“体力型教育”现象,如何改变这种急功近利、唯分数论、揠苗助长、竭泽而渔的“不讲科学,违背规律”的教育现象,让教育回到真正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让校长能科学办学、教师能科学施教。我认为,当务之急应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改变,让学校呈现新样态。
新样态学校
什么是新样态学校?即各种符合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学校,也可以说是“止于至善”的学校。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学有所教”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到党的十八大作出“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的庄严承诺,学校都在围绕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好的教育”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为新样态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新样态学校的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未来什么是好学校、好教育、好课程、好课堂、好教师以及好学生,我们教育人要有科学判断。其次要解决学校发展、学校变革、学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跨学科、多学科以及跨界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校长只要沿着教育的本质规律科学办学,一定会让学校呈现新样态。
在我眼里,教育要突破以往的发展方式,强调立足学校的文化传统、内生基因和自身基础,走内生式发展道路,创建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的现代学校,这才是建设新样态学校的初衷。新样态学校必须具备“四有”特征,即一所“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学校。“有人性”,即有仁爱、有尊重、有包容、有期待;“有温度”,即强调有接纳、有关注、有发现、有共情;“有故事”,即强调学校有文化、有内涵、有融合、有变通;“有美感”,主要是指审美、意境、愉悦、享受等内容。我们必须系统、整体地看待新样态学校的建构问题。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过一本书叫《孩子你慢慢来》,教育同样也要慢慢来。新样态学校主张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培育,坚决反对揠苗助长、快马加鞭、急于求成的做法。我们要让学校呈现新样态,必须从整体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系统建构4个方面下大力气。
1、整体育人
整体育人是核心任务。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人是目的”的命题,但是我们有时仅把人当作手段,本末倒置,从而导致一些反教育行为。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也说过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情况又如何?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校学生存在抽象化、碎片化、分裂化、非自主化特点,新样态学校要变大一统、抽象化的人为具体的人,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活泼、生动、自主发展的个体;要去除碎片化,不能只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而是要培养完整、全面发展的人;要破除分裂化,不能培养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有血有肉和有独立情感、独立思维的人;要解决非自主化问题,让孩子成为自我发展的人,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我们必须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思考学校发展,引导学校办“有人性”的教育。
2、文化内生
文化内生是基本特征。新样态学校建设特别强调内生变量的影响,必须超越一些外部的、外在的、外来的因素,眼睛朝内,更多关注学校内部的、内在的、内生的因素。挖掘学校发展的“基因”,解读好“基因”代码。要解决好“洗脑”与“操盘”的关系:所谓“洗脑”,就是实现思想转化问题,脑洞要大开,视野要开阔,视角要独特;“操盘”就是要解决策略操作问题,从整体育人的角度进行建构,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制度设计。
3、课程再造
课程再造是主要手段。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新样态学校在课程再造时,不是追求数量问题,也不是追求加法和减法问题,更多地是要解决乘法问题,即每一门课、每一项活动都要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基于核心素养进行统筹、设置和实施,进行梳理和整合,包括跨学科整合,甚至跨界整合。我们要树立一种课程体系意识,围绕课程理念,将育人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各种因素组合起来,科学地构建教学框架。
4、整体建构
整体建构是重要策略。学校进行创新变革时,策略上要坚持“四个本”:一是坚守教育本真。学校要教给学生做人最本质、最需要的东西,不单单是课本学习,也要有生活常识、内心品德的塑造和事物好坏的辨别,使知识回归文化,使教育回归本性。二是回到学校本位。学校要回到“教书育人”的本位,不做与学校使命无关的事情。三是遵循本质规律。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规律,一切教育行动都要遵循这些规律,坚决反对各种反教育行为。四是形成自身本色。不同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本色,而不是生搬硬套。通过“四本”策略,推动新样态学校建设。
从具体操作上,校长要学会给自己的学校“画张像”,弄清楚学校的精神长相;要发现学校中的“人”,认真解决“眼中无人”“课中无生”的情况,把人放在学校正中央;发掘最好的“我”,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找自己的文化“基因”;设计学校的育人模式,建构课程体系,书写精彩的学校故事。最终形成“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有自己样”的生态多样性格局。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2017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