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文章
疫情当下的开学策略和布局
发布时间:2020-03-24 作者:阅读分享 浏览量:5333次

疫情突如其来,一段本该是孩子们闲适的寒假时光,一个原本是万家团聚的美好春节就这样被生硬的打断了。还来不及拜年,走亲访友领红包,欢乐喜庆的氛围戛然而止,紧张忧虑的氛围越来越重。

每一天变化的不只是数据,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人背后又是一个个的家庭,数字的跳动牵动着全国甚至全球人民的心。特殊的疫情,特殊的假期,特殊的春节,是孩子们一生特殊的成长经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让孩子从这次公共卫生事件中得到有益的教训,学习到有价值的宝贵经验,为未来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埋下种子。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面对这次疫情,教师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能不能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教师如何缓解不安情绪?教师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如何使用线上教育资源?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共育?……

疫情给我们的共同感觉:焦虑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许多不确定和负面消息下,有许多人开始呈现急性焦虑、甚至恐慌发作的症状。

一场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没有假期的寒假,没有节日的春节

但孩子们却是幸运的

一场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育节奏

学期和中高考依然未知,心理高压之后就是节奏负荷

正确看待疫情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如此。在疫情爆发初期,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容易产生焦躁恐慌。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日益精进,通过举国上下的齐心奋战,当前疫情总体可控、稳中向好,而且应该是越来越好。因此,应该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坚定信心,淡定从容。

选择正向信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不小心,就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席卷、淹没。经常接收负向信息,就会把自己的心情弄糟,被负能量所累。有甄别地接收正向信息,则会让自己心情愉悦,心中充满正能量。

疫情引发的教育思考

教育应该做点什么才让孩子的未来能够迎接得更加坦然?

此刻,我们心系师生安全的同时,我们还在关注教育什么?

教学进度怎么办?学生学业水平怎么办?老师工资怎么办?

还是,孩子的未来会遇到什么?

如果没有学校、教室、课程、考试,教育还能怎么做?

2020年因疫情而延期的寒假里,毫无准备的师生不得不集体在全网围观下试水线上教学。一夜之间,“未来”似乎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们面前。这场被有些人戏称为大型翻车现场的“尬教—尬学”,很容易令人联想起1999年的互联网生存挑战。也许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生活从“互联网生存”走向“断网实验”,用了不过短短20年。

互联网+教学”会长成什么样?尽管学者们很早就从理论上提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愿景,各种慕课网也构建了“互联网+教学”可能的实践形态,然而大家似乎不约而同地默认它是成人非正规学习场景下非正式学习的“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大家从习惯地从学校、教室、班级的授课场景来寻找答案,将面对面的班级教学搬到网上。而这个寒假,当中小学师生分离、互不可见,教学要素“原子化”,对线下集体讲授式教学友好的教室、班级、课表、上下课铃、点名等高度结构化、统一步调的学校经典教学场景分崩离析。正视这种新的学习场景的颠覆性变化及其对“互联网+教学”复制中小学线下模式的巨大挑战,将为我们讨论和探索未来中小学“互联网+教学”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比如:学生将成为有教师持续指导、和同伴共同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作为新手学习者,学生将在教师、教材、学案(学习任务书)提供的基础性学习框架支持下,逐步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进度,发掘和利用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构建关联主义提出的“由人和内容等可信节点构成的技术增强型个人学习网络”。

班级授课、统一的课时划分、课表、上下课铃等不再是教学组织的唯一甚至主导形式,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社群将取代班级,在教学组织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生作为独立学习者,自主地在上大课、借助课件自学,参与正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线上的非正式社群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之间切换、组合。

想象每个人成为学习网络的节点,和更多节点一起汇成庞大的学习网络。学生有更充裕的学习资源、更松散的学习伙伴、更弹性的教学组织。高控制、结构化的中小学教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期待!

疫情对教育是一次唤醒

相比于非典时期,当下在线教育技术手段明显更为丰富、更有效率。17年前,一些地方为了在抗击疫情期间不耽误上课,只得用电视给学生播放名师录播课。“这种录播课无法实现与学生实时互动,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业内人士认为,相比电视录播,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直播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先进多了。

通过网络上出现的大部分直播系统,中小学老师现在不仅可以利用教师端为在家的学生直播上课,还可以根据学生测试成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内容。借助语音交互、人脸微表情识别、英语口语评测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上课时师生互动交流频频。

在学习效果反馈环节,学前测试、课堂测试等数据可对学生进行画像,老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完整的学习报告,知道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针对学生弱项进行智能推题。直播技术甚至还能将实验室搬到线上,实现主讲端和学生端双向操作,学生可以上网模拟物理、化学实验。

行业迅速发展下,在线教育更要保障质量

在线教育,在线是方式,教育是本质。

当在线教育纷纷打响技术战时,或许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还是应该回归教学效果,以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上。在开学日期不明确的情况下,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习到知识。

疫情唤起的是一场教育科技革命

升级教育“人工生产线”,打造真正的“线上学校”

线上学校不等于“老师+视频”

让在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才是成熟的业态该有的样子,也是其长远发展的法宝。

了解疫情,树立科学观念

从“武汉不明肺炎”到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本身也是一个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混沌猜测到求真确实的过程。

它到底是什么?传染源在哪里?是怎么引发的?到底谁在贩卖野生动物?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儿童到底会不会被传染?

在这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问题百出、是非难定、谣言四起、乱象丛生,学生不是旁观者,也是亲历其中的小公民,面对喧嚣,不信谣,不传谣,是一个小公民的基本素养。

从事情经历来看,基于事实做判断、基于证据说结论,在遇到新环境新事物时,具有客观理性的严谨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观念,正是未来社会公民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特殊期间的开学提示

精细预案,一切尽在掌握

全员学习:统筹规划、统一思想、职责说话

防疫工作:物资储备、消毒监管、应急演练

制度升级:高度警戒、健康监管、卫生习惯

在教育中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学校教育中,要把这些理念变成具体实践,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立德有根,德化有果。

学校教育是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和以涵养品德为主的“育人”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育人的作用应当更为重要。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从事学校教育的人的深入思考和认真落实。

一场疫情,造就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当整个社会凝聚在一起共同与疫情抗争时,若孩子们一味埋头苦学,又怎能了解到疫情中展露的众生百态,体会人生的百味,疫情散去后,学校可以组织在医护工作岗位上,公安系统以及社区工作岗位的防疫一线人员,讲述国家的联防控疫,日常生活的防护,一线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等。让孩子们深切体会“责任”二字的重量,体悟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秩序以及公德的敬重,对战斗一线,英勇贡献的医护人员以及各条战线的工作者们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防疫期间,家校合作是保障

教育系统要树立依法防控、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思想,迅速制定学校应对突发疫情的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相互协调,预防为主,发现及时,反应迅速,果断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在学校的蔓延和发展。

具体来说,要从学生返校风险的防范、开学前学校应急预案的制定、教职工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开学后学校每日防控的措施、不同学段学校的防控侧重点、青少年安全教育的培训、校门防控及校园消毒杀毒等方面展开。

把健康、卫生、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

疫情突然袭击暴露了几乎全民不会戴口罩,全民没有勤洗手问题。戴口罩本来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几乎全民无知,集体失能?中小学不教学生戴口罩,等疫情来了,再请院士来教,代价岂不是太大了吗?再说勤洗手,应是举手之劳,但事实上部分人还是没做到。学生只记住“勤洗手”这个词,没有获得正确的洗手技能与习惯。

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站在“防疫就是责任”的高度认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相比之下,要将“学会健康生活”作为公民的核心素养培养与教育。学校教育不是纸笔考试,而是将健康生活教育列入不同学段的综合素质之内。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结语

教育即未来,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德育作用,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紧跟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独立品质,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疫情期间,学校应教给学生的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成为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能诊断自己的学习需求,预测目标,有效运用探究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积极行动者。提升学习力,学会利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主动、反思、协作、互动学习,不仅是通过网络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自我规划、管理与反思调节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在交流对话中提高学习力,为终身学习赋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