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理论动态>> 文章
教育要践行| 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8-01-02 作者:无 浏览量:5121次

  内容提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要从过去“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育教学,建立大教育观,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更关注思维品质、注重考查思维过程。

  关 键 词:核心素养 以知识为本 以人为本 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学科本质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是热点也是难点问题。因此,校长和教师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推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一、教育理念变革: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是学校实施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以知识为本”使教育异化为记忆和训练

  我们可以将过去的教育理念称之为“以知识为本”。其具体体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大纲,我国最后一个教学大纲是1999年制定的。当时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应当教哪些内容”“应当教到什么程度”;因此,相应的考核便关注“规定的内容是否教了”“学生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总体来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一维目标。因此,几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的“双基”。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大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三中心论”,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

  其实“双基”的提出非常好,抓住了教学的本质。在数学“双基”中,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概念记忆与命题理解,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证明技能与运算技能。我们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但是在现实中它却往往走向极端,即基础知识扎实靠记忆,基本技能熟练靠训练。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变成了记忆和训练。但是这些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往往遗忘程度也深。有一次,我问大学文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什么是三角函数”“如何求球的体积”等基础性问题,他们回答说“全忘了”。

  后来我就想,我们能不能教给孩子一些让其终身受益、最终会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在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时,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是一维目标还是三维目标?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智慧教育

  我们现在制定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现代的教育理念。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是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强调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能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人生存的需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本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的教育,如古代师带徒的教育,那是过程的教育。第二阶段是知识的教育。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可能是思考的结果或者经验的结果,因此以知识为本、致力于“双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的教育。这种教育缺少的是智慧。而智慧类似于素养,它表现在过程中,如解题的过程、玩的过程、做实验的过程。我们要提倡的是智慧教育,这是教育的第三阶段。因此,我们现在提出的教育目标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的,不仅重视结果(知识),还要重视过程(智慧)、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用人本教育理念管理学校:以“学生立场”贯穿教育教学过程

  中小学校长应该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

  1.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即我们所说的尊重的教育,它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低年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抽象的能力,他们思考问题非常具体,教师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而不仅仅是让其单纯地记忆。

  我曾经给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出了一道题,就是根据已知球的数量与颜色,通过摸球判断哪种颜色的球多。一、二年级学生会以数量多的那种颜色作为判断依据,四、五年级学生会提出两种可能,五、六年级的学生则会估算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是因为低年段的学生还不能理解“可能性”的含义,其经验不足以支撑他对这个知识的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

  有一次,我听一位特级教师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一节有关分数的课。这位老师讲得非常好,他说这节课对教师是个挑战。我对他说,如果这对教师是挑战,那么对学生恐怕就是个灾难。既然这堂课适合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讲,他们也较容易理解,那么为什么非要进行这个挑战,讲给三年级的学生呢?因此,教师不必过度关注讲课的技巧,以及课讲得是否精彩,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能否很好地接受学习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的转变。

  2.建立大教育观:将人本理念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大教育观,明确学校的一切工作、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培养人,都是教育。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外活动的教育价值。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很多都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的。另一方面,学科内教学要注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课堂上除了学科知识教学,对于小学生,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身心素质;对于中学生,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中小学校长要结合学校和区域实际,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化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让每一位教师都牢记并实施于每一堂课、贯彻于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用人本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

  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我曾经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30个本质问题,并写了《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如果把这些核心问题都弄明白了,课就容易讲了。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

  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

  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

  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