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文章
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可以引领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20-06-08 作者:阅读分享 浏览量:3429次

2019“终身学习与未来人才国际会议”上,北师大刘坚教授在报告问到:新时代,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可以引领教育创新,才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5C模型,刘坚教授给出了他的思考。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5C模型既符合中国教育发展需求又适于向全球推广,可以成为21世纪核心素养领域的一份“中国方案”。 

image.png

刘坚: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中心首席专家,国家督学,九三学社中央教育与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

以下根据刘坚教授在会议上的演讲整理:

会议给我的命题中有一个“全球经验”,我想中国的实践是全球经验的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考虑,我想分享我个人经历的几个时间节点:1989年,1999年,2009年,2019年。

过去的30年,我选这几个时间节点和大家交流,是因为对“10年”有我自己的一个特定的喜好。

我曾经在一本杂志的卷首语中以《当人生用“十年”来丈量》为题,撰文想传达的就是:“如果一件事能够坚持做10年,那么这件事情可能是有希望的事情,既能实现理想也能提升自己。


1个节点——1989

21世纪数学教育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


追求学科的系统性是我们教师非常容易看到的事情,而把学科置于人的发展背景下,这似乎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image.png

我自己是做数学教育出身的,受两位数学教育界前辈的影响颇深。在新世纪前叶,作为数学教育者的我开始研究一个问题:21世纪,如何让每一个中国孩子在数学面前获得成功?

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尊严,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初心。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我在1989年组织了一个近百位的青年教育工作者团队,开始了一个长达10年的研究——《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形成了类似这样一个框架。

image.png

从框架中,我们似乎看到数学另外一面:有温度的一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的一面;指向发现和提出问题,指向合作交流,指向质疑的一面;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答案的一面。这和我们10年、20年、30年前,或者今天看到的一些指向标准答案的课堂,大概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以学科为中心,追求学科的系统性是我们教师非常容易看到的事情,而把学科置于人的发展背景下,这似乎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也是大会给我的一个命题,要指向“核心素养”,指向人的成长,也是我之所以要讲这样一个故事的重要因素。


2个节点——1999

国际视野下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和问题?


我们今天谈未来人才培养什么是更重要的?可能不同国家的话语体系、语境、环境是不同的。

image.png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在1999年年初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组首次会议上有这样一个发言——《教育发展生态图》。

在很多地方被很多人引用去批评,不是引用去表彰,不是引用去赞同,而是被引用批评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个人认为迄今为止这个生态图依然存在。我用两段话来表述:

把中国的基础教育放到国际视野中,似乎有这样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就是在屏幕中左侧这一列词汇:知识、技能、解题能力、认真、勤奋、刻苦……这些词汇似乎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给孩子们打下的一个基本烙印。

但是另外一方面,实践能力、创造性、好奇心、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自尊自信……可能我们的基础教育解决的并不好。

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问题。放到国际背景中间,如果以中-美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可能恰好是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

在生态图的右侧这一列是我们的问题,也许恰好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所以我们今天谈未来人才培养什么是更重要的?可能不同国家的话语体系、语境、环境是不同的。对中国人而言,右侧清单可能非常更为重要,而这恰好是我们所缺失的。

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而是知识技能没有像300年前、100年前那么重要,它们的重要性正在逐渐的下降。在这么一个背景中间,我们缺失的恰好是今天这个时代、未来这个时代对人才需要的更重要的方面。


3个节点——200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如何?


中国的教育创新要想往前能够有个大踏步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需要科技创新。

image.png

当时受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我们做了一个课题调研:深化课程改革,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间,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有什么样的成效。

带着这样一个背景,我有了更多思考:“点上我们似乎有一些改革成功经验,但是面上总体变化不大。”要知道,这是举全国之力、广大基础教育战线数以千万计校长教师长达十多年努力的结果。

image.png

因此,自然就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让点上的成果惠及每一所学校?如何共建共享全社会的教育智慧?如何推动教育创新不断涌流?

也正是因为这一背景,我回到大学,搭建了一个全国性的平台——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从2015年开始到今天,我们走过了5个年头。

从最开始参加者4,000多人,到今年是21,330人。我们希望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到教育创新。

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我们依靠教育系统自身力量推动教育创新,可能已经用尽了洪荒之力,体制性的红利我们已经用到了极致。中国的教育创新要想往前能够有个大踏步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需要科技创新。”所以,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image.png

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成果?我们希望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解决方案Solution/实践案例Example/标准规则Rules/价值理念Value/教育Education)。将这些特征的首字母进行一个排列组合,就出来一个SERVE

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成果,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教育创新实践。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国教育创新成果的SERVE模型”


4个节点——2019

新时代,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可以引领教育创新,才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被全球更关注的核心素养中,首当其冲的是沟通与合作。


image.png

那么,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应该有什么好的追求?什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呢?顺势也就回到了今天的命题:新时代,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可以引领教育创新,才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近几年我有机会围绕核心素养教育做了两项国际合作的研究。一个是与全球教育创新峰会(WISE)合作。

2015-2016年,他们委托我们做一项研究——《面向未来: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成果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对外发布之后,引起了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的关注。

因此,在2017-2018年,又和美国P21合作开展做了一个新的研究。 

image.png

2015年的4月份,WISECEOStavros N.YiannoukaDavidRoss来华访问,结合现场的交流,他有一个期望,回去之后给我们发来正式一个正式委托函,希望我们能够启动这项研究。

该研究20156月启动,成果英文版于20166月正式发布,这是国际上首份21世纪核心素养全球进展报告。

image.png

该研究涉及了29个国家或地区和国际组织,总共涉及4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各个国家地区和组织,2001年到2015年,这15年的时间内,他们最关注哪些核心素养?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约定,通过一套可比较的研究方法,先提炼了18个素养条目。下面就是刚才所呈现的2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15年时间内其官方文本中所涉及到的21世纪核心素养(或者说21世纪技能)中的18个素养条目。

image.png

我们对这18个素养条目可以归纳为成两大类:一类是和内容相关的,称为领域素养一类是超越领域的,称为通用素养而这两大类又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

语言、数学、科学、人文、运动、健康和艺术,自现代学校制度以来长期存在依托于内容的,称之为是基础领域素养

环境素养,信息素养,财商素养是最近10多年来慢慢被人所关注的,在学校教育中间正在为各界所关注,我们称之为新兴领域素养

通用素养又可以分3类:

1类,比如审辩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这几个方面我们把它称之为是高阶认知能力

2类,自我认知、自我调控以及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这些指向个人修养、个人修为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与个人成长相关的素养

3类,和他人合作、领导力、跨文化国际理解、公民责任、社会责任,这些方面是指向他人,指向群体,指向跨种族群体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与社会性发展相关的素养

所以,对于18个素养条目,我们自下而上进行归纳,形成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框架。

image.png

之后,我们又做了第二件事情,很简单的加减乘除,把18个素养条目抛回到2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做了一个投票,看看哪些素养更多地被不同群体所关注的,在图中划了一条垂直的白线。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依托于内容领域的素养,绝大多数都没有过半票,只有一个信息素养。剩下的6个超过半数的素养,都是通用素养,就是跨领域的素养。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初步的统计学结论:被全球更关注的核心素养有这些方面(如下图所示)而且,首当其冲的是“沟通与合作”

image.png

因为这个成果有英文版,所以美国的P21关注到这样一个成果之后,来华访问,进一步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与我们在一起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几点共识:

第一,P21发布的《21世纪学习框架》中,最广为传播和耳熟能详的是学习与创新技能的4C模型(审辩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4C模型指出的四大素养中包括审辩式思维——大家注意我们用的词叫“审辩”。

批判性思考”这个词和“审辩”这个词其实内涵有不同,虽然对应的都是同一个英文词,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中间是不太一样的。“审辩”这个词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

第二,单纯应用4C模型,学生在身心健康、自我管理、人生规划、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结构性缺失。

第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英文CulturalCompetency),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改革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对中国而言,引导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葆有中国心,刻不容缓。

在讨论过程中间,DavidRoss认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于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实用和至关重要,可以很好的弥补4C模型不足。他本人表示非常愿意来推动这样一件事的全球传播,我们把它称之为5C核心素养模型”。

image.png

因此,这个5C模型是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符合中国教育发展需求,同时也适合于在全球推广的,可以称之为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一个“中国方案”。

20182月,我们对外发布了5C核心素养,希望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


N个节点

未来10年、20年、30年教育发展的重大风险?


众多的证据表明,“如果我们不小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更多的是由于“学业过剩”所造成的。因为过剩的学业,过度的时间用于寻求标准答案、追求高分数,会影响人的创造性,独立思考、审辩思维、沟通合作。

最后,2018年我们的团队接到一个委托咨询的报告——《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风险研究》。基于一系列的研究,我有两个和我们的经济领域相对应的猜想

image.png

我们的经济领域,国际上有个叫“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一个“学业过剩的陷阱”。

什么叫“学业过剩”?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追求标准答案和高分数为价值取向的学习、教学和评价的总和,叫学业过剩。

而这样一个学业过剩是能够成为一个陷阱的。这个陷阱有可能影响国家未来10年、20年、30年研究发展的走向。

image.png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认为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有这样一些:战争、腐败、资源、文化……我认为这些事情可能在中国都不会发生。

如果我们不小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更多的是由于“学业过剩”所造成的。因为过剩的学业,过度的时间用于寻求标准答案和追求高分数,会影响人的创造性,独立思考、审辩思维、沟通合作。

内容来源:终身学习实验室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