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佳创新课程:从一块砖说起,为学生连接“未来”
市一中学科技老师王清伟的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教具。这一次,他带了一块砖来到《未来之城》课程的展示现场。这堂课上,他将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海绵城市”的设计。
几天前,他正在思考如何用更加贴近现实的例子引入这个问题,在路上偶然看到几位工人正在修路,于是当即说明情况要到了一块砖。借助这块渗水砖,王清伟通过两组有无渗水砖的实验对比,让学生们有了更深入直观的理解。
“《未来之城》虽然是想象100年后的城市,但是都是从真实情景出发解决问题。”在王清伟看来,通过这个项目及课程,“学生能够培养起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这座城市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来一场头脑风暴吧!
先来一场头脑风暴,是《未来之城》课上常有的事。
100年后这座城市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以帮助他们应对呢?
“未来之城设计师课程是一套以未来城市设计为主题,以高阶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制学习为主要实施方式的STEAM课程。”王清伟介绍,未来之城项目起源于美国,由美国全国工程师周基金会(NationalEngineer Week Foundation)组织。
展示课现场
自2015年开始,市一中学就在项目组的帮助下,开始了“未来之城”课程的实践与摸索。这个以对100年后的城市的构想为起点,可不是只是让学生大开脑洞。
组委会每年发布不同的城市挑战主题,如人口老龄化、能源危机、交通困境、垃圾分类等与现代城市和社会息息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针对挑战主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关于公共空间的挑战主题,是3年前开始的,那个时候,上海对滨江大道的建设也刚刚开始。”在王清伟看来,还有许多类似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主题,可以说是站在现在来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想解决方案。让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培养起问题意识的同时,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2009年,市一中学组建了四个队伍参加。其中一支队伍,将目标锁定在地处印度洋西海岸的“达累斯萨拉姆城”。这座城市目前受到的污染还很少,但是在学生们的调查过程中,综合当地的人口等因素,发现水质的污染和匮乏问题不容乐观。于是,他们决定从“防治”方案入手,为这座城市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DreamCity”。
在对未来之城的设计之中,他们查阅了许多资料,与美洲的五大湖、英国的泰晤士河等的现状做了详细的对比;与团队一起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几轮的讨论之后确定下了最终的城市方案。
2.在团队合作中成长
2009年9月开学前,未来之城项目组一行数十名师生共两支队伍,一起来到了未来之城的培训活动现场。学生们一起参观了开能环保产业园和位于滴水湖的海绵城市,参加了英语讲座并学习模型的制作。不过最让他们难忘的,当属共同搭建意大利面高塔的过程。
利用20根意大利面条搭建高塔,还要保证高塔能够承受住顶端的一颗棉花糖,这个挑战有可能实现吗?充分利用面条的韧性,学生们成功搭起了109cm的高塔。
“我们明白了作为一个团队项目,我们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付出,而整个项目活动也不仅仅是最后模型与论文的呈现。”学生于凌燕说。
事实上,这是一支由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组成的队伍,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磨合组队,并共同探究,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起初,学生们最初的脑洞很容易就“天马行空”,而且喜欢打断别人。于是,王清伟老师制定了一套头脑风暴的规则,比如每个人每次可以发言半分钟,在这期间其他人不可以打断发言,讲完一圈后再继续。慢慢的,学生们从完全不会讨论,到学会倾听、整合观点,甚至互相启发出许多好的想法。
学生制作模型
后来,团队的磨合越来越好,下课后学生们也不愿散去,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到忘记时间。项目展示前一晚,学生们在学校一起完善模型和剧本到九点多。
SEECITY团队在今年的活动中并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队长于凌燕一直很自责。小队员初一的戴珂仪虽然是“小妹妹”,反而开始不断安慰初二的大姐姐,”这是一个团体项目,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队长非常感动。
在这个过程中,王清伟也开始学会了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探究,自己则是作为指导和辅助。“放手之后,会发现学生们的潜力是巨大的。”
“虽说一百年后谁也无法精准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但是相信我们将会是未来之城的设计师,相信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实现。”于凌燕在《未来之城之初接触》一文中这样写道。
文章来源:第一教育 2010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