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陈默
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
现在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在“内心”
上世纪90年代,找我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比较常见的是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有一个案例很典型。一个读初中的女生,在学校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班主任觉得有问题就带孩子来咨询。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父亲再婚。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后妈生了儿子后,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坐在门口做,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所以,让她愤怒的是家庭环境,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症结之后,我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那个时候,大家很尊重老师,孩子的爸爸和后妈也非常配合,对女孩多加重视,作业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做。后来女孩长大后做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
上世纪90年代,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这样的,外部问题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
2000年以后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从小就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引发了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人生意义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一思考就麻烦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意义并非触手可及,有时大人对此也非常迷茫。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学业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还有抑郁、性别障碍等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在家里穿妈妈的丝袜、文胸,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孩子有问题,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多么焦虑呀。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独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他们不缺爱也不缺物质,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要求平等和话语权。
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但他们也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就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但等到十几岁了他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多所,万一自己考不上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强烈渴望过有尊严的生活。比如一些90后,他们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结果孩子出来之后,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之,割脉自杀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学校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孩子都是这样管理也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他们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问题。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问题的。
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夫妻俩都比较成熟。成熟与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主要的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中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孩子在外面玩得自由自在、很放松,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家长控制。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会不断打电话:“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 点回来吗?”
家里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做作业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家长总想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而是拖拖拉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吃东西。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第一种问题是家庭结构问题:比如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 容易否定或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等。孩子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而被高度聚焦的人会很容易发火。
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是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应该退出,交给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婆媳、母女之间的矛盾。
第二种问题是夫妻关系不和。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两人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我当时告诉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读初二了。他妈妈说,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否则她的儿子会越来越糟,那男孩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母亲把自己打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第三种问题是亲子关系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里,亲子关系是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有时亲子之间的关系是仇恨,但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时学习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得精神分裂症了,必须去医院治疗。这女孩子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你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她竟哭了起来。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家人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身上。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或暴食症的女孩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人很难取得自我认同,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再举个父子关系的例子。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没有转变。原先爸爸保护儿子是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结果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
母子关系出问题,一般的表现是不让儿子长大,高度控制,因为母亲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父女关系出问题,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母亲也是家庭教育的主力。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孩子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
在一般的家庭,只要母亲没什么大问题,都会成为家庭的核心。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处理家庭问题或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会马上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好学校标准之一是提供社交环境。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通过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 发展人格,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交往的环境。我经常说,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安全,让他们自己交往自己玩。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儿童时代要让孩子有快乐的记忆。
好学校标准之二是不把学校变成竞争的场所。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一些人认为考第一名的学生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笑眯眯的,还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这会让孩子对学校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是人与人比赛的地方,好像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了竞争场所。
孩子小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压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等后续的心理问题会逐渐显现。有些从小就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而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就没有能量来抵抗。从小开始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好学校标准之三是评价以过程为导向。学校不该给孩子太多确定性的评价。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欣赏性评价,否则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由此可能导致临床上会出现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学校是一个训练思维水平的地方,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地方。
好学校标准之四是老师要会与孩子沟通。很多时候,老师的讲话方式、教育方法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比如有个学生漏做10道数学题,老师可以这样说:“数学是需要严谨思维的,今天你把这10道数学题漏掉了没做,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些,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漏了,对吧?来,我们拉个钩!”也可以这样说:“你怎么回事啊,你在数学上从来不用心。”小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用前面的方式对于后续教育会很有利,用后面的方式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
如果老师的觉察力低,跟孩子和家长沟通能力差,没事情也会处理出事情来。比如两个七八岁孩子打架了,一个孩子眼泪鼻涕地去告状。老师一看马上就很火:“你们两个,跟你们说过多少次,看看又打起来了!好了好了你别说了,讲也讲不清,你也别说了,都不好,就知道打架。看看你语文考了几分,你数学又考成这个样子,有精力好好学习不好吗……”
这样处理完后,接下去麻烦就来了,这两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心听课,不停地动来动去,后续来上课的老师也会批评他们。放学回家 后,一个小孩回家跟妈妈讲觉得自己没错,老师不公平。
孩子的妈妈第二天早上就来找老师问:“我的孩子很委屈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你问清楚了吗?”老师说:“王小明妈妈,你先回去,一会儿我再问一下啊。”然后把另一个小孩叫来骂了一顿,接着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来了:“老师你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王小明妈妈来了,你就要骂我儿子啊?”
老师心里想:“这都什么事啊,我一个月才拿多少钱?要受这个罪?”接下来他会说:“啊,对不起,我要上课去了,如果不行的话你可以去找教导主任,也可以去找校长。”那个妈妈一听这种态度,就去找教导主任了。
教导主任找到这个老师:“王老师啊,今天早上你们班一个学生家长来找我啦……”老师一听就发飙了:“你们领导是要我们管还是不要我们管,管了却成了我的不对,那我干脆就不管了……”
其实这种事情,3分钟就可以解决。老师首先要意识到,七岁八岁的孩子狗都嫌,打架根本不算个事。“哎哟!眼泪鼻涕一塌糊涂,来,老师给你们擦擦。你们俩都是我宝贝,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俩打架,我晚上觉都睡不着。我晚上睡不着觉,明天谁来上课?小朋友之间打架可不好,你们俩和好了我才能晚上睡得着觉。这样好吧,你和他握握手就代表和好了。好啦,来握个手。对呀,现在开心了吧。你们再拥抱一下,我用手机给你们拍下来,看,小哥俩多好呀!现在老师安心啦,你们俩高高兴兴地回去上课吧,让同学们看看你们俩已经和好了,去吧。”回到家里妈妈问起打架的事情,小朋友就会说:“没啥事,我们已经和好了。”这样处理根本就不会发生后面那么多事情。所以,老师的沟通方法很重要。
陈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
本文摘自“爸爸真棒”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