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文章
大中小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发布时间:2020-05-01 作者:阅读分享 浏览量:5197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意见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

政策究竟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新时代,劳动课程如何开展?



1


劳动教育是什么?

要解读劳动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定义。《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

image.png

劳动教育概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英国纽克兰纳开展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的实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全面发展思想。

他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作为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视为共产主义教育的萌芽,这个理论创造为解决工人阶级的片面发展、进而为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劳动教育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做了创造性实践和发展,并把这一原理作为党的教育方针。70多年来,虽然对于劳动教育的定位在变化之中,劳动教育是个复合概念,既有劳动,又有教育,通过劳动受教育,在教育中劳动,在结合上经历了一些曲折,在做法上有过一些争议,但坚持劳动教育是社会共识。

image.png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教劳结合始终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保证,始终是确保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与方向的基础,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唯一途径。

然而,应试教育偏重考试升学客观上冲淡了劳动教育,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劳动教育的条件,实践中普遍存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的现象。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国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加强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3


中小学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image.png



4


专家谈:补上劳动课的“户口”

image.png

此前,徐长发发表《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的研究文章,特此精选部分内容供启发。

教育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劳动教育本身就是生存教育、实践教育、永恒教育、全民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未来教育、全人教育。劳动教育属性的丰富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机制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image.png

劳动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1.思想认识不足。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简单化理解、简单化对待、世俗化理解、世俗化对待的现实并没有改变;劳动教育的真理性、教育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在社会舆论和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共振、共鸣和广泛共识。

2.学校实践缺乏。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还未能切实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来,缺乏应有的实践地位。为了“应试教育”的各种利益,有些地方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表现是:上边拨一拨,下面就转一转,你不拨我不转;“走着瞧,试着看,打太极,应付办”,“两张课程表”,各有小算盘。有的地方尚未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一些学校是围绕上级考核要求和迎合社会公众心理需求开设课程,高考考什么就开什么课,劳动技术课则根本排不上队,连“户口”也没有。

3.家庭配合不足。独生子女多是娇生惯养,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一些家庭淡化和放弃劳动教育,家长没有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培养者。一些“宅男”“宅女”的存在,一些“啃老族”和“佛系青年”的存在,一些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追星族”的存在,让我们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对“劳动是最好的防腐剂”,一些家长缺乏认识,家庭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学校劳动教育的长期缺位也助长了学生中一些不良习惯和现象的滋生。

4.学生劳动意识不强。一些学生从小就没有系统地接受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严重缺乏劳动意识。有的住宿学生把脏衣服寄回家去洗,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浪费饭菜的现象时有发生。盲目追求享受,梦想一日成名,一夜暴富。在对职业认知、创业意识、就业观念、生涯规划等方面,缺乏真正的体验和体悟。

image.png

劳动教育课程政策刚性作用不强

1.在政策设计层面,劳动教育课程地位不明确,因此影响了它的长远建设。学校劳动教育只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保持了它的完整形态,保障了可持续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被降低,只是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在许多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劳动教育是理论上抽象存在,实际上虚化;理念上强调,实操上弱化;名义上强化,课时上减化;口头上重视,课程上淡化。

2.在课程开发层面,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教材建设上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各自为政,内容不衔接,甚至脱节、缺项;有的是短腿,有的是断腿,没有形成完整学段链条。像高中的通用技术的设计和实施,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无论是在知识逻辑、技术逻辑还是价值认知逻辑上都缺乏对应衔接。

image.png

3.在课堂教学层面,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劳动资源的使用缺乏很好的融合机制。教师队伍短缺,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缺乏积累,教学质量难以长期保障。课程设置不连贯、不联动,实施方式不衔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应。课程配套资源缺乏,设备不足、设备老化,经费无保证,基地建设得不到政策保障。这类现象普遍存在。

image.png

下决心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1.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和追加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权威性、政治性和法治力度,提升政策文件的层级。

2.坚定地恢复和确立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有针对性地确定劳动教育的课程、课时,保障劳动教育的可持续、与时俱进地长期开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在初中开设劳动技术课,在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并施以生涯规划课相结合,注意与职业教育的对接。

3.恢复和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从上到下的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领导和指导加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职业指导)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置、基地建设等,加强评估监测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落地。

4.支持鼓励体制内外的科研力量加强劳动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5.要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加强国家财政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设备配置、场地建设、常规运行经费等方面,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6.加强党对劳动教育这项薄弱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责任把劳动教育的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