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发展规划(2017-2020)
第一部分 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一)学校沿革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肇始于1922年8月22日,由首任校长韩大受(字可吾)创办,校名为“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杰出校友华罗庚为首届校友之一。1947年8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学校增设高中,是年10月,学校更名为“金坛县立中学”,著名书画家吕凤子手书校牌。1951年4月,学校奉苏南行政公署之命改称“金坛中学”,隶属常州专员公署。1953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行文将学校定名为“金坛县中学”,隶属镇江专员公署。建校40周年之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学校手书校牌。1959年,学校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1985年11月,为纪念杰出校友华罗庚,江苏省人民政府下文将学校更名为“华罗庚中学”,次年3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新校名。1999年12月,江苏省教委批准学校冠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学校于2000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二)学校现状
1.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72名,教职工217人,教师196人,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硕士学历达28.57%,中高级教师比例81.8%,优秀教师比例达63.6%,图书馆、实验室、校医室等岗位工作人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学校占地134亩,绿化率达60%,各类设施设备齐全,配置较为完善,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2.发展优势
(1)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近百年来,历代先贤重学重教传统生生不息。卖掉自家良田办学救国的首任校长韩大受,曾师从居里夫人、引导华罗庚走进数学科学研究殿堂的留法博士王维克,学识渊博、授课生动的李月波,方正不苟的钱闻,平易可亲的丁浩霖,被称为数学“四大台柱”的储拔、徐敏之、虞孝如、吕去痴等,这些先辈名师们治学育人的优秀传统和爱国修身的美德情怀,涓涓汇聚,如源头活水,滋润、濡染一批批后昆俊彦,并不断积淀成学校深厚的文化传统。
(2)教育成果丰硕,杰出人才辈出。在校训“发愤为雄”的激励下,诞生了以华罗庚为代表的杰出校友群体,其中一部分校友在有关领域成为世界顶尖人才,如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院士、物理学家汤定元院士、被誉为我国外弹道之父的浦发、地质学家孙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负责人钱骥教授、低温物理学家周远院士、军旅科学家虞以新教授、中科院物理学家汤克云教授、哈佛大学仲冬平教授(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工作者)、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人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天若、“蓝领精英”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邓建军、1998年高考省状元哈佛大学研究院罗斌等等。华罗庚、邓建军两位校友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莘莘学子在杰出校友华罗庚“梁园虽好,却非久留之地”的家国情怀和 “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的熏陶和激励下,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砥砺前行,薪火相传,谱写了学校发展的华彩篇章。
(3)华罗庚精神成为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华罗庚的事迹、精神、思想、影响是学校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一直以来,学校以弘扬华老精神为主题,建设“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因为是华罗庚的母校和以华罗庚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厚爱,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学校八十华诞时为学校题词“弘扬华罗庚精神,育二十一世纪英才”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书“希望你们培养更多爱国爱民、勤学好问、坚韧拼搏、善于思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为振兴中华伟大事业做贡献”,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为我校题词“谨祝华罗庚中学培育出世界级的学者” 。
(4)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项目管理为抓手,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新常态。在省规划办课题《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架构和实施的研究》《基于叶圣陶“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教育研究》等课题引领下,学校以培养文理并重、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围绕课程建设,着力推
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学校现有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分别是“环境科学教育基地”和“高中数学课程基地”。
(5)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员工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勤勉敬业,开拓进取,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四星级先进集体、江苏省首届文明学校、江苏省体育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首批)、江苏省物价诚信单位等荣誉。
3.存在问题
(1)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布局调整等原因,学生宿舍楼、体育运动场馆、艺术功能教室等不能充分满足教育教学使用需求。训练馆设施陈旧简陋,教师办公场所配套设施达不到现代化学校的相关要求,学生体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馆舍不足,现有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
(2)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尽管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但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还未能真正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效益还未能充分显现,课程基地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
(3)教师专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有待进一步的激发,优秀教师群体有待进一步壮大。
第二部分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校训:发愤为雄
办学理念:精勤不倦 卓越发展。
“发愤为雄”为首任校长韩大受于1926年提出,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建国初期学校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时期,学校的主要着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2014年10月前任校长廖伟文根据学校发展情况,认为发愤为雄校训应包含“注重学习、关注细节、遵循规律、善于等待、崇尚自由、鼓励创新”等内涵;当下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培养目标应该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精勤不倦 卓越发展”是现任校长谭瑞军根据新时期学校发展定位,结合校训“发愤为雄”和华罗庚精神“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聂荣臻元帅为华罗庚题词)提出的办学理念。精勤不倦是卓越发展的过程和条件,卓越发展是精勤不倦的目标和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卓越发展表现在,一是要具有家国情怀,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系家乡和国家的情怀;二是要有自强不息之志,即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意志;三是要有个性之长和创新精神;四是成就卓越,培养的学生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创新人才。
(二)发展目标
学校坚持走“弘扬华罗庚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人才”的特色之路,以创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高中为奋斗目标。
1.课程发展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华罗庚精神教育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构建体现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文理并重、德才兼备”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文化;以改变教与学方式为突破口,推动以“探究、领悟、建构”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教与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卓越发展,高质量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
2.学生发展目标
学生个性特长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关键能力、初步的学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今后人生发展道路上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3.教师发展目标
每一位教师秉承华罗庚先生“甘为人梯”精神,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卓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能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打造一批在常州市乃至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第三部分 发展项目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发展项目
1.任务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本校实际,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逐步形成“文理并重、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和“自主、探究、批判、建构”的特色课程文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卓越发展。
(1)致力于构建开发学术性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多元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优质发展提供适切而丰富的课程。
(2)致力于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初步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卓越发展。
(3)致力于构建特色化、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机制,为建设学术性普通高中提供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2.实施策略
(1)围绕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内容、学科教学实施、学科教学评价等方面,以深入推进导学案教学策略为抓手,实现国家课程的统整和校本化实施。
(2)设置和完善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等课程门类。
(3)大力推进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推动以“探究、领悟、建构”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教与学策略的实施,组成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
(4)依托“环境科学教育”和“高中数学” 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建设特色课程文化,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宽阔的学习视野、较强的关键能力、良好的创新品质。
(5)开展拔尖创新学生培养工作。
(6)建立专家引领下的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团队,初步形成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机制。
(7)持续打造品牌活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华罗庚班”品牌,通过名校联盟,开展校际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优化“我们爱科学”冬令营,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开展初高中衔接学习辅导,拓展初中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施学科竞赛模块教学,集中优秀教练员之长促进学生学科学习卓越发展,积极开展“登峰杯”系列学科竞赛活动;④开展学习质量监控大数据分析,为重点难点突破、学生个体精准化辅导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学生发展项目
1.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为学生卓越发展奠定厚实基础。
(1)道德素养方面:忠于祖国、遵纪守法、知礼谦让、学会做人,培养“合格公民”,无任何违法犯罪现象。
(2)意志品质方面:志存高远、乐观向上、坚韧刻苦、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3)学业基础方面:学会求知、知识面宽广、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高效、思维方式科学、学科发展均衡。
(4)人文素养方面:培养具有多方面关键能力的优秀学生,让其成为学会审美、形体举止高雅、懂得现代礼仪、演讲谈吐自如、具有宽广视野、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5)身体素质方面:掌握卫生常识、能够生活自理、学会生存;养成健身习惯、身体健康协调、学会健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优秀率30%以上;近视新发病控制小于3%。 通过模块教学,使每一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6)技艺特长方面: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或掌握一种艺术技能,善于艺术欣赏。
2.实施策略
(1)围绕《基于叶圣陶“培养合格公民”思想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研究》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探究“合格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有序、务实推进学校德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不断挖掘学生潜力,将江南文学社、模拟政协等社团打造成江苏省有影响力的社团。
(2)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创建优美育人环境。
一是倡导以“追求学生卓越发展”为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中心的生命教育体系。
二是落实“八礼四仪”养成教育活动。继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高习惯养成水平。
三是创建“数字化”、“人文化”、“书香型” 校园,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四是着力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具有内涵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评价办法。
五是开展“道德讲堂”系列教育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六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建设好“心晴”心理咨询室,培养学生健康快乐的人格。
(3)构建完善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体系。
依据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分年级设计活动主题,采取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针对“合格公民”教育,高一年级侧重于修养身心、涵育情趣、操习技能等,诸如礼仪礼数课、琴棋书画课、国乐鉴赏课、通识博览课等水平性活动系列。针对“精英品质”教育,高二年级开设的活动有现代哲学课、未来地球课、法庭辩论课、英文原著品读课、触摸世界典籍课、寻访正在消逝的文化课等。为进一步提升品格,在高三年级开设未来社会课、创新与营销课、面试课、爱与情课等。
具体活动内容有:?“玉裁杯”中文听说读写大赛,包括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维克杯”英文风采大赛,包括演唱比赛、演讲比赛、书写比赛等。?“师韩杯”学生篮球联赛④青春励志远足活动⑤走进高校综合实践活动⑥星焱志愿者活动。
(4)继续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结合我校实际,在三年内对我校全体班主任教师、见习班主任分阶段进行全员培训,使班主任逐步掌握实施新课改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综合课的能力,培养一批在常州市乃至省内知名的优秀班主任。
(三)教师发展项目
1.任务
以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为抓手,通过内外联动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研究型”、“专家型”优秀教师。
充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关注教师的人文需求,兼顾教师的个性特长,强调“因人施培”、“因需施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三年内我校新增研究生学历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不低于33%;新晋升高级职称的老师不少于9名,高级职称人数比例不低于59%;新获得高一级学术荣誉(五级梯队)的人数力争达到30人左右,其中学带6人,骨干8人,骨干教师人数占73%;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名,特级教师1名;培养一批在区市乃至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起到引领本学科教育教学的领军教师。
2.实施策略
(1)实施三大工程: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
①青蓝工程。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通过指导老师的传、帮、带推动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②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采取导师制培养+任务式驱动+多平台发展的方式,培育和造就一批教育教学功底深厚、教学风格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学术视野广阔的区教育教学领军人物。
③名教师培养工程。聘请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或申报区市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推动优秀教师成为能引领和示范区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的名教师。
(2)重点开展四项研究:课程改革研究、高效课堂研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优秀学生培养的研究。
①课程改革研究。以实践省级课题《学术性普通高中课程架构与实施的研究》为抓手,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②高效课堂研究(自主学习)。以导学案为抓手,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高效的学科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卓越发展。
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举办“微课”、“微视频”培训及评比;立足于“整合”与“有效应用”,各学科积极开展e学习主题观摩、专题培训、成果展示等活动,在“课型”、“课例”、“环节”等方面多尝试,选择试点学科或教师,提升教师应用水平,推动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
④优秀学生培养的研究。
(3)实施两个考核:基础性考核和发展性考核。
通过基础性考核,全面、科学、规范地评价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发展性考核,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
(4)打造多项品牌。通过打造学科(教研组)、教师、校本课程、教育(班级)管理、教科研成果、教育教学活动(项目)等品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力的学科和教师。
(四)校园发展项目
1.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面向未来的原则,传承学校的百年历史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安全、便捷、智慧的校园教育教学环境。
2.实施策略
(1)构建智慧校园
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构建信息化、智慧化校园。首先,制定“智慧华中”总体规划,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基于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智慧华中”总体规划。其次,优化智慧校园硬件建设,特别是新校区,将建设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系统,实现课堂多媒体教学、各项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兼顾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建设先进的校园监控安防系统和标准化高考视频监控系统。第三,完善智慧校园软件建设,依托信息化统整学校一切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提高人与人协同、物与人互动的智慧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2)构建绿色校园
首先,校园建设以生态和谐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育人环境,养成保护生态文明习惯为宗旨,坚持环保、美观、经济和实用的原则,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努力打造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低碳节约型的生态育人环境。其次,校园环境建设要真正实现园林化,通过植树、栽花、种草,充分运用园林艺术手法,把校园内拥有的空间全部绿化美化。达到学校校园绿化覆盖率不低于60%、绿地率不低于40%的标准。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学校绿化建设要保持与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相一致,突出教育主题,把学校百年历史人文积淀融入进去,同时凸显华罗庚精神印记,让校园环境为教育教学能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让校园环境本身成为最直接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熏陶,培养师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珍视生命,让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乐园,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3)构建人文校园
面向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因此必须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实现服务的人性化最重要的就是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首先,校园建设必须彰显学校文化气质,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完善,都必须很好地融入省华中近百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其次,建设要必须增强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校园必须有开放的胸怀,要为培养具有地球意识的公民创造条件,因此,要在物态环境建设上围绕营造国际理解的氛围,拓宽师生国际理解的视野,促成国际理解的理念和提高国际化素质上创造有利条件。
(五)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规划阶段
2017年6月—8月 规划的调研、起草、论证、宣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7年9月—2018年7月 规划全面实施,各处室分项目落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018年7月—8月 一年规划实施的考核与总结,检讨得与失。
2018年9月—2019年7月 实施第二年度规划任务。
2019年7月—9月 第二年规划实施的考核与总结,检讨得与失。
2019年9月—2020年7月 实施第三年度规划任务。
2020年7月—8月 第二年规划实施的考核与总结,检讨得与失。
3.第三阶段:评估验收。
第四部分 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建立由学校党总支、行政、教代会、家长委员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决策共同体,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反复的调研、论证,及时的修改完善,保证规划的引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学校以项目化实施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有效落实。教代会要充分发挥教师与行政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宣传引导,同时也要维护教师权益关心教师生活,凝人心、聚人气。
2.建立规划实施和考核领导小组。
(二)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建设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制度文化。
2.推进实施项目化管理机制, 学校、 各处室、 各年级依据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项目, 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依据项目方案逐一落实、逐步推进。既注重过程性管理,又注重结果性考核。
(三)资源保障
1. 后勤保障
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 使学校校产管理、 财务管理、 生活管理走上更加规范的轨道, 从而为教师有效使用先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2. 经费保障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 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整经费使用结构, 保障教师科研、 教师培训、 新课程改革、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设立教师、 学生奖励基金。
3. 师资保障
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制, 促进教师有序流动, 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3.技术保障
加强校园网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对教学资源、校务管理、个人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校园管理数字化。
4.社会保障。
一是继续依托联合办学平台争取高校专家,为学校高位发展提供可能;二是善于向兄弟学校特别是省市知名学校学习,同时努力开发本校教师的潜在资源;三是努力开发家长委员会、社会团体、地域文化资源,争取一批高质量有内涵的校外活动基地。
第五部分 自评机制
1.实施项目申报审核制度。确保项目在规划的引领下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过程性管理。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跟进,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注重对工作的指导,既保证规划的落实又能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定时汇报项目的实施情况,以便形成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总结,有利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和完善。
3.自评和他评。学校发展规划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及时向教代会、家长委员会、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以便他们提出调整意见,规划实施结束后,接受区教育局的终结性评估。
4.表彰奖励。依据学校奖惩条例对规划实施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