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课程统整: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必要维度
发布时间:2017-10-23 作者:无 浏览量:5715次

张甦 杨四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将课程变革归纳为三个层次:1.0层次主要是点状的课程变革水平,2.0层次为线性课程设计与打造水平,而3.0层次则为鸟巢状的课程发展与文化创生。普通小学以“智慧育人”为追求,推进“FUN课程”,已经迈向了3.0层次。他们通过课程统整,多维度地推进课程变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此分享他们的经验。

学校经验

课程统整: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必要维度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我校是一所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百年老校,历经沧桑,倾力传承“百年普通”办学传统及“勤诚”校训文化,积淀了“兼爱、正义、敬业、博学”的育人底蕴,培育了一批批“博爱、正直、负责、好学”的优秀学子。

我校多年来一直在课程改革之路上探索着。从十多年前提出的“智慧育人”教育哲学,发展到今天的学校十三五规划“尚”教育,探索“五尚并举”的学校生长之路,打造FUNFreeUniqueNatural)特色课程群,这其中也反映了学校课程变革发展的轨迹。

我校推行的“FUN课程”理念是“自由飞翔,自然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它基于儿童观点,关注儿童立场,体现的是一种快乐的追求与境界,让学生们能够在自由、自然中成就唯一的自己。“FUN课程”旨在培养有慧心、会生活,有慧脑、会学习,有慧手、会创造的素质全面、个性鲜明、身心活跃的“快乐普小人”。

课程统整:学校课程变革的推进维度

围绕研究目标,我们在课程实施上主要是借助“3+1”研究领域的改进方案,着重在学科内、学科间、两类课程与学校活动之间等进行统整研究,同时开展“展示即评价”的研究。

“关联与整合,多维统整成为课程实施的常态”。我校的课程统整可归纳成两种方式:一是射线式统整,即以学科知识为圆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进行多维拓展与整合,形成“1+X”的学科课程群;二是聚焦式统整,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学科聚焦的主题课程。从表现形式来看,课程统整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学科间统整”;既有“跨学科统整”,又有“学科与活动统整”以及“校内与校外统整”。

我们从射线式统整和聚焦式统整两个维度切入,分成“学科内”统整微改进、“学科间”统整微行动、FUN特色课程群建设、“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全构建这四个板块,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课程深度变革维度之一:射线式统整

板块一:“学科内”统整微改进

“学科内”统整主要指对某些传统国家课程重学科本位轻资源利用、跨学科整合的现状进行“校本化实施”的改进,在原有学科“单元教学目标”统整的基础上,从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自然、信息科技等学科着手,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操作方法。

我们尝试对教材作纵向梳理,借鉴其他版本教材之优势,统整确立“单元主题课程”,制订“教学指南”。例如,语文学科,以一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为例。我校教师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编制《一年级语文教学指南》,对一年级学生拼音、识字、朗读、表达、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做出清晰而具体的要求,包括整册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一课教学目标。教师们精准设置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期有效达成目标;互相听课,在课堂上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研究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易度;研究考试评价,以过程性、多样性考查替代一张考卷定分数的简单方式。

以“教学指南”实现语文教学的“快乐学习”境界:回归“本原”——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让语文回归本原,返璞归真,充满童趣,重返心灵;注重“人文”——让文本充满人文性,让课堂充满表现力,真正使语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性情、展现学生个性、开拓学生视野的舞台;勇于“开放”——突破一本书、一个教室、一个教师、一个答案的封闭局面,建立开放的教育思想、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形式、开放的评价。

板块二:“学科间”统整微行动

我们积极探索,打破学科固有界限,寻找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知识的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形式,强调内容的广度而不仅仅是深度。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各个学科之间、课程内容和个人需要与兴趣之间、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

我们在国家课程之间确立“主题课程”的内容,探索相关学科打通与重组的行动方案,既保持各学科原有知识的结构序列,又围绕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并作适度的整合,形成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

例如,从2013学年开始,我校以语文、品德与社会为样本学科,在三、四、五年级进行相关内容的统整,编制“活页教材”。第一步:研教材,立主题。我校组织语文兼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就语文学科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分析”“单元主题”“单元三维目标”“课时三维目标”等一一梳理,将具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科间纵向连贯,完成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课程间的相互影响,确立主题课程。第二步:梳课文,统内容。在细读文本、确立主题的基础上,项目组教师梳理出部分两个学科相关的统整内容。第三步:定目标,细分解。在“语文-品社”主题课程中,对学习目标一致、内容接近的课文,如何教学是一个关键。一方面体现着不同的运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终极目标上又汇成一种力量,实现着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行为的融合,文道结合。同时,我校还尝试开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统整,具体实践中分学段进行两个及其以上学科相交叉的知识点的梳理及其分析。

板块三:FUN特色课程群建设

FUN课程”是我校在国家课程平台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开发的交叉融合的多个课程,是以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类(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为核心,进入学科内部,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系列课程,也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容、互为依存的特色鲜明的课程集群。

FUN特色课程群目标:培养“三有三会”,素质全面、个性鲜明、身心活跃的“快乐普小人”。“三有三会”:有慧心、会生活,有慧脑、会学习,有慧手、会创造。

课程集群:以语文、数学、英语、艺术(音乐、美术、书法)学科为主线,深入学科内部,强化教研组建设,变革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科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优化学科,形成学科优势。

() 课程深度变革维度之二:聚焦式统整

板块四:“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全构建

“让课程更好地连接生活、连接活动、连接管理以及一切可能的要素,让世界充满课程机会和学习机遇,这是迈向3.0课程变革的关键手法”。几年来,我们致力于探索“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的统整全构建,即以特定的校园主题节为主题,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学科聚焦的学科主题课程。

1.关于“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全构建

我校依据儿童生活和发展需求,重构各种资源,以校园主题节为节点,打破学科界线,开展学校活动与课程的统整研究,形成“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以三月魅力语文节、四月创意科技节、五月缤纷艺术节、十月阳光体育节、十一月趣味数学节、十二月欢乐英语节六大校园主题节的“系列主题”为主轴,我校开展跨学科、跨年级、跨校内外的资源统整,构建“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设立“普小梦舞台”进行现场展示,体现“展示即评价”的理念。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的主要特征是教与学的内容主题是联系社会实际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由学生或学生群体发起的,并以游戏、聚会、活动、竞赛、考察、旅行等学生结伴的组织方式开展,使课内经验和课外实践完美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统一,达到课内外教育知性与德性的高度统一。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实施立足两点:一是“学科教师+班主任”两位一体;二是“国家课程+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三位一体。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的操作三步曲:第一步,梳理某一学科本质中的知识与情感内涵,为校园(学科)主题节定基调;第二步,整合主题节中多学科相交融的德育内涵,为校园(学科)主题节定旋律;第三步,通过对校园(学科)主题节展示活动进行表现性、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节定节拍。

2.“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实施策略

1)与基础型课程的统整实施

我校突破35分钟小课堂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学科教学与六大校园(学科)主题节有机整合,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书法、体育、自然学科为主阵地,确立某一课程主题,并以此为核心,以校园主题节展示为平台,以特定资源为主题,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学科聚焦的主题课程,从而将小课堂(教室)与大课堂(主题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开放式学习,获得身心健康成长。

2)与社团活动的统整实施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中的展示内容来自“快乐活动日”社团活动的真实内容。我校的多个艺术社团与音乐、唱游、美术等课程整合相当成功。

3)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统整实施

我校大队部以丰富多彩的主题节为载体,引导队员自主开展多样化的少先队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培养队员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通过校园(学科)主题节展示课程的实施,我校开展跨学科、跨课内外、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统整,体现多元化、全方位的优势组合,呈现出丰富的课程学习形式,提供多彩的活动体验。例如,每年三月的“魅力语文节”,有美文朗诵、经典诵读、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读书小报展评以及全校性的写字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入了新鲜的调味料,又增长了他们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课本剧是每年语文节的压轴节目。学生人人读安徒生的名作,人人参与读后感的评选,人人参与课本剧的表演,最后决出“擂主”参与语文节的汇报演出。学生在编导、表演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乐趣。

课程评价:推进课程的深度变革

我校成立课程评估小组,探索建构“FUN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评价指标,并依托“评价指标”,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元化评价研究,评估每个学生的“FUN课程”学习状况,科学、全面地评估“FUN课程”统整的效果。

1.“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的评价

主题节的梦舞台为实施课程评价提供别样的平台。梦舞台展示采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自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动态的课本剧、歌舞、展演,又有静态的优秀语文小报、书画作品展示;既有个人的才艺秀,也有以团队节目展示;既有队员自主推荐,又有学校层面的选拔赛。如语文节闭幕式上,脱口秀小达人刘畅同学便来自梦舞台。刘畅写作能力比较强,但口头表达能力一般。为了参加语文节表演,他主动报名参加梦舞台之“脱口秀达人赛”。我校邀请故事大王黄震良为他作专业辅导。闭幕式上刘畅一鸣惊人,成为了校园新星。小小的舞台,成就了孩子们大大的梦想。

2.国家基础课程的评价

我校在一年级尝试用“游园式摘星评价”替代通常的分数评价,弱化和模糊了分数甄别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游园式摘星评价”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如一年级“慧雅书童乐游园的活动”,按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评价活动项目分门别类,以游园的形式去摘星,完成评价检测。

我校在二至五年级采用等第制评价方式,按照各学科的评价模块,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察点,反馈评价结果,弱化分数甄别,充分发挥学生学业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们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特征,整合《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原有的校本课程评价手册《智慧学分卡》和“摘星”评价制,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创设学分积点区,设置“乐乐小超市”,开展以学分积点兑换奖品的评价奖励机制,促使评价更加多元、科学、合理、有趣。

几年来,我们以百年普通“勤·诚”文化为内涵,以“自由飞翔,自然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课程愿景,开展基于学生发展的“FUN课程”统整实践研究,并通过两个维度(射线式统整、聚焦式统整)、四个板块(“学科内”统整、“学科间”统整、“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统整、FUN特色课程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既有“跨学科统整”,又有“学科与活动统整”以及“校内与校外统整”,加强了各个学科之间、课程内容和个人需要与兴趣之间、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放大了课程效应,彰显了浓郁自觉的课程文化。“让课程回归儿童”,以统整实现优势重组,推进学校深度变革与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个性需要,开启学生快乐的学习旅程,实现自由飞翔,自然成长。

专家点评

课程变革创生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四耕

学校课程变革有三个层次。一是1.0层次,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特征,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水平的课程变革。二是2.0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这个层次的课程变革是特色课程化的“线性”课程设计与打造水平。三是3.0层次,学校课程发展呈鸟巢状,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巢状”课程发展与文化创生层次的课程变革。

我欣喜地看到,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以“智慧育人”为追求,扎实、稳健地推进“FUN课程”,在迈向3.0课程之旅中创生了富有个性特点的学校文化。

一是关注学习需求,学校课程具有良好的倾听感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校课程变革的首要议题。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创建于1901年,创始人黄世荣先生意在“要吸收普通人民子弟入学,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遂以“普通”冠为校名。多年来,该校以“智慧育人”办学理念引领,以Free(自由)Unique(唯一)Natural(自然)三个关键词为核心,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FUN课程”,致力让每一个孩子自由飞翔、自然成长。

今天,面对孩子们,我们要思考的是:快乐是不是课程的核心旨意?快乐深层的含义是什么?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心灵比心情更重要。关注心灵的丰富与解放是教育极其重要的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赞成普通小学的“勤·诚”文化,“成智慧之师,育智慧之生,办智慧之校”的办学追求,使教师具有“兼爱、正义、敬业、博学”的育人品质,使学生成为“博爱、正直、负责、好学”的少年。

二是让学习具身,把丰富学习经历作为课程主轴

学习是具身的,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称得上是学习。课程就是让学生体验各种经历,并由此将知识以及其他的各种可能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实现自身的转变。这或许就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道理。普通小学的“FUN课程”表现出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在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课程中释放激情;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实施、评价以及管理课程。这样,课程不是外在于学生的,学生本身就是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

三是关联与整合,多维统整成为课程实施的常态

关联与整合是3.0学校课程变革的关键特征之一。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打破学科的固有界限,找出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知识的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形式,强调内容的广度而不仅仅是深度。归纳起来,普通小学的课程统整有两种方式:一是射线式统整,即以学科知识为圆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进行多维拓展与整合,形成“1+X”的学科课程群;二是聚焦式统整,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建构多学科聚焦的主题课程。

四是浓郁的课程氛围彰显着自觉的课程文化

课程保障条件的落实、课程氛围的营造以及学校文化的自觉生成,是3.0课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小学有两点是特别值得一提的。一是主题仪式化,校园节日活动浓郁了学校课程文化氛围。该校以六大校园节日为主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课程的魅力。二是空间学习化,以丰富的课程实践诠释“空间即课程”的深刻内涵。普通小学的学生真是幸运。学生学习作品的展示、发布、分享成为校园里最美丽的景观。在这里,所有的墙面都是课程平台,所有的空间都是课程场景,加之以丰富、有趣的课程活动,该校营造了浓郁的课程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毫无疑问,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对中小学而言,良好的课程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倾听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逻辑感,严密的而非大杂烩或拼盘的;三是统整感,更多地以嵌入方式实施而非简单地做加减法;四是见识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而不以知识拓展与加深为取向;五是质地感,课程建设触及课堂教学变革,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深刻影响。

文章来源:《现代教学》20174A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