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心浩老师
杨心浩老师是我在县中读高一时的班主任,自高中毕业后再未谋面,哪怕在八十、九十周年和百年校庆活动时,也没有遇到过,至今已有三十八年。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杨老师2012年退休,大部分时间在南京女儿处生活,帮着带小外孙,平时也常回金坛,参加退休教师的一些活动,如教师节、重阳节为老教师过生日、祝寿等。近四十年来,一直想看看杨老师,不为别的,就想看看。
在我的印象中,杨老师高高的个子,戴一副眼镜,腰板挺直,外表清朗,风度儒雅,宛若玉树临风。杨老师原籍常州,因在西旸中学教学能力突出,于1982年被调至县中。这些我都要仰望的。时常心中发问,杨老师现在怎样了?
适逢国庆长假,我们相约金坛会晤。杨老师住在翠园新邨的一套公寓里,当我上楼时,他已在门口等候,听到那熟悉的常州口音,我确信没走错地方。杨老师家整齐、简洁,与其人相仿佛。落座后,就打开了话匣,停不下来了。杨老师已经七十七岁,思维清晰,就像当年给学生讲物理题一样。话题也广泛,谈学校师生逸闻,忆往昔岁月蹉跎,也聊社会,聊科技。让我惊奇的是,杨老师仍不断学习,关注科技进步,关心金坛发展。讲到金坛盐湖城时,他告诉我,他西旸中学工作时就有地质勘探队在当地探盐矿,那时也没觉得什么,就是盐嘛,现在知道那是宝藏,即使盐矿开采完了,空的矿井也有大用处,可以储(天然)气,也可以蓄能,即将空气压缩存于矿井,后来可以释放高压气体,再转化为电能,从而达到蓄能的目的。清华大学已有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成功,这些知识我还是第一次听闻。杨老师也很关心芯片问题,我们还侃了一段7nm。
做老师常年用眼过度,杨老师晚年患上眼疾,老年性黄斑,视力减退,医生建议不要看电视、书报,这些杨老师已戒了好多年,偶尔也看看微信,但时间不能长。听力一直好,他就用手机上的“喜马拉雅“等App听书,历史故事是最爱。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好像还刹不住车。
快五点了,我起身告辞,杨老师不顾眼疾,坚持送我到楼下,再陪我路边等车,等我上了车,还不愿转身,不停叮嘱下次再叙。车子开动了,我透过车窗,看到他还在向我挥手。这情形让我想起一句诗——“举手长劳劳……”
(2023年10月2日凌晨匆匆)
注:作者系金坛县中1985届毕业生
作者袁建平(左)与杨心浩老师