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文章
劳动教育,中小学校的应为与可为
发布时间:2019-12-30 作者:阅读分享 浏览量:3709次

本文针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目标”“双场所”“三机制”的建议,增强价值体认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家校协作、关联劳动教育“双”实践场所,以及构建劳动教育“三”落实机制等方面,结合学校实践案例提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落实策略。

image.png

劳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劳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被弱化、软化,甚至淡化的倾向。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被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大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全国教育大会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新思路、新要求。发展和创新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

20196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开展好劳动教育,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是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

那么,在劳动教育上,中小学校有哪些应为和可为呢?

image.png


一、确立劳动教育“一”核心目标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价值体认,让学生在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教师的首要之责。为此,全体教师应系统学习、认真研讨,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意图,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讲,让学生懂得:劳动本身就是这苍茫大地、洪荒宇宙中最美丽、最神奇的一道风景线;劳动创造着美,人类一切艺术的起源,音乐、文学、美术、体育、科技等都离不开劳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还可通过微信、板报宣传,消除学生对于劳动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引导家长和学生坚决抵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朽思想,坚决纠正“只要读好书,家务活你不用干不用管”的错误观念,坚决避免“不好好学习就惩罚劳动”等不当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舆论氛围。

肯定劳动价值、颂扬劳动精神,仅仅靠学习、宣讲是不够的,还应融情于境,付诸实践,让劳动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image.png


二、关联劳动教育“双”实践场所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牵头方、协调方,是校内劳动教育的当事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方、校外劳动教育的促进方和参与方。学校劳动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更具有直接的、鲜明的育人自觉。学校要把劳动技术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足课时,用好设备,规划好课程;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融劳动教育于学校各育活动课程之中,协同发展。

image.png

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劳动实践场所,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劳动情感启蒙者和劳动习惯培养者。家庭教育应紧紧围绕日常家庭生活中最刚需、最便利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家务活”,重点培养学生的居家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全家人的事情一起做。在劳动中,强化其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情操。

本着大劳动教育的理念,学校和家庭都要主动对接各社区和部门单位,督促社会各界积极建立劳动教育的平台,丰富劳动教育的资源,完善劳动教育的协作与反馈机制,让学校和家庭劳动教育的成效有检验场。

image.png


三、构建劳动教育“三”落实机制


落实劳动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具有协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的落实机制。

一、协同性

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扣好日常劳动教育的第一粒纽扣,撬动社会的支撑作用,开拓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如,我校于2019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就向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您认为本年级孩子适合学做哪些家务劳动?”之后将回收的意见征集表进行了整理,结合不同年级的课程需求整合出了1-6年级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建议。每个年级各有12条建议,每条建议各不相同,呈递进式提升,如“在家能垃圾分类”“学洗袜子、红领巾”“学会淘米,并能用电饭煲烧出软硬适中的米饭”“饭前盛饭、摆碗筷”等等。考虑到劳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习惯养成,我们还让家长和学生订立“亲子契约”,“契约”的各项内容都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商议决定,班主任是见证人。

在“契约”的约束下,家校协同,立足日常,坚持点滴小事天天做,敦促“好习惯66天养成”。教师布置,家长督促,每日打卡。一段时间过后,就有家长在朋友圈感慨道:“学校推出的这个劳动打卡活动真是好啊,孩子现在每天都很自觉地帮我做家务,做得也很好,有模有样的。” 

image.png

二、系统性

以中小学为重点,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对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青少年劳动意识、能力、习惯相统一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性必须落实到课程中才能实现,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实践:

1.在学校开设的实际劳动课、主要相近课程(如劳动与技术)和相关课程(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等)中渗透劳动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鼓励教师开展劳动课教研活动,开展劳动教学案例评比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从书包书桌的收纳整理、个人卫生、教室保洁做起,进而参与废品回收利用、值日值周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如开学季组织学生拔一拔操场、墙缝里的杂草,擦一擦积了灰尘的教室门窗,搬一搬、分一分新到的书本等。

3.在学校开设的社团和拓展性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广泛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如木工制作、花艺、绳艺、石艺等;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手工劳技展演、勤工俭学汇报等;适时组织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节日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缝香包,中秋节做月饼,母亲节制作手工挂件等。

4.在学校开展的家校共育平台和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开设“亲子齐劳动,幸福久久长”的家长进课堂系列活动,开展“边播种边收获”的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组织“劳动怎能成为惩戒手段”家长学校主题演讲等。

5.课程内容依年段特点设置。我们还与临近的幼儿园和本教育集团的初中部进行了衔接,边实践边改善,注重资料积累,以期形成序列化的校本课程。

image.png

三、整体性

对劳动教育与各项专题教育的关系进行关联,避免“单打一”,形成“多对多”,产生“聚合—叠加”效应。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前瞻性地通盘规划,创造性地一体策划,高效能地整合实施,体现劳动教育的整体性。

如,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校三年级语文学业测试题作文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记录劳动的场景,表达劳动的体验,以期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四年级阅读理解题则选取一位年逾90岁的女士仍然坚持工作而获得“年度女性奖”的事迹为素材,让学生懂得劳动者最可爱,坚持劳动最值得尊重。

又如暑假作业,学校发出“三倡导”:倡导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劳动、家务劳动、社区劳动,亲身参与营造干净优美的环境,热爱生活;倡导学生在田地、山林、草场或劳动教育实验区参加农业生产、观察禾苗生产、感受割麦插禾,体会收获的美好;倡导学生参加各种工业、商业、服务业活动,感受各行各业产品与服务的丰富多样以及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

日常中,学校将劳动教育与节约教育相结合,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学生厉行节约的意识;将劳动教育与自立教育相结合,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相结合,倡导“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将劳动教育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

总之,学校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应协同家庭和社会,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正确定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常态化、长期化地推进,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本文作者:郑亚君  浙江省衢州市第三实验学校校长。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19年第11期(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