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为什么现在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发布时间:2017-10-09 作者:无 浏览量:5752次

陈默

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

现在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在“内心

上世纪90年代,找我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比较常见的是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有一个案例很典型。一个读初中的女生,在学校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班主任觉得有问题就带孩子来咨询。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再婚。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后妈生了儿子后,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坐在门口做,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所以,让她愤怒的是家庭环境,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症结之后,我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那个时候,大家很尊重老师,孩子的爸爸和后妈也非常配合,对女孩多加重视,作业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做。后来女孩长大后做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

上世纪90年代,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这样的,外部问题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

2000年以后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就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引发了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人生意义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一思考就麻烦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意义并非触手可及,有时大人对此也非常迷茫。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学业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还有抑郁、性别障碍等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在家里穿妈妈的丝袜、文胸,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孩子有问题,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多么焦虑呀。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他们不缺爱也不缺物质,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要求平等和话语权。

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但他们也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就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但等到十几岁了他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多所,万一自己考不上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强烈渴望过有尊严的生活。比如一些90后,他们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结果孩子出来之后,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之,割脉自杀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学校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孩子都是这样管理也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他们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问题。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问题的。

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夫妻俩都比较成熟。成熟与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主要的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中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孩子在外面玩得自由自在、很放松,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家长控制。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会不断打电话:“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 点回来吗?”

家里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做作业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家长总想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而是拖拖拉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吃东西。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第一种问题是家庭结构问题:比如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 容易否定或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等。孩子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而被高度聚焦的人会很容易发火。

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是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应该退出,交给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婆媳、母女之间的矛盾。

第二种问题是夫妻关系不和。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两人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我当时告诉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读初二了。他妈妈说,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否则她的儿子会越来越糟,那男孩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母亲把自己打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第三种问题是亲子关系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里,亲子关系是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有时亲子之间的关系是仇恨,但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时学习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得精神分裂症了,必须去医院治疗。这女孩子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你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她竟哭了起来。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家人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身上。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或暴食症的女孩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人很难取得自我认同,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再举个父子关系的例子。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没有转变。原先爸爸保护儿子是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结果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

母子关系出问题一般的表现是不让儿子长大,高度控制,因为母亲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父女关系出问题,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母亲也是家庭教育的主力。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孩子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

在一般的家庭,只要母亲没什么大问题,都会成为家庭的核心。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处理家庭问题或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会马上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构建适宜的学校环境,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好学校标准之一是提供社交环境。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通过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 发展人格,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交往的环境。我经常说,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安全,让他们自己交往自己玩。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儿童时代要让孩子有快乐的记忆。

好学校标准之二是不把学校变成竞争的场所。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一些人认为考第一名的学生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笑眯眯的,还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这会让孩子对学校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是人与人比赛的地方,好像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了竞争场所。

孩子小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压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等后续的心理问题会逐渐显现。有些从小就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而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就没有能量来抵抗。从小开始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好学校标准之三是评价以过程为导向。学校不该给孩子太多确定性的评价。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欣赏性评价,否则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由此可能导致临床上会出现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学校是一个训练思维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

好学校标准之四是老师要会与孩子沟通。很多时候,老师的讲话方式、教育方法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比如有个学生漏做10道数学题,老师可以这样说:“数学是需要严谨思维的,今天你把这10道数学题漏掉了没做,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些,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漏了,对吧?来,我们拉个钩!”也可以这样说:“你怎么回事啊,你在数学上从来不用心。”小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用前面的方式对于后续教育会很有利,用后面的方式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

如果老师的觉察力低,跟孩子和家长沟通能力差,没事情也会处理出事情来。比如两个七八岁孩子打架了,一个孩子眼泪鼻涕地去告状。老师一看马上就很火:“你们两个,跟你们说过多少次,看看又打起来了!好了好了你别说了,讲也讲不清,你也别说了,都不好,就知道打架。看看你语文考了几分,你数学又考成这个样子,有精力好好学习不好吗……”

这样处理完后,接下去麻烦就来了,这两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心听课,不停地动来动去,后续来上课的老师也会批评他们。放学回家 后,一个小孩回家跟妈妈讲觉得自己没错,老师不公平。

孩子的妈妈第二天早上就来找老师问:“我的孩子很委屈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你问清楚了吗?”老师说:“王小明妈妈,你先回去,一会儿我再问一下啊。”然后把另一个小孩叫来骂了一顿,接着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来了:“老师你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王小明妈妈来了,你就要骂我儿子啊?”

老师心里想:“这都什么事啊,我一个月才拿多少钱?要受这个罪?”接下来他会说:“啊,对不起,我要上课去了,如果不行的话你可以去找教导主任,也可以去找校长。”那个妈妈一听这种态度,就去找教导主任了。

教导主任找到这个老师:“王老师啊,今天早上你们班一个学生家长来找我啦……”老师一听就发飙了:“你们领导是要我们管还是不要我们管,管了却成了我的不对,那我干脆就不管了……”

其实这种事情,3分钟就可以解决。老师首先要意识到,七岁八岁的孩子狗都嫌,打架根本不算个事。“哎哟!眼泪鼻涕一塌糊涂,来,老师给你们擦擦。你们俩都是我宝贝,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俩打架,我晚上觉都睡不着。我晚上睡不着觉,明天谁来上课?小朋友之间打架可不好,你们俩和好了我才能晚上睡得着觉。这样好吧,你和他握握手就代表和好了。好啦,来握个手。对呀,现在开心了吧。你们再拥抱一下,我用手机给你们拍下来,看,小哥俩多好呀!现在老师安心啦,你们俩高高兴兴地回去上课吧,让同学们看看你们俩已经和好了,去吧。”回到家里妈妈问起打架的事情,小朋友就会说:“没啥事,我们已经和好了。”这样处理根本就不会发生后面那么多事情。所以,老师的沟通方法很重要。

陈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本文摘自“爸爸真棒”微信公号。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