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华中概览>> 文章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大事记(1922—1949)
发布时间:2022-08-13 作者:党政办公室 浏览量:4761次

1922年(民国十一年)

    8  著名教育家、金坛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韩大受先生(1889.8.2—1971.10.10)变卖田产,创办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开金坛现代中等教育之先河。校址最初设在金坛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内,并租借大南门先农祠(即八蛮庙)为宿舍。韩大受为首任校长。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1个班,于8月22日开学上课。

    9  学校成立童子军组织(中队),负责人为李守之。

12  江苏省教育厅指令呈报校舍、师资、设备、经费等情况,以及学校之分年进行计划和预算。

 

1923年(民国十二年)

    3  江苏省教育厅指令“初级中学不得与小学并设”,“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添办初级中学仍与小学合设,核与议决新学制施行标准不符”,“不能成立”。因此,韩大受校长开始筹集经费,拟另建初级中学校舍。

    8  学校续招新生1个班,计两学级,学生60余人。

11  韩大受校长筹募建造校舍经费,并向省教育厅呈报拟在文庙(又称孔庙)兴建校舍的图纸、经费预算和实施进程,终得省教育厅“同意筹办”公文。

 

1924年(民国十三年)

    7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巡视金坛后,深为韩大受坚苦卓绝热忱兴学的精神所感动,当月发布训令:“该县初级中学现已筹集款项,急应迅速另建校舍,以策进行”。至此,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终被省教育厅正式核准。

8  学校再招收新生1个班,计三学级,学生87人,教职员16人。

9  学校执行初中三年学制,延聘名师,除开全政府规定的一般学科外,还开设新式课程,如白话文、文字学、世界语、蚕桑等课。

10  良好校风、学风逐步形成。第一首校歌(杨立三作词、冯幻光作曲)创制完成。

   

1925年(民国十四年)

    2  韩大受校长创设劳动技术课——蚕桑课,并自编教材任教,课余带领和指导学生栽桑养蚕,勤工俭学。

    5  韩大受调任县教育局局长,仍兼任初级中学校长,继续大力为筹建校舍呼吁,争取多方面的帮助。

6  省教育厅视学向荣生来校视察,要求早日建造新校舍。

    7  学校迎来首届初中毕业生,共8人,华罗庚即其中之一。

    8  韩大受因公务繁忙,辞去初中校长之兼职,由吴契宁(1889—1941,江苏金坛人,字企南、得一。章太炎弟子,著有《实用文字学》二卷,精通并教授英语)接任校长。

   

1926年(民国十五年)

    7  吴契宁离任赴外地任教,校长由李寿昌继任。

    9  开始教唱由韩大受先生亲自作词、谢凤仪女士谱曲的新校歌:“茅峰西峙兮,佳气葱葱,洮湖潋滟和风送。吾坛灵秀钟,名贤辈出步武继踵。学校使命何隆崇!愿各同学发愤为雄,甄陶今古,发扬文化,进步永无穷。”

 

1927年(民国十六年)

    8  学校在文庙后半部分庙舍(从大成殿殿后起,到尊经阁)的基础上建成新校舍,并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搬迁到新址开学。

    10月10日  学生会组织全校学生在校内大礼堂举行同乐会。国民党金坛县党部负责人强令学生停止演出,将礼堂让给他们开会,双方发生冲突。警察来校镇压,打伤十余名学生,拘押多人。事后,学生罢课以示抗议,并去县府请愿,迫使当局释放了全部被押学生。

   

1928年(民国十七年)

2  李寿昌辞职,由唐培经(1903—1988,江苏金坛人,英国伦敦大学统计学博士,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接任校长。   

7  唐培经离职,由左西章继任校长。

8  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并增设初一年级1个班。全校共三学级4个班(初一2个班,初二、初三各1个班),学生125人,教职员20人。

 

1929年(民国十八年)

2  左西章辞职,李林森继任校长。

    4  李林森离职,由张德荣代理校长。

    10  教育界派系斗争剧烈。10日,教师史营坤、王云祥及朱斐吾等借故捣毁县教育局,殴打局长朱雨峰。

11  在上海公学任数理教授的王维克(1900—1952,原名王兆祥、王和,笔名王唯克,江苏金坛人。192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习数学、物理、天文,曾受教于居里夫人,一生著译数百万言,代表作品有专著《热力学原理》、译作《神曲》《沙恭达罗》等)应聘出任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初一年级2个班经过考试合并为1个班,成绩不合格者另编成1个补习班。同时,聘用华罗庚为学校庶务会计,后又兼任补习班算学教师。

 

1930年(民国十九年)

    春学期  省教育厅督学周毓莘来校视察,对王维克的办学措施及学校的教学情况甚为满意。

    8  王维克因聘用华罗庚为教师之事遭人非议,愤然辞职。

    10  韩大受应邀由沪返坛,再度出任校长,并继续聘用华罗庚为学校庶务会计。

    12  华罗庚第一篇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第十五卷第二期上发表,为其成名之作。

 

1931年(民国二十年)

8  华罗庚离职,应聘赴北京清华大学任职。

秋学期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师生怒起抵制日货,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学校邀请东北流亡学生作报告,学生会组织开展社会募捐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活动。省教育厅督学易作霖来校视察,盛赞校长韩大受热心办学,“以三级经费培植四级学生”,“朴实诚恳,尤堪为青年表率”,对“教员教学均见认真”深表满意。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7  学校应届初中毕业生30人(男18人,女12人)赴镇江会考点参加江苏省中学学生毕业会考。

9  成立童子军团,番号为“中国童子军三二九团”。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清华大学教授会破格接纳华罗庚为正式助教。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努力工作一面抓紧时间学习,只用了两年时间便读完了别人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首届校友华罗庚出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乙种研究员。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7  校友华罗庚、王时风等回乡,在母校进步学生中发起组织“读书会”,传阅和学习进步书刊,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2月底  韩大受校长邀请校友王时风来校,向师生们介绍他亲历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有关情况,激起大家抗日救亡的爱国热忱。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7  经韩大受校长同意,旅外校友华罗庚、李寿慈、王时风、钱闻等在母校举办暑期补习班,为一些在校学生补习文化,传播进步思想,成立文艺团体,深入城乡,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街头剧,并通过演讲等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以唤起民众觉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8  “八·一三”上海战事发生后,校舍被借用作伤兵医院,学校暂迁到县城西郊的西禅寺和祠山庙上课。

9  日机轰炸金坛。韩大受校长将全校师生组成募捐、慰劳、宣传、歌咏和看护(限于女生)五个组,分别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1  日机轰炸日益频繁。该月27日(农历十月廿五),文庙校舍的学生宿舍和自修室(尊经阁)等被炸毁。

12  金坛沦陷,学校被迫停办。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苏南,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下,一批校友和学生先后投入革命洪流。在以后的战斗岁月中,吴甲寅(1911—1939,牺牲于安徽省皖南地区)、李昇(又名李树英,1914—1940,牺牲于直溪镇)、甘爽(1941年4月22日牺牲于苏州市吴县蠡口镇)、万海鳌(1942年牺牲于溧阳市)、许瑞森(1939年牺牲于社头镇)等校友,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8  日伪在县城文昌宫办起一所初级中学,擅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校名,传播日伪文化,实施奴化教育。共三学级3个班,学生150人,教职员19人。杨勉旃任校长。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1  国民党金坛县流亡政府在本县第四区李夜乡(即今社头镇张村)重新挂起“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校牌,招收初一2个班,初二1个班,学生119人,教职员11人。于训任校长。不久,学校迁至溧阳县第二区樊庄村,并增至三个年级4个班。

8  文昌宫的日伪“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增班,共三个年级5个班,学生230人左右,教职员21人(此后一直是5个班的规模)。

   

1941年(民国三十年)

8  杨勉旃离任,金立人继任日伪“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11  日伪占领溧阳别桥镇后,樊庄的县中迁至歌歧村,后又转至溧阳泓口,湾里(湾溪)一带,校名曾改称“溧阳金沙初级中学”。先后由倪良、汤润之(原名汤有光)担任校长。

1941年后部分师生辗转到皖南,进入“江苏省第五临时中学”(在绩溪)、“江苏省临时中学”(在屯溪)工作或学习。还有一些师生到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湖滨、自醒、涨溪、八廿等抗战中学工作或学习。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2  金立人离任,施爱群接任日伪“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8  施爱群离任,徐建复接任日伪“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学校创办者、老校长韩大受先生前往位于安徽休宁的苏浙皖大学先修班任教导主任,同时在上海法学院皖校兼课。

是年,老校友华罗庚教授的《堆垒素数论》英文版由前苏联国家科学院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2  溧阳金沙初级中学改名为“溧阳金溪初级中学”(表示金坛初级中学在湾溪),校长由湾溪(湾里)小学校长冯燮兼任。

7  溧阳金溪初级中学停办,初三学生毕业离校。同月,日伪“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徐建复因事停职,由徐同甲继任校长。

8  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20日,新四军解放金坛,部分校友、学生投身革命。

11  新四军奉命北撤。国民党县政府教育科接管文昌宫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委派于训任校长。对原任教职员进行甄审登记。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2  金坛县立初中在文昌宫复课,初一扩招1个班,初二、初三也招收了一些插班生,学校扩大到三学级6个班(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学生数增至429人。同月,教职员联名呈文检举校长疏于职守、挪用公款、排斥异己,于训去职。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胡筱溪为主任委员的“临时校务维持委员会”主持校务,并借甄审之名解聘了4名教职员。

4  委派王甘棠任校长,“临时校务维持委员会”撤销。聘王守中任教务主任、虞昶任训育主任、王云祥任事务主任。

7  华罗庚教授由苏联讲学回国,返坛省亲。13日,县政府及各界人士借座金坛县社会服务处举行盛大茶话会,热烈欢迎华罗庚教授和韩大受老校长。李月波等老师均出席会议。

8  江苏省教育厅指令金坛县政府:“不同意添办高中,而应致力于师资培养。”12日,县政府下达训令,准予学校秋学期增设一年制简易师范班一个(招收学历在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员)。同月,招收初一新生4个班、简师1个班,原有初二3个班,初三2个班,全校共10个班,学生665人,教职员34人。

9月10日  学校迁至文庙校址开学上课。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5  经中国童子军总部批准,学校恢复“童子军三二九团”番号,校长王甘棠兼任团务委员会主席,蔡兴任团长,开设童子军训练课。

7  简师班67人毕业。

8  学校新建的小型图书馆竣工。

9  江苏省政府指令,准予学校开办高中。县政府批准增设高中一年级1个班,并增设公费班4个(每年级1个)。同月,旅居上海的著名鉴赏家、收藏家张律均先生(1901—1988,江苏金坛人,曾任上海市普陀区政协委员)向学校捐赠《万有文库》等图书2000余册。

10  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金坛县立中学”,著名书画家吕凤子先生(1886—1959)为学校题写了校牌。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2  江苏省教育厅指令:王甘棠代理金坛县立中学校长。

8  续招高中1个班。县政府核准学校再增加3个公费班(初中2个班,高中1个班)。全校共13个班,其中初中11个班,高中2个班,学生691人(其中高中生95人),教职员41名。

11  县政府连续三个月未发教工薪金,上学期也有两个月欠薪未发,为此,县中和县立师范学校教职员联合开展罢教索薪斗争,迫使当局按限价实物折发了部分欠薪。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1  高二学生因对英语教学不满,期末考试时罢考英语。事后,当局责成学校按“戡乱”指示对罢考学生逐个甄审,并对一些学生作出开除、记过等处分。经过学生斗争和校内外舆论的支持,当局不得不撤销原处分决定,所有罢考学生的英语成绩按及格处理。

4月2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六十师一七八团进入金坛。金坛全境解放,学校获得新生。

5  新成立的金坛县人民政府派员根据“维持原状,逐步改造”方针接管学校,将县师并人县中,改称师范部,师范部暂留原校址上课。

9  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开始改造工作,废除旧学校的训育制度、童子军团建制、旧的规章及部分旧课程,制订新规章制度,使教学秩序很快恢复正常。按上级规定,教职员以职级评定工资额,县中教师最高为79个折实单位,最低为36个折实单位,每个折实单位约7斤大米。

10月1日  师生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月,学校建立团总支,陈辉任团总支书记。成立学生会,虞以新、王双林先后任学生会主席。学校中国少年儿童队则于年底成立,教师杜方润担任总辅导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管理登录

邮编:213200 电话:0519-82884106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钱资湖大道666号

苏ICP备05002779号-1

技术支持: 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