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百年校庆>> 文章
校庆征文:贺母校百年庆
发布时间:2022-08-13 作者:1965届校友 汤克云 浏览量:2758次

金坛县中和今朝的华罗庚中学,在百年风雨中穿竹打叶,且吟且行。作为她的一名学生,能参与和见证母校的奋斗史,与有荣焉。

1962 年,我从涑渎初中考入县中,幸运地成为华罗庚先生的校友。1963 10 月,华罗庚先生访问母校,全校师生挤在大礼堂听了华罗庚教授的报告。先生勤奋成擘的故事,极大地激励了同学们立志成才的勇气;我也下定决心,要以华罗庚教授为榜样,勇敢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的校长胡赓先生、副校长丁浩霖先生和教导主任吴宗元先生组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以徐敏之、储拔、吕去痴先生为核心的数学团队,以杜方润、李平先生为核心的物理团队,以虞孝如先生为核心的化学团队,以史莲卿、蒋莱臣、张福曾先生为核心的文科团队,均衡齐整,强将如云。

一九六五年春学期,学校在大礼堂召开毕业典礼暨高考动员大会。丁浩霖副校长用他浓重而洪亮的武进口音,号召:金坛县中的学生,要有过长江、跨黄河的勇气。丁副校长的强有力号召,促使许多同学下定决心,报考了北京、华北和东北的学校。于是,我将第一志愿填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上交志愿表后,过了几天,胡赓校长、吴宗元教导主任和班主任蒋莱臣老师叫我到办公室。胡校长说:我们金坛县中有一个传统,每年要把最好的学生送给华罗庚先生。当时,我在高三年级的三个班里,应该算是最好的学生之一。我接受了领导和老师的建议,将第一志愿由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当年,响应丁浩霖副校长的号召,从金坛县中考到北京的同学有二十多人。我们都是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到过北京的土包子;县中校务处的一位老师请前一年考到北京的朱鹤年(清华大学)和于华大(中国科技大学)领路,浩浩荡荡,向京城出发。

记得是一九六五年八月的二十五或二十六日,先由常州乘火车到南京下关;等到夜晚,轮渡过江:乘客要离开火车,火车被拆成一节一节,分别上船渡江;在浦口等到白天,登车去徐州;在徐州换车去天津,再换车去北京。 穷学生们,当然是硬座慢车,当时还是烧煤的蒸汽机车;实在困了,就钻到座位底下,轮流睡几个小时。三天三夜,一帮金坛的乡下人,满脸炉灰,终于在傍晚到达首都北京。

从北京站开上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在路灯下仰望以前在电影里看到的神圣的天安门城楼,兴奋和激动之情从心底迸发。

报到后,知道许多同学都是从各地名校考来的,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师大女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上海中学,以及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文化大省的名校;同学中的高干子女不乏其人,省部级领导的子女、将军们的子女各班都有。值得称赞的是,中国科技大学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不十分在乎出身高低贵贱,最看重真品格和真功夫。 所以,凭着是从华罗庚母校考进来的,我心中有相当底气,在高干、高知家庭的同学面前,并无自卑感。相反,同学们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大学期间,结识了一些志道相合的挚友。

教我们微积分的老师是龚昇先生,他是华罗庚先生的第一号大弟子。刚 29 岁就当了副教授,当时是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从华罗庚先生传到龚昇先生再传到我这里,这种师承关系,天生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华罗庚先生的三公子华光也于同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是钱学森先生门下的弟子,与我是同级校友。文革后,中国科技大学迁至合肥办学,急需一批青年教师;当时党委书记刘达向周恩来总理申请,于 1973 1976 年办了教师进修班,将我们这批 1968 年至1970 年毕业的学生召回去进修并留校任教。 1974 年初,华光和我都从外地被召入进修班,成为同班同学。

作为同学和同乡,华光与我有许多共同语言,多次在一起参加了华罗庚中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庆祝活动。1998 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四十周年,先后在合肥和北京举行庆祝活动。华罗庚先生夫人吴筱元伯母由华光陪同到玉泉路参加了庆祝活动;经华光介绍,我认识了华伯母。华伯母比我母亲年长几岁,十分随和;初次见面,就有见到亲人和长辈的感觉。当时,华光为他母亲与我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见图 1

回国几十年,我慢慢领略到科学研究的真谛,逐渐抓住了几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在无尽的求索中,做成了几件事。获得的最重要科学成就有四项,第一项:率先找到了测量引力速度的方法;在我主持的重力固体潮观测中,获得了引力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证据。李惕碚院士向科学通报推荐说:这项成果对基础物理学有重要意义;滕吉文院士推荐说:这是确富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基础科学的重大贡献;英国伯明翰大学科学新闻的评论是:中国科学家的发现是又一个里程碑;维基百科将我们的发现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探测到引力波并列为引力测量的两大实验。第二项:我从开普勒行星三定律出发,严格导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牛顿引力是从视位置发出的,是以光速传播的”。因此,实现了对牛顿引力定律的重要修正,也从逻辑上终结了三百余年来,莱布尼兹、拉普拉斯、泊松、爱因斯坦、艾丁顿等科学大师关于牛顿引力是不是超距作用的争论。第三项:将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推广到引力物理,成功解释了争议极大又十分困难的水星进动问题。此项成果被李惕碚院士录入他的新著《宇宙学的物理基础》,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尤峻汉教授评价说“你的解释比爱因斯坦更物理”。第四项,修正和发展了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证明了:沿圆轨道或椭圆轨道转动的电子轨道都是稳定的,并非只有处于量子基态的电子才是稳定的。

回顾历史,令我魂牵梦绕的引力物理是在金坛县中上学时埋下的第一颗种子。李平先生讲授神奇的牛顿万有引力和电磁学,将我引进科学的迷宫,拨动了一名少年的心弦:书上讲到的牛顿,伽利略,库伦,法拉第都是外国人,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可以作出像他们那样第一流的贡献?

我作引力物理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当然需要构建空间几何的结构。追根溯源,一个甲子前,储拔先生讲授立体几何,吕去痴先生讲授三角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仅教给我一些具体的几何和三角公式,更重要的是,两位恩师富有激情的传道培养了我对平面几何和空间立体几何的浓厚兴趣,激发了我对空间结构的想象力。六十年快过去了,储拔先生在黑板前的潇洒,吕去痴先生的爽朗笑声,依然历历在目。

华罗庚先生是伟大的数学家,在我们金坛子弟的心中,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永远在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华罗庚中学是培育我们成长的第一块园地,我们带着她给予的底气闯荡五洲四海。

热烈祝贺母校——金坛县中和华罗庚中学建校百年!

感谢母校和恩师的培育之恩,感谢华罗庚先生引导我走上攀登科学高峰的金光大道。

祝母校更加兴旺发达,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玉泉路-1998校庆-华罗庚夫人吴筱元.jpg1998 9 月,在北京玉泉路庆祝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四十周年。

华罗庚先生夫人吴筱元伯母与我合影,华光摄。


汤克云简介

汤克云,1965 届。197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4 年回中国科大进修并任教。81 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88 年获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 年回国,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工作;研究员,先后任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主任,获国务院特殊科研津贴。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曾主持中国引力波研究的国际合作,主持引力物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现任中科院老科学家协会地质与地球物理分会副理事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