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百年校庆>> 文章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人物志——杰出校友(一)
发布时间:2022-08-13 作者:校庆办公室 浏览量:8403次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祖籍丹阳访仙桥。出生于金坛区金城镇小商之家。世界著名数学家。

1922年考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在李月波、王维克引导下,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1925年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后因家贫辍学,回家佐理店铺。其间,痴迷数学,被邻居称为“罗呆子”。1928年考取江苏省第二工业学校,又因患伤寒,回家卧床6个月,致左腿残疾,中止学业。病后,受时任校长王维克聘请,任县立初中补习班数学教员、会计兼庶务。1929年,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930年春,其《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重视。1931年,经唐培经、熊庆来推荐,到清华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1932年被擢为清华大学讲师。1936年,被荐送剑桥大学留学。这段时间,自主学习高中至大学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三国语言,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1938年,学成回国,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被聘中央研究院院士。1942年,完成《堆垒素数论》,蜚声国际。1943年10月,应爱因斯坦邀请赴美,开展矩阵几何、函数、空间扩张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946年4月,应邀赴苏联考察研究。1946年9月应邀访美,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客籍教授。1948年,受聘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全家移居美国。

1950年1月,响应祖国召唤,放弃高职厚薪,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归国时发表《致美留学生的公开信》。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毛泽东在1957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称赞华罗庚是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而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而且是杰出的人民数学家。任清华大学教授期间,他筹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华罗庚致力于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和管理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其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里,华罗庚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华罗庚还是扶持新人的杰出教育家,他的学生中有陈景润、王元、潘承洞、万哲元、陆启铿、段学复等国际国内知名的数学家。

华罗庚情系家乡和母校。先后于1961年、1963年和1980年三次回母校探望,他曾在信中写道:“香,香不过家乡茶;亲,亲不过家乡人。”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因心脏病突发而倒在讲坛上,实现了他“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宿愿。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在讣告中称,华罗庚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次年,金坛县中学更名“华罗庚中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校名。杨振宁题书:“谨祝华罗庚中学培育出世界级学者。”2009年9月,校友华罗庚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人物”。

 

 

李寿慈

李寿慈(1914—1990),又名李镇,金坛区金城镇人。1929届校友。

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到苏州读完高中,考入金陵大学理学院,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工学院。“一二·九”运动 中,与蒋南翔、杨述一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是清华“救亡团”发起人之一。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时加入“左联”。1938年在清华入党。1939年毕业后,在湖南、湖北从事革命工作,1946年在武汉、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曾任华东局外贸副局长、代局长,上海海关关长,后任北京外贸学院副院长。1958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后调任国家科委一局副局长,教育委员会会副主任。

 

王时风

王时风(1913—1992),金坛区金城镇人。1932届校友。

1934年进入清华大学中文学系学习。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金坛县立初中任教,并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妹妹也很早参加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他长期在国统区武汉、沅陵、重庆、昆明、桂林以及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并担任党的秘密交通工作。1949年初,奉党组织的指示,从香港到解放区,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任青训班政治指导员。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先后在中共中央联络部、新华社华侨广播部和中国新闻社工作,曾任编辑、政治文教组组长等职。从事《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编辑工作,参与《胡适来往书信选》编选出版,担任《奉系军阀密电》《中华民国人名辞典(译稿)》等书的责任编辑。1985年起,任《中华民国政区沿革地图集》副主编。他以严谨的学风和辛勤的劳动,为民国史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钱  骥

钱骥(1917—1983),金坛区薛埠镇西下杖人。1934届校友。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设计师。

1934金坛县立初中毕业,在神亭小学任教,后入无锡师范读书。1937年,日军侵华,赴重庆考入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致力于物理学研究。1945年,到中央气象研究所工作。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前,计划将中央气象研究所撤往台湾,钱骥、赵九章顶住压力,保护了全部贵重仪器,将一个完整的气象研究所奉献给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协助赵九章在地球物理、气象、地震等学科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空间技术开拓者之一,曾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他与赵九章向中央建议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事业。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负责卫星探测仪器及空间物理研究的581组,由他担任副组长。

钱骥率领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开展我国人造卫星方案探索研究,并进行空间物理和探测仪器的研究工作。在探空火箭研制过程中,他负责领导的火箭头部测试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多次试验成功,并相继投入使用;他还研制了有关电离层、电子浓度、宇宙线和磁场强度探测仪器,为我国研制人造卫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1965年6月,他主持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的起草工作。同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上述建议。中国科学院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他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领导总体设计组拟定方案,进行了大量试验。“文革”时期,他以写“交代材料”为名,到图书馆查阅大量国外空间技术资料。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和发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辛勤努力,加速了我国科学试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的研制工作。1979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空间技术预先研究工作,完成了很多科研项目。1983年,他被授予该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同年8月不幸病逝,享年66岁。追悼会由宋健同志主持,钱学森在给其家属的信中说:“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1986年,我国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委追授予他奖章和证书。1999年9月18日,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科技功臣佩戴奖章。

 

浦  发

浦发(1917—2002),又名冰松,金坛区朱林乡人。1935届校友。弹道专家。

1939年毕业重庆兵工大学,主要从事弹道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弹道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力学会理事,中国弹道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外弹道专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他撰写出版了《外弹道学》《火箭外弹道学》《弹丸空气动力学》及《航空炸弹弹道学》等10余部专著,其中《外弹道学》(80年版)曾获全国高等学校兵工专业优秀教材奖。此外,先后发表有关外弹道学论文近50余篇。其主要负责的研究课题“低阻航弹阻力定律”、“弹道表的编制以及有关轰炸技术”,荣获兵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口径高炮用弹的外弹道气动力优化设计,获机电部技术进步一等奖。其小口径脱壳穿甲弹的弹道气动优化设计、小口径气推桶式穿甲技术等科研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其事迹已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

 

 

汤定元

汤定元(1920-2019),金坛区城东小坵村人。1935届校友。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红外技术奠基者,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1935年考入无锡师范,1938年被中央大学物理系破格录取,1942年毕业留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48年初留学美国,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留美期间,他发现高压下金属Ce化学键的改变,首创金刚石高压容器,成为国际上高压研究的重要仪器。1951年6月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半导体所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82年至1985年任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至1990年任中科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0年至1993年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曾任《红外与毫米学报》主编,《应用科学报》副主编。

率先开展半导体光电现象和硫化铅探测器的研究,并与黄昆、王守武、洪朝生等召开“全国性半导体讨论会”,举办“半导体短期讲习班”,翻译出版半导体物理学书籍,规划推动发展我国半导体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我国窄禁带半导体器件和物理的系统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红外器件研究室。有13项创新成果被收入国际权威科学手册中。他潜心科研和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一批优秀科学家。

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红外探测材料和器件方面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总结性、进展性科学文章和教材等90多万字,科技译文120多万字,并主持出版科技书籍11本,《工作报告集》3本,总计387万余字。

 

孙  枢

孙枢(1933-2018),金坛区金城镇人。1947届校友。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大地构造学家。

1953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汉石油学院等兼职教授。198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终身会员。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地质、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地质学研究,并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工作。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撰写科技报告30余份,主编文集4部,出版专著4册。主要著作有《中国东北北部地质矿产概况》(1959 科学出版社);《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地质》(1963科学出版社);《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1985 冶金工业出版社);《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相图》(1998 科学出版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