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他山之石>> 文章
局长推荐|教室如何设计和布置,更好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
发布时间:2018-05-28 作者:本站 浏览量:5477次

联合国曾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指出:“教育的质量,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又要促进学生社会情绪化发展,及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价值观和创造力。”

而教室作为学生活动的物理场所,什么样的空间设计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如何确保学生在这个空间内能够锻炼21世纪需要的核心技能?

已然成为各国教育改革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2006年就召开过主题为“未来学校——学习环境、教学法和建筑”的研讨会,与来自21个国家的100多名教育者分享他们的经验。

因此,我结合自己去芬兰中小学校参观学习、课堂观摩的感悟,以及访谈当地教师,来分析芬兰教室是如何设计和布置,以满足21世纪学生培养的需要。

芬兰教室-让学习场所成为“白天的家”

芬兰教育者认为,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养成的场所,还是师生聚集,共同生活的“白天的家”。

因此芬兰教室的设计和布置处处体现对师生的人性化关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芬兰每所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有衣帽间或衣帽架。

不管是幼儿园2、3岁的小孩,还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就读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每天一到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脱衣服、脱鞋,穿着单薄的衣服和袜子,身体轻松地进入教室开展一天的学习活动。他们不怕冷吗?

这是因为:第一,芬兰每间教室都安置了很好的通风系统和温度调控系统,四季保持20多度的恒温,一旦孩子进入教室,通风系统就会自动排气,更换进新鲜的空气。

第二,教室内铺有柔软的地毯,这样穿着袜子在教室走动也不会冷,学生们还可以坐在地上、或趴在地上讨论,让身体得以放松、休息。

芬兰小学教师Susane告诉我,他们相信“人在身体舒服、放松、自由舒展的情况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自由驰骋。

而把自己的外套、鞋子、书包放在衣帽间,也能让教室内部更整洁、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互动空间。

其次,芬兰中小学教室特别注重对家具、色调、生活用品的精心选择和使用。

教室内部多以暖色调为主,让人走入其中就有一种很自在、方便、生活化的感觉。

中小学教室一般都有很大的窗户,基本占据着一面墙,同时配有窗帘,方便师生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或者所需要的气氛,自由调节所需要的光度,营造出一种居家品位。

每间教室又配有水池、洗手液、手纸、镜子、甚至沙发等生活用品,供孩子们使用。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渴了,他们便可直接走到教室后面的水池取水喝,无需跟老师打招呼。这样自由、舒服、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就是为了让学生爱上在校时间,把学校当成自己“白天的家”。

最后,芬兰教师用学生的作品装扮教室,营造师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小学阶段实行的是全科教师,即一名教师几乎要教授全部的课程(包括芬兰语、英语、数学、宗教、环境、音乐、手工等,体育除外),并要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这样教师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装扮自己的班级。

他们对教室的布置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按照个人风格和教育理念装扮教室,比如桌椅如何摆放,是三五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还是传统的一排排座位;地毯、窗帘选什么颜色;教室门口如何装扮、班级全家福贴在哪里。

教师在设计这些的时候,教室已经不单单是他工作的场合,慢慢变为他在装扮自己的“家”。

另外,为了强化教师对班级的归属感,小学教师的办公室就设置在班级内,它是一个隔间,教师透过玻璃,就可以观察到学生的一举一动。

二是教师用学生的作品装扮教室,与中国不同的是,芬兰教师不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筛选,即使是不成熟的作品,芬兰教师也会大方地把它摆放在教室内,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同,更让他在走进教室时,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践行大于言说,在这种无形中,师生构建对班级的归属感。

芬兰教室学习环境支持教学理念和方法

芬兰教室-学习环境支持教学理念和方法


芬兰著名校园设计师Ilkka Salminen说过:“教室的设计,首先应当服务并支持学校的教学理念

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传统的教室,而在芬兰的一些学校里,教室内外都是潜在的学习空间,所有的教室设计都旨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一个有教育创意的设计师应当能够使教室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动力,并让他们在这里开展学习活动的每个瞬间成为一种有趣的生命体验。

在《芬兰中小学国家课程设置及特点》一文中,作者指出芬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既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最大发展,又要提升学生的合作、互动能力既要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兼具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与我国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不谋而合。那么,芬兰教室到底是如何利用空间,以支持学校的教学理念的?

一是打造自由空间,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于韦斯屈莱大学附属小学Norssi为例,学校的每一寸空间,都是个人学习的场所。

在教室角落里有沙发、在教室外有圆桌活动区、在走道内有舒服的长凳、在图书馆有安静的个人空间,小学低段学生一周两节的自由阅读课,学生就可以不限场合、不限姿势,在任何他们想呆的地方阅读。这样的自由空间,不仅仅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它也为学生进行同伴分享提供随时随地的可能性,因为它也可以是三五小组自由聚合的场所。

芬兰小学教室内

二是运用桌椅的灵活性,构建合作式学习空间。在芬兰中小学教室里,低年级还是采用传统的排排坐的桌椅布置,到了三年级,更多是大家围成一个圆摆放桌椅而坐,或是三五张桌椅拼在一起,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便于教师开展分组指导。有些桌椅还带有轮子,方便师生根据需要灵活移动和组合。

有些教室内用健身球取代传统的椅子,既然让学生身体多活动,以避免久坐所带来的身体伤害,又方便学生随时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芬兰学校利用桌椅的连通性的方法,也为学生之间互动、社交能力的养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是把固定教室和“主题教室”高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步学习。对生活技能的培养是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不仅开设手工、木工、家庭经济课、缝纫等生活教育课程,学校还配有手工室、木工室、家庭经济课、缝纫、缝纫机室等“主题教室”,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

比如木工教室就是一个各种机械齐全的车间,材料配备齐全,孩子们在这里做出各种创意作品。在家庭经济课教室,冰箱、微波炉、面板、刀具等各类制作食品的厨具一应具有,件件不差,孩子们拿起锅碗瓢盆,在实践中学习必备的生活技能。

缝纫教室里,布匹房、织布机、缝纫机都有,挂满了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加工的成品,有的干脆自己身在穿上。

芬兰教室-大自然和社区是最好的教室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这在芬兰已成为共识,这就让芬兰教室具有开放性特点。

小至幼儿园的孩子,每周都会去森林里活动,甚至在特色化的芬兰森林幼儿园里,他们每天都会去森林里展开教学,即便下着雨,幼教老师依然带着孩子在细雨中玩耍、渗透生命教育。

在于韦斯屈莱的一所幼儿园,我询问园长Anna:“在森林里活动,孩子们学到的最重要能力是什么?”Anna告诉我:“是团队合作能力。在森林里爬上爬下,孩子们更容易学会相互支持和合作,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你负责东边,我负责西边,一起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很好的team player。”

大到初、高中学生,在森林里的开展田野调查。我在芬兰亲身体验了多节以大自然为教室的课堂。

比如七年级的“地理与生物”这门课,教师把课堂搬到了学校附近的树林中开展,学生的任务是搜集森林中不同类型的树叶,并做好记录每种树叶是在什么土壤下生长出来的。

教师就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头行动。最后,学生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调查结果,如果这一小组比其他小组少收集了两种,要分析为什么;也让学生自由发表此行的收获和感悟。由此获得的对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认识,想必比教师口头传授更有效吧。

与此同时,芬兰教室开放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与当地社区、公园、体育场、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的连通。我在Norssi小学听课期间,就跟随老师带着小学生去手工博物馆上课,老师会设计这节手工课的主题,而博物馆提供给孩子手工材料和场所,以及展示的平台,并且馆员会协助教师指导孩子们动手操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最大支持。

总而言之,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养成的场所,更是学生们分享见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发展社会性和情感性的场地——在这里,孩子们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

芬兰教室的设计,就从学生生活场所、学习环境、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养成这三个维度进行布置,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人性化关怀,更多个性化发展支持,更有效的合作学习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以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要。

文丹,曾是上海公立学校教师,现留学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系,并在芬兰养育儿子,儿子小名小觉。作为中芬教育的亲历者与研究者,文丹希望通过自己对芬兰教育的深度观察,让中国读者看见芬兰教育的细节。

文章来源:第一教育(diyijiaoyu)、钱文丹个人公众号“芬兰吧”(European-cities)2018年1月30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