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推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5月14日,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第二届理事会暨“全学习领导力”高峰论坛在北京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举行。著名专家徐洁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主题分享,详细剖析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相关内容。徐教授的分享内容详实、颇有启发。特此摘录会议报告供各位同仁分享学习。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很多时候设置优质问题时往往要花费很多功夫,这也是一位名师与新入职教师的区别所在。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打造优质课堂的关键。
课堂问题设计的不良倾向辨析
1.提问一点即过,学生思考时间短
2.提问过于频繁,碎问碎答
3.提问随意,概括或模糊不清,不便于评价
4.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
5.没有充分考虑提问方式的使用条件
6.提问形式单一,简单僵化,提问面较小
7.教师控制问题答案,有霸权倾向
8.问题的开放性不够,忽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9.理答不当,提问中流露出的歧视现象
把握优质课堂问题的典型特征
优质的课堂提问往往可以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引起深度学习
问题的设置分为不同层级,以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例:
教师的提问往往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对比下面两种提问方式——
原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表。
修改后:请同学们比较这个图表,分别说出它们的三个相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哪个更能促进学习?
教师在提问时暗含着对方法的支持,我们要向45分钟要质量,言外之意,我们要将每一分钟用在刀刃上,如果改成第二种提问方式,学生就会进入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
优质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情境性,与生活相贴近
例如,学习“日界线”之前,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一孕妇乘船从中国的上海去美国的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男孩,但先出生的女孩却叫后出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中的方法提示思考的核心,是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例如,“请依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规律?”再如,“已知反气旋是气旋的逆现象,请同学们根据气旋的气压、气流运动方式和形成的天气等特点,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推测反气旋的特点。”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归纳的方法和逆向思维的方法。
课堂需要问题,问题从谁而来?从哪里而来?
我们的问题通常从学习材料里来,从课程资源中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从学生而来。
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孙维刚老师讲过一个案例:一名初一的小同学,问他的数学老师:“老师,课本上说,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做有理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会给出什么样的回答呢?有的老师说:“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如果真的这样回答,是非常遗憾和非常残酷的。宝贵的火花便将熄灭,而走上那样一条路:学习时,不再思考,刻板记忆,不求甚解。渐渐地、渐渐地,思维着的心灵变得麻木了……
殊不知,学生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把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做有理数的原因在于翻译上的失误。“rational number”,日本人翻译成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本译成中文。
rational的常用意思:理性的,合乎情理的。
另外一个意思:比。
“rational number”指的是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
恍然大悟: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1/2,整数同样是,2是2/1,也是4/2,……所以,整数和分数统称为“rational number”(可比数)。
学生能提问题是对教师的奖励,如果老师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但我可以回去查查书或问问别人。并且可以夸奖提问题的同学:“你的问题提得太好了,把整数和分数称为有理数,肯定是有原因的,凡是不明白的就要问个为什么,老师要对你提出表扬。”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提问,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定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上。我在教授语文课和物理课的时候,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一篇新课文,学生自学后竟然没有问题!
钱梦龙老师执教《故乡》一课时,当被告知学生没有问题时,钱老师决定指导学生如何提问,原本没有问题的学生竟然一下子提出了600多个问题。有人疑惑,学生提出600多个问题,老师的课该怎么上呢?
老师是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在哪里的,无论孩子提多少问题,老师都可以把孩子引导到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上去。但是,学生提不提问题,经历不经历这样的过程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闭合的解决问题的回路,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我们还是要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授课。
关于提问方式,许多老师,包括我刚开始教学时,经常提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呀?是不是呢?有没有啊?作者是谁啊?学生齐声回答,或者七嘴八舌地喊。表面上看着课堂挺热闹,事实上并没有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这样的问题不提也罢。有的人说,这样的问题也不太耽误时间,也无所谓。我觉得有所谓,一节课提10秒20秒时间不长,一学期呢?六年呢?九年呢?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深度的学习,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这样的问题我们最好不涉及或者少涉及。
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非常多,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提问的水平。
围绕学习目标提问
系统设计问题
问题有层级性
提问把握适当时机
问题简练明晰
问题难度适宜
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的提问有一个原则,要从低水平提问走向高水平提问。这个提问,发问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提问分为以下环节:
最难点在于理答,理答就是学生提问后老师的反应与处理,这个地方是最见功夫的。我们所谓的精彩课堂的生成往往是在这个环节发生的。
基于评价的课堂问题设计思路
我们强调教学评一体化,不是在最后、临下课的几分钟进行,而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个“评”现在又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国家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中考和高考都要发生一些变革,这也促使了课堂评价的改变。我们试图通过“评价”这个环节来获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获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的多元化
解决问题的四个重要方面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应当嵌入量规评价,是与教学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发生的,将评价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价成为促进学习、推动学习进行的动力。
我觉得,这个评价量规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出来的,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结合学科的不同量身定做。语文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是,怎样才算是有感情地朗读呢?读好的“标准”是什么?缺乏证据。
【崔成林老师案例】:
小学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段摘录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文字。
生1: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没有听出气势汹汹的感情。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2:—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感情还是不够。还得再叫一个同学。
生3:—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很好,这位同学朗读得很有感情。
朗读评价标准:
1.声音很大,口气硬。(1分)
2.气势盛大,表情严肃。(2分)
3.情绪发泄,口气暴躁,表情凶狠。(3分)
加入量规评价,“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变得更易操作,也更容易精准达到教学效果。
简单的量规示范: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角度评分
1分 能识记,基本理解
2分 能掌握知识的相互联系
3分 能迁移灵活应用知识
从学生合作学习表现评分
1分 能自主学习
2分 既能自主学习,还能帮助别人
3分 在合作学习中有组织、带动作用
课程视野下课堂问题优化策略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
知识学习: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
我们的课堂变革,只有放在课程视野下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把学习方式变革为学生合作学习或简单地添加ppt课件都不能触及根本。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我们需要从课程入手,我们要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构。深度的学习就要让学生进入结构化的学习。
走向深度学习的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
从系统的角度学习知识,置知识于系统之中,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练习题的结构化,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抓住本质、简化记忆。知识结构重构,打破学科壁垒。中小学数学知识,如果一个一个去攻克,一个一个去掌握,不利于深入学习,事倍功半。观察、分析、寻找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解剖个性,则会事半功倍,提高能力。实现课程与课堂的相融共生。
作者简介:徐洁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山东省泰安南关中学、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泰安市教育局等单位任职。“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专家、山东省课程专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指导专家。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
转自:校长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