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快递>>教育视野>> 文章
高中教材和课程全要变! 各科变化明细在这里!
发布时间:2018-09-03 作者:本站 浏览量:10070次

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各科教材将有哪些新变化、新要求呢?学习哥来为你一一解读!

五大变化

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

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见下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两大热点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学生如何应对?

举措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情感、能力、审美情趣同步发展学生应着眼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举措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要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旧模式,使阅读返璞归真。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举措四:培养阅读兴趣。不能因此把发展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把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举措五:恰当地运用现代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总体是继承,删减了一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

变化一:课程结构

修订的课标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这三种课程非常明确:

1.必修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生水平考试内容,当然也是高考内容。如果学生只想高中毕业,那么学习必修课程就够了;

2.选择性必修: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生要参加高考就必须学习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3.选修课程:是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如果学生要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则必须根据自主招生学校要求选择其中的内容进行学习。

变化二:课程内容

(一)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

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二)内容的删减与增加

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文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这一章里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三)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

1.必修课程

主题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这四单元内容常用逻辑用语与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有变化外,其他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内容基本一样。

变化的地方:

(1)删减了命题及其关系——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删减了简单的逻辑连结词“或”、“且”、“非”;

(2)增加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与定义的关系。

(3)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主题二 函数

函数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函数应用。这些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基本一致,仅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1)在函数的概念的内容中删去了映射;

(2)在三角函数里删去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主题三 几何与代数

几何与代数内容包括: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复数、立体几何初步。

这三章内容与实验版课标要求大致一样,有变化的是:

(1)将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解三角形”融入进“平面向量”这一章内;

(2)“立体几何初步”删去了三视图这一内容。

主题四 概率与统计

内容包括:概率、统计。

内容的变化:

(1)概率中增加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2)统计中删去了系统抽样和变量的相关性,将“变量的相关性”移到了必选修中“统计”这一章内;

(3)统计中新增了用样本估计“百分位数”这一内容。

主题五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这个主题是新增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要求学生撰写开报告、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

2.选择性必修内容

主题一 函数

内容包括:数列,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主要变化:

(1)数学归纳法原来在推理与证明里,现在放在数列里,并且变为选学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2)在一元函数导数及其应用里,删去了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和定积分

主题二 几何与代数

内容包括: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主要变化有:

(1)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前是安排在必修2圆与方程里面,现在将此内容放到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一章内,这样知识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

(2)抛物线由原来的理解变为了了解,降低了要求;

(3)去掉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表述。

圆锥曲线整体要求有所下降。

主题三 概率与统计

内容包括:计数原理、概率、统计。

其中,内容变化的有:

(1)概率中的超几何分布由原来的“理解”变为“了解”,降低了要求;

(2)增加了全概率公式,提高了要求;

(3)统计中相关系数提高了要求,增加了样本相关系数与标准化数据向量夹角的关系内容;

(4)将必修中的变量的相关性移到此,但删去了统计案例。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内容,“新”的地方具体体现在哪里?

变化一:课程目标

它由四个要素构成,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要素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四个重要方面。

文化意识是我们学科的价值取向,它指引着课程承载的文化,那么文化是有价值取向的。所以文化意识的建构特别关注对学生跨文化的认知,跨文化态度的形成,以及他的跨文化行为。

思维品质是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素养要素。过去的课程目标是没有这样一个思维的含量的,它具体的内容都是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上,虽然也有多元的这样一个目标,但是里面没有显性的、对思维方面的一个目标的具体要求。所以这次思维品质作为一项新的课程要素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整个大的国际和国内发展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这样一种培养。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这种创新的思维、有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这样来构成的,所以在思维品质当中就提出了逻辑、批判、创新三个。这个思维不同的形式需要在我们的英语课程当中对学生加强培养。

那么学习能力其实是提高学习效率,也是落实学习质量的重要的保障。所以我们在整个课程实施当中需要把对学生学习能力,也就是将来学生自主发展这样的能力放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构成学生将来终生发展的一个基础。那么这四个要素就构成我们现在英语学科的新的课程目标。

学习哥解读:

语言能力,听说读看写;

文化意识,中外都了解;

思维品质,独立创新咧;

学习能力,策略效率绝。

变化二:课程结构的变化

图为新的课程结构

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6学分)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以必修课程的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一为命题主要依据。

选择性必修课程(8学分)供有学习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在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学分后,方可参加高考。高考应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二为命题主要依据。

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学习哥解读:

搞定必修,高中能毕业;

搞定选择性必修,可高考;

搞不搞选修,看你兴趣了。

变化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过去是呈现为碎片化的一种教学,老师们在教学当中重视词汇的教学、语法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因此在这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当中就提出了六个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

首先第一个要素是主题语境。也就是说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语言教学,那么语言教学有了主题意义,它是通过语篇来呈现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语篇。语篇有不同的类型,所以也称为语篇类型。语篇当中承载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就是它是一个载体,把语言知识、文化知识通过语言承载在语篇当中。

那么对于第三个要素语言知识和第四个要素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学习,也就是一个意义探究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对于这样的一个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需要通过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理解、内涵的分析、比较、评价、批判等等。那么这个过程实际是需要运用语言技能,也需要运用学习策略,所以第五个要素语言技能和第六个要素学习策略就作为课程的内容。

这六个要素都是由主题意义引领下由语篇为依托的,通过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技能和策略、促进语言文化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调整之后,教学方式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的那种模式化、表层化或者碎片化的教学,就要重新思考走向一个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就提出了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学习哥解读:

主题看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语篇文体不同,形式多样;

语言就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

中外文化有差异,物质精神要hold住;

语言技能要全面,听说读看写来一遍;

学习一定讲策略,助你轻松又高效。

变化四:更新更全的附录

1、新《课标》增加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2、《词汇表》:03版《实验稿》收录了3500个单词,而新《课标》共收录了3000个单词,含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1500个单词。高中英语课程应学习和掌握500个单词(表中加有一个*号),累计达2000。选择性必修课程应学习和掌握1000个单词(表中加有两个*号),累计达3000。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增加200个单词。新课标相比2003年课标要求的3500高考核心词汇,共删除了789个单词,并相应增加了一部分单词。

3、《语法项目表》:新《课标》在句子成分部分,增加了按结构分类;主从复合句部分,增加了同位语从句;去掉了间接引语。

4、增加了《教学案例及课文原文》,这些也是考生今后写教案设计的范文参考。

5、去掉了《功能意念项目表》及《话题项目表》。

下面是新修订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整理的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1)变化前是以教材来区分必修、选修,变化后是以知识模块来区分必修、选修。划分更加细致、科学、合理。

(2)必修模块为合格性考试内容,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为等级性考试内容。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充分注重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包括5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每个模块2学分,共6个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3个系列(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每修习完成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必修课程主要变化是将每部分内容更加细化,每个主题都明确了“学生必做实验”和“教学提示”,为促进全体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选择性必修课程三大模块在内容方面,新版本和实验版基本是一致的,但学习要求有所提高,且强调学生必做实验并提出情境素材的建议。

选修课程中实验化学模块变动较小,增加了“STSE综合实验”,主要内容是围绕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探究,增加了与材料性能和生命健康的联系。将原来的“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整合为“化学与社会”,增加“STSE综合实践”,内容主要为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调查、参观等。增加“发展中的化学科学”系列,包括:化学科学研究进展、作为交叉学科的化学、化学工程研究进展。这一系列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前沿发展的面貌与趋势,激发学生树立以化学作为专业和职业的兴趣和理想。

变化一: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融合了原有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是指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变化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变化三新增学业质量

高中生物学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及其划分的水平,结合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重要概念、方法等对学生学习相应的课程后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的描述。

包含4个水平,每个水平对应4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质量描述。学业质量标准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仅限于必修课程内容,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考试的命题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四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全部内容,不包含选修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课程性质中的“变”

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学习哥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学习哥解读: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3.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学习哥解读: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4.课程目标发生改变

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学习哥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5.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是六门课程。

新课标中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并规定了选择性必修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是《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最大的变化是将大学的很多知识放到了高中阶段。

6.学业质量要求的补充

(1)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最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员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学业质量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

(3)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学生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

学习哥解读:新课标增加“学业质量”,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在很多方面有了新的“样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化一:课程内容有所增删

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相比,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删。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专题史变成了通史,按时间排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古代史部分所增加的内容

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汉朝开疆拓土
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融合、区域开发
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等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变化

比较引人注目的一是抗日战争部分,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

世界史部分所删除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
巴黎公社
1929年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苏联经济建设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等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主要新增了“文化传播与交流”模块、选修课程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大模块都是新增内容。

变化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明确

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将学业质量划分为水平1到水平4的不同层级,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是全体学生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必须达到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基本参照。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能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的合力。

变化一:课程内容大变动(3+7——2+3+9)

变化二:教学建议

新版课程标准表述内容与文字大大精练,对实验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观念、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条内容进行了删减与修订,融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

同时,新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即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变化三:评价建议

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如采取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思维清晰可见;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其次,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强调表现性评价,指明在演示过程、实验与调查过程、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一改过去三维目标评价模式。随着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在原来三维目标评价基础上,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决策交流等能力的形成,主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内容渗透。

变化四: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实施建议中新增的特色便是增加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评价目标:以素养为命题立意,以学业质量为命题基础;

评价框架的制定:核心是确定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三个维度分别是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

结果反馈:以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特征为依据,反馈结果应结合具体任务反应实质内容。

总体而言,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许多共同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两版本课程标准有“持续发展”和“一脉相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版本又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这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符合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来源:根据百师联盟教育中心整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